界面新聞記者 | 徐詩琪
掃地機器人已經不滿于被家庭使用,開始盯上了商用市場。
近日,智能家居企業螢石網絡(688475)發布了其首款商用掃地機產品:云視覺商用清潔機器人BS1(以下簡稱“BS1”),以及家用掃拖一體機器人RS20 Pro。螢石網絡的前身是海康威視的互聯網業務中心,核心管理及技術人員主要來自海康威視。公司在2022年12月登陸科創板,目前控股股東仍為海康威視。
螢石網絡產品經理杜春偉在接受界面新聞專訪時表示,BS1主打特點是體積小。其產品主體(不包括基站)高度為283.4mm,寬429mm,小于市面上主流的商用清潔機器人。產品主要面向寫字樓、酒店、商超、銀行的門廳、辦公區域等場景,目標客戶是樓宇運營或物業公司。
至于定價,杜春偉只強調“不會很貴,可能出乎大家意料”,但沒有透露具體數字。
技術上,螢石采用多目視覺計算系統ezMultiVCS++代替市面上主流的激光雷達方案。螢石網絡認為,激光雷達方案的機器人很難辨別商用場景中的反光和透光元素,例如鏡面和玻璃,會導致機器人卡滯,因此選擇用攝像頭來感知環境。同時,攝像頭方案比激光雷達方案更具成本優勢。
螢石網絡目前有杭州和重慶(在建)兩大生產基地,年產能超3000萬件。由于商用產品的渠道無法與家用掃地機復用,公司搭建了新的團隊。
國內家用掃地機市場的競爭格局基本成型:科沃斯、石頭、云鯨、小米、追覓以及家電大廠美的與海爾,霸占著銷量前排榜單。上半年,家用市場“以價換量”的趨勢較為明顯,產品均價下行,競爭較為激烈。
而商用清潔機器人仍屬藍海市場,針對的是人力成本與清潔要求都很高的寫字樓、購物中心、酒店等標準化場景,不僅定價相對高,市場發展潛力也大,已有不少垂直創業公司獲得大額融資。
根據頭豹研究院整理的數據,截至2021年,商用平面清潔機器人在中國市場的規模約達20億元,5家代表性企業在那一年獲得5000萬元至12億元不等的融資。
商用清潔機器人又細分為平面與立體兩種形態,平面形態近似于家用掃地機,立體形態則可用于三維空間,例如洗手臺、鏡面的擦洗,相應的技術難度要高出更多。有券商參會者分析認為,螢石商用清潔機器人可能是一個智能底座,此后可繼續加裝功能,朝更高更難的服務型機器人研發。

此前,螢石網絡已推出家用掃地機產品,不過其核心產品和收入來源是智能家居攝像機,在此基礎上,試圖與掃地機、面板、智能鎖等硬件形成家居生態。掃地機器人在財報中被納入“其他智能家居產品”分類,該分類上半年的收入為0.93億元,占總收入比重為4%。
另一掃地機器人頭部企業科沃斯,在商用領域的布局更早,并延伸出掃地機以外的產品線。2022年10月,其發布了首款割草機器人GOATG1和商用清潔機器人DEEBOTPROK1、M1,并設立了全資孫公司“科沃斯商用機器人有限公司”用于該業務運作。由于商用掃地機價格高昂,科沃斯上線了“科沃斯租賃”平臺,以租賃方式試圖教育和普及市場。
根據2023年半年報,科沃斯當期用于商用清潔機器人的研發開支達到了2624.6萬元,占研發總支出的約7%,并稱其商用清潔機器人已在寫字樓、商業綜合體、酒店等場景陸續落地,但未透露具體業績。
石頭科技也曾在2022年推出過商用清潔機器人,該項目研發投入近2億元,采用的正是激光雷達方案。推出后,還曾為北京冬奧會場館提供清潔服務。不過,當初頗為高調且被市場報以高期待的項目,石頭科技已經鮮少將其展出,更多聚焦于家用產品,有投資者評論為“無疾而終”。
盡管商用清潔機器人成為不少掃地機器人企業的新目標,但該領域競爭的激烈程度不亞于家用市場。廠商們要想實現突圍,需要在技術、渠道、營銷等各方面經受住重重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