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汽車預言家
2023年已經過去四分之三,跨國車企相繼發布2023年前三季度銷量成績單。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大眾集團、寶馬集團等跨國車企均公布了今年前三季度的銷量以及在華銷量。
數據顯示,得益于全球主要汽車市場復蘇、銷量回升,大部分跨國品牌前三季度的銷量基本上都呈增長態勢。但除了特斯拉之外,不少在其他市場風生水起的跨國車企卻在中國市場接連受挫,市場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銷量表現也進一步反應在財務指標上。根據此前的半年業績報顯示,諸如 Stellantis和雷諾一類的企業,盡管在中國市場面臨困境,但在上半年實現了營收和利潤的顯著增長。另一方面,現代集團,在中國市場表現平平的過去兩年里,在第二季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全球業績。同樣地,盡管日本汽車制造商今年在中國市場遇到了挑戰,但這并沒有對豐田和日產產生不利影響,它們在第二季度實現了歷史新高的利潤。
有行業分析人士打趣表示,過去部分跨國車企疑惑的是在全球都挺好,在中國為什么不行。現在一些跨國車企在思考,在全球都挺好,離開中國好像也不賴。 如何重新定位中國市場?似乎成了跨國企業當前必須要重新思考的課題。
按照過去的市場表現,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拉動跨國車企的整體銷量,并成為全球銷量的重要貢獻者。但從目前的數據來看,大部分跨國車企在中國汽車市場的表現未達預期。
德系品牌方面:
上半年,大眾集團在其他市場增速均超過10%,但在華銷量微跌1.2%,至145.2萬輛。大眾集團將2023年銷量預期從950萬輛下調至900萬輛。
近日,大眾汽車集團在官網發布交付數據,2023年9月,大眾集團全球交付830600輛,同比增長9.9%;其中,中國市場交付量為298800輛,同比下降0.9%。2023年1-9月,大眾集團全球交付6715800輛,同比增長10.9%;其中,中國市場交付量為2289100輛,同比下降3.0%。然而,其純電車占整體交付數量的比例仍然稍低于公司自己的目標,并且股票市場也因為數據未達預期而下跌。
有著傳統豪華品牌“三巨頭”之稱的BBA在華銷量增長情況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放緩甚至是下降。10月10日,寶馬集團在官網發布2023年第三季度銷量數據。第三季度,寶馬集團共向客戶交付621,699輛寶馬、MINI和勞斯萊斯汽車,同比增長5.8%。
今年1月至9月,寶馬集團全球銷量為1,836,563輛,同比增長5.1%,其中中國市場銷量602835輛,但同比增長只有1.7%,同比增速仍遠遠未及其海外市場。
根據梅賽德斯-奔馳集團官網發布的信息,今年第三季度,梅賽德斯-奔馳乘用車銷量同比下跌4%至510,600輛。今年前三個季度,梅賽德斯-奔馳的乘用車累計銷量達到1,529,800輛,同比增長2%,符合其全年指導目標(銷量與去年持平)。奔馳E級的換代以及供應鏈瓶頸限制了GLC的供應,影響了奔馳第三季度乘用車銷量,但總體來說,奔馳在動蕩的市場中表現穩健。盡管梅賽德斯-奔馳前三季度在華累計交付57.87萬輛新車,同比增長3%,但其第三季度高端汽車的訂單較上年同期下降11%,至69,900輛。其旗艦車型S級轎車的全球銷量下降了18%,在最大市場中國的銷量下降了12%。
美系品牌方面:
在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UAW)對待遇調整的訴求影響以及其他汽車品牌的沖擊下,通用汽車在中國市場以及全球的市場份額也在持續下降。截至9月,通用汽車及其兩家合資企業在中國銷售了約152萬輛汽車,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
今年第三季度,別克銷量下滑18%,至約15.1萬輛,凱迪拉克銷量下滑20%,至約4.5萬輛。雪佛蘭銷量下滑11%,至約5萬輛。在最近的三個月里,五菱和寶駿的總銷量下降了11%,降至29.5萬輛。
2023年前三季度,特斯拉全球累計交付超132.4萬輛,已超過2022年交付總和的131.4萬輛。10月2日,特斯拉發布2023年第三季度生產及交付報告。第三季度,特斯拉全球范圍內共生產電動車43.05萬輛,交付43.51萬輛,分別同比增長約18%、27%,環比分別下降10.3%、6.7%。市場預估的第三季度產銷量分別為46.2萬輛與45.67萬輛,實際產銷量均低于市場預期。
乘聯會數據顯示,特斯拉中國9月零售量為43507輛,同比減少43.9%;較其8月64694輛的銷量也下滑32.7%,是當月新能源銷量前十大汽車廠商中下滑最大的品牌。
今年1-9月,特斯拉中國累計銷量為43.37萬輛,同比增長36.4%,較此前增速放緩。
日系品牌方面:
2023年上半年,日系車營收、凈利潤全線下跌,馬自達等上半年銷量更是縮水49%,幾近腰斬。從前三季度數據來看,日系車企的市場份額仍然在不斷縮減。
據本田中國公布的銷量數據顯示,今年9月,本田汽車在中國市場的終端銷量達到了109,666輛,同比增長了8.5%。相對于上個月的102,257輛,環比增長幅度也達到了7.2%。總的來說,今年1-9月,本田汽車在中國市場的累計終端銷量為831,305輛,同比下跌了20.9%。而在今年上半年,本田汽車銷售的表現更是極端低迷。
自1月至9月,日產汽車中國區累計銷量為546,744輛,同比下降了34.7%。日產汽車中國區 2023年9月銷量為63,823 輛,與去年9月的銷量(9.2071萬輛)相比,同比下滑30.68%,而且與8月份的銷量(6.4905萬輛)相比,日產在9月環比下滑1.7%。從以上的數據不難看出,日產汽車當前中國市場銷量持續下跌,與其新能源未推出爆款車型,以及全新車型不足有關。
豐田迄今為止沒有公布三季度全球銷量。但根據其發布的8月全球銷量,其相較于去年同期銷量增幅達到9.4%,達到了92.4萬臺,今年1-8月豐田汽車全球銷量達到了726萬臺,同比增幅達到5.9%。但在中國市場,兩大合資車企累計銷量相加,呈現了負增長態勢。
歐洲其它車企方面:
據官方數據,沃爾沃汽車今年前三季度累計實現銷量超過12.34萬輛,同比增長5.2%。其中中國大陸1-9月累計售出123,471輛,同比增長5.2%。9月,沃爾沃在華市場的銷量為15423輛,同比增長4.1%。
Stellantis沒有公布三季度銷量,但其半年業績報顯示,其以半年332.7萬輛的新車銷量,實現了984億歐元凈營收和109億歐元凈利潤的驚人數據。Stellantis集團上半年雖然賣的車不及大眾、豐田,但論起“賺錢”這事,它是名副其實的全球車企第一。
可以看出的是:上到豪華品牌下到大眾化的跨國品牌,目前在中國輕則面臨增速放緩,重則面臨失速的問題。但反觀除中國市場之外的全球市場,部分企業仍然活的有滋有味。
這引發了一個深刻的問題:
中國對于跨國車企是否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市場,還是它們應該重新評估其全球戰略?
中國汽車市場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充滿機遇的市場。巨大的人口和迅速崛起的中產階層為跨國車企提供了巨大的增長潛力。然而,最近幾年中國品牌汽車公司的崛起。中國的汽車制造商,如吉利、長城、奇瑞、長安以及造車新勢力們,都取得了顯著的市場份額和國際影響力。
有行業分析人士指出,這個趨勢表明,中國市場已經不再是跨國車企堅不可摧的優勢堡壘市場,跨國車企必須要思考中國市場的角色問題。這對于傳統的跨國車企來說,構成了新的挑戰,尤其是在中國市場份額下降的情況下。
需要注意的是,跨國車企在除中國外的其他市場,仍然保持著強勁的競爭優勢。他們在美國、歐洲和其他地方繼續取得成功,這表明他們在全球范圍內的實力并未減弱。這引發了一個問題:中國對于跨國車企是否仍然具有同樣的重要性?
有行業分析人士指出,答案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中國仍然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市場,但它不再是唯一的關鍵市場。跨國車企需要重新評估其全球戰略,考慮如何平衡在中國和其他市場之間的投資和資源分配。他們需要深入了解中國市場的動態,包括市場趨勢、政策變化和競爭局勢,以制定更加靈活的策略。
同時,跨國車企也應該繼續關注中國市場的機會。雖然競爭激烈,但中國仍然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跨國車企可以通過創新、定制化產品和與本土合作伙伴的合作,繼續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
事實上,諸如大眾、豐田一類的企業已經開始聯手中國本土的地平線、小鵬、小馬智行等企業,全面推進在中國的業務重塑。 不過在行業人士看來,無論跨國車企如何推進業務重塑,有幾個方面仍然是需要重視的:
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激烈,跨國車企在中國市場的地位正在發生變化。他們需要重新思考中國市場的地位,并在全球范圍內調整戰略,以適應新的市場格局。中國仍然具有重要性,但不再是唯一的焦點,因此跨國車企需要更加多元化和靈活化的戰略,以確保持續的全球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