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劉子象
戰爭中的以色列即將迎來美國總統到訪。
當地時間10月17日凌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以色列宣布,總統拜登將于18日到來。稍后,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約翰·柯比給出進一步細節稱,拜登還將前往約旦,會見約旦、埃及和巴勒斯坦權力機構領導人。而拜登此行的重點是關注“人道主義援助迫切需要進入加沙地區,以及無辜人民能夠獲得援助”。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上周末對拜登發出了這一邀請。美東時間16日,拜登原計劃前往科羅拉多州進行國內議程,但在出發前幾小時推遲了行程,并召集情報官員和顧問等高級助手討論,做出了訪問中東的決定。
外界并不對拜登到訪能夠促使以色列停戰寄予多大希望。關于這次訪問,柯比稱華盛頓“顯然不希望看到更多平民遭受苦難”,但是美國“無條件”向以色列運送武器和其他援助物資。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EO方丹(Richard Fontaine)則表示,拜登此訪“將進一步擁抱并重申加沙政權更迭是正確選擇”。
同時,以色列國防軍最高發言人丹尼爾·赫格里表示,不會因為拜登來訪而推遲對哈馬斯的攻擊,目前軍隊正在努力“為下一階段的戰爭做準備”。另據央視新聞,以色列軍方一名發言人稱,以軍針對加沙地帶的下一階段行動可能與外界的預期不同,“所有人都在談論地面進攻,但也可能是不同的方式。”
觀察人士認為,對于拜登政府來說,在表達堅定支持以色列的同時,又不被國際社會譴責漠視巴勒斯坦人生命,或許才是外交行動的首要目的。
“拜登為以色列挺身而出,認為解散哈馬斯是正確的,但他也想表達自己也代表人性”,前美國駐以色列大使尼德斯(Thomas R. Nides)說,“拜登相信他在這里擁有道德權威。”
加沙地帶的人道主義局勢正愈加嚴峻。為了“鏟除哈馬斯”,以色列切斷了這里的水電和食物供應,并進行了多日轟炸。同時,以色列正準備發動地面進攻。截至當地時間16日,巴勒斯坦方面已有2808人死亡,超過10950受傷。截至15日晚間,以色列則有至少1400人死亡,3842人受傷。
而在西方社會,民眾正因巴以沖突陷入撕裂。在美國大學校園,這種分歧暴露得更加明顯。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等高校的學生站隊支持沖突雙方的同時,互相指責對方“嗜血”。
另外,全球多國也出現了分別支持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游行活動。而在過去幾天,不斷有巴勒斯坦支持者在美國華盛頓、英國倫敦、澳大利亞墨爾本等地游行,呼吁停止轟炸加沙地區。

這種潛在的風向轉變已引起美國政府注意。兩名匿名拜登政府官員對《紐約時報》稱,白宮已經注意到了這種“敘事的轉變”,并在政府內部進行了評估。
拜登支持以色列的措辭也稍有變化。15日,拜登在電視節目中首次公開呼吁以色列謹慎行事,他警告以色列再次占領加沙“將是一個大錯誤”。拜登還表示解決方案需要一個巴勒斯坦權力機構,以及一條巴勒斯坦建國之路。
然而,盡管拜登政府展現緩解加沙地帶人道主義危機的愿望,但到目前為止沒有批評以色列切斷加沙地區水電糧的舉動。聯合國以及阿拉伯國家已公開譴責這一圍困行為違反國際法,相當于“集體懲罰”。
隨著戰爭持續,以及人道主義局勢惡化,聯合國層面也陷入分裂局面。16日晚,一項巴以局勢決議草案在聯合國安理會表決中未獲通過。該草案由俄羅斯提交,草案譴責針對平民的暴力和恐怖主義。但部分西方國家指責草案沒有提及譴責哈馬斯。
草案通過需要15個安理會成員國(5個常任理事國以及10個非常任理事國)中的至少9個贊成票。最終,5票(中國、俄羅斯、阿聯酋、莫桑比克和加蓬)支持,4票(美國、英國、法國和日本)反對,6票棄權。
在表決后的解釋性發言中,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對決議未能通過“感到極大遺憾”。他表示,人道問題不應被政治化,保護平民應該是所有各方的優先事項。
張軍稱,俄羅斯提出了決議草案,體現了聚焦人道關切、保護平民的大方向,得到了許多國家包括埃及、沙特、約旦、卡塔爾等阿拉伯國家的共提。中方將始終站在和平一邊,站在公道一邊,站在國際法一邊,同國際社會一道,為早日平息加沙戰火、實現巴以和平共處、實現中東長治久安付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