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押注近60個早期醫藥標的,合肥能賭到一個“蔚來”嗎?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押注近60個早期醫藥標的,合肥能賭到一個“蔚來”嗎?

眼下站在醫藥市場,與其說是合肥是等一個醫藥領域里的“蔚來”,不如說是合肥在等待又一次“豪賭”的機會。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 匡達

文|動脈網

近期,萬邦醫藥在深交所創業板成功上市,這是安徽CRO領域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同時也是合肥近三年來的第五家上市醫藥企業。

相比于二級市場,合肥醫藥領域在一級市場更加熱鬧。據動脈橙數據庫不完全統計,過去三年,合肥在醫藥領域共完成60起融資,覆蓋超50家醫藥企業。不過這還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下的投資項目還有很多,據合肥某國資人士透露,“我們醫藥團隊目前有近10個投資經理,每個人基本都手握著三四個醫藥項目?!?/p>

從這也不難看出,合肥近幾年對醫藥領域的投入力度相當之大。但其實,合肥近些年的名氣并非是源于醫藥,而是得益于對京東方、長鑫存儲、蔚來汽車的三次“豪賭”,也正是因為如此,合肥才有了“風投之城”的名聲,而快速復制“合肥模式”,也成為一些省市這些年來希望做成的事情。

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沒聽說過特別成功的案例,反倒是盲目上馬的不少,這是因為好的招商和投資,一定是在特定時間下的特定產物。一位經手過合肥數次投資項目的招商人員表示,即便是合肥,如果再來一次,也不能保證自己一定能成功。

因此,當合肥將投資視角大舉轉向醫藥時,大家心中都有一個疑問,即合肥這“潑天的富貴”,是否能輪到醫藥領域呢?這很值得期待。

自我復制,“合肥模式”能直接套用嗎?

過去十年,合肥通過緩建地鐵押寶京東方、千億資金投注長鑫存儲、聯手戰略投資者接盤蔚來汽車等重磅投資,不僅快速躋身萬億產值俱樂部,還培育出新型顯示器件、集成電路、人工智能三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不過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不少主體產業在現階段已經趨于成熟。以新型顯示器件為例,隨著京東方、維信諾、康寧等頭部企業集聚,合肥目前在新型顯示產業已成為國內產業鏈最完整、技術水平最先進的產業集群,年產值已突破千億,其中液晶顯示器件主機業務收入超過全國1/5。

眼看著優勢產業正逐漸逼近天花板,合肥也在極力尋找下一個潛力市場,而目光很快就聚焦到生物醫藥領域,這一方面是因為醫藥產業極具硬科技屬性,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其龐大的市場體量完全能夠支撐合肥向前更進一步。

那么,合肥究竟是如何突圍醫藥產業的呢?這還得從一個“失敗案例”說起。

2013年,合肥宣布與北大未名集團合作,投資200億共同在合肥建設醫藥產業園。據悉,合肥選擇與未名合作,很重要的一點是看中了其擁有北大背書和上市公司的光環。但事與愿違,2019年,由于資金鏈斷裂,未名集團宣布破產重組,而留給合肥的最新一條消息是在今年1月,未名醫藥全資子公司合肥未名擬出售房地產及車位,以盤活低效資產。

在未名碰壁的合肥逐漸意識到,僅僅依靠光環就促成的醫藥產業投資顯然行不通。這是因為醫藥產業的特殊屬性,就決定了其很難依靠某一家明星企業,就能夠帶動整個產業鏈的橫向發展。

對此,已在合肥落地五年的登特菲科技CEO黃開先感觸較深,他向動脈網談到,“生物醫藥跟半導體以及新能源汽車還是不太一樣,雖然市場體量都很大,但生物醫藥分布的領域更廣,換句話說,就是產業維度更多也更復雜,并不像半導體或者新能源汽車,它的產業上下游很清楚,然后也很垂直,構建起來相對容易。”

因此,對于合肥來說,想要發展醫藥產業,就不能簡單地復制京東方以及蔚來的引進模式,而是應該結合本土產業資源,從0開始孵化初創項目,即近幾年投資界一直在提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通過觀察數據,動脈網發現合肥近幾年始終都沿著這一產業邏輯在集中布局。據不完全統計,合肥過去三年在醫藥領域完成的近60起融資中,A輪以前的投資比例達到68.21%,其中藥和器械的覆蓋比例達到95%,并且大多都是近幾年的熱門方向,包括AI醫療、創新藥、影像設備等等。

對此,某合肥國資人士談到,“目前在醫藥方向,合肥并沒有花特別大的精力去把某家大企業的總部遷來,一是操作難度大,二是風險也很高。近一兩年,合肥更多的目光還是聚焦在自身,重點在孵化自己的醫藥產業叢林,然后在叢林里培養種子選手,并推動其成為鏈主,從而打通產業上下游?!?/p>

而在這背后,少不了合肥國資背景機構的身影。據動脈橙數據庫不完全統計,以合肥產投、合肥創投、合肥高投為代表的的一批合肥本地國資,過去三年已在醫藥領域共完成30起融資,占總投資比例超過一半,并且大多都是A輪以前的早期投資。

圖1. 近三年合肥國資醫藥投資情況(數據來源:動脈橙)

近期,總規模5億的合肥產投科創種子基金已正式揭牌,首批13家基金合伙人集中簽約,標志著合肥市種子基金再擴容,基金總規模增至10億,將重點聚焦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等產業集群建設。這表明合肥國資對于醫藥領域的投資力度仍在加強。

反其“道”而行,合肥底氣在哪?

“合肥在醫藥這塊,起步還是稍晚了”,這是某國資人士對當前合肥醫藥產業的感慨。

不過事實也如此。與合肥相鄰的蘇州如今醫藥產業產值已超過2000億,并誕生了BioBAY這樣的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園區,追根溯源,其起源點就在于2007年成立的元禾控股。而在同一時期,合肥還沉溺于與京東方的“愛恨情仇”。

時間快速撥到2020年,我國醫藥產業正迎來第二次發展浪潮,不過此時的合肥已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蔚來身上,畢竟彼時的蔚來資金鏈斷裂,最低股價僅1.19美元,幾乎觸及了退市紅線,因此就連創始人李斌也多次調侃,認為是合肥將蔚來從“重癥監護室”轉到了“普通病房”。

雖然從最后的結果來看,京東方和蔚來都成為了合肥的典型投資案例,但兩次錯過發展機遇,合肥如今再看醫藥產業已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進入2023年,整個醫藥市場持續低迷,初創企業難以融資,中后期企業上市之路又困難重重,近期就有多家醫藥企業宣布終止IPO。當然,投資人的日子也沒好過到哪兒去,募資難度加劇,好項目又少又內卷,半年不上投決會已成常態。

所以,逆風而行的合肥,想要后發制人啃下醫藥這塊硬骨頭,就必須得拿出更多的真本事。

而從醫藥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倒推,合肥第一張底牌就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作為全國唯一由中科院直屬的“雙一流”高校,中科大代表的是超強的科研實力以及全球頂尖的科研資源。據悉,中科大SCI論文篇均引用連續11年保持C9高校第一,另外NI指數常年穩居全球高校前十,2022年則高居第五。

此外,中科大近些年還一直在加強與醫院端的合作,并在2017年將安徽省立醫院以附屬醫院形式并入,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這不僅為醫藥研發提供了臨床場景,也推動培養更多醫療高端復合型人才。而這都意味著,未來會有大量醫藥項目走向市場,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項目來源。

但好項目終歸還需要人才來支撐,所以合肥在醫藥產業的第二張底牌就是人才資源。根據近期發布的《2022年度中國城市活力報告》顯示,合肥是新一線城市中近3年常駐人口增長率最大的城市,增幅達到13.3%。具體到增長方式,一方面是遷移增長,2022年合肥市遷移增長人口13.5萬人;而另一方面則是本地留存,以高校畢業生為例,根據政府數據,2022年畢業生留皖就業率74.2%,創歷史新高。

在此次動脈網對合肥多家醫藥企業的調研中,談到為何要落地合肥時,大家都提到了合肥人才密度和厚度的優勢,而這都得益于合肥近些年對于人才需求的理解。

登特菲科技CEO黃開先向動脈網講述到,“近幾年,我個人感覺合肥整個就業面是越來越寬了,一方面是落地了各種各樣的國家級科研機構,為研發人才提供了平臺,而在產業方面,不僅有頭部企業,同時還有大量新興初創公司可以選擇,再加上合肥相應的人才政策、配套以及待遇都在不斷地完善和提升,對于頂尖人才的吸引力也在增強?!?/p>

不過有好的項目,好的人才還不夠,對于醫藥產業來說,好的產業環境和配套也至關重要,而這恰好也是合肥最后一張底牌,但這得從多個維度來看。

一方面在政府端,通過京東方和蔚來的成功案例,產業里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合肥政府在投資項目時的魄力和決心,同時還有合肥政府的專業和高效。據內部人士透露,合肥市投促局每年都會編寫一份《合肥市重點產業招商指南》,其中不僅參考大量文獻資料和行業報告,對每個細分行業都有專業細致的分析,并且每年還會根據產業趨勢進行增減。

而除了自身修煉,合肥政府也非常善于借用外力來為自己的專業能力加碼。據悉,為了讓真正懂科技懂產業的人來參與投資項目的運作,合肥開創性地引入高校人才掛職的方式,在合肥選了20多所大學里面的教授、副教授直接作為招商顧問,并成立目標產業領域頂級專家數據庫,為科學決策提供智力支持。

圖2. 2018-2023年合肥備案基金數量(數據來源:清科創業)

也正是因為如此,合肥在投資醫藥項目時才更有底氣,也更游刃有余。在登特菲醫療過去幾次的投資事件中,幾乎都有合肥國資參與的身影,對此,黃開先感觸頗深,“相比于其他機構,合肥國資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第一點就是比市場化機構更積極,對于項目的渴望度非常高;第二點是非常專業,不僅針對不同階段的項目都有相對應的基金,并且從投前、投中到投后,整個運作流程也完全遵從市場化;第三點是對于項目有很強的包容性,尤其是當項目遇到困難的時候,會竭盡所能地為項目提供支撐。”

也就是說,合肥在投資產業邏輯上,已經形成了“國家出資+專業運作+市場退出”的先進模式。

在這一點上,其他省市或許咬咬牙、努努力也能學會,但合肥有一點是各地省市后天學不來的,即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

據悉,目前的合肥既參與了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合作行動計劃,同時又被納入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與南京、杭州并列,成為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簡而言之,合肥擁有著一個“優質朋友圈”,而這必然會對合肥醫藥產業發展產生協同作用。

近幾年,隨著上海、蘇州醫藥市場在到達一定高度后,已逐漸趨于飽和,其中有大量項目正在向內陸城市快速遷移,而正處于“朋友圈”的合肥無疑有先發優勢,因此對于上海蘇州的醫藥項目也更有吸引力。

以一個具體場景為例,從人口地理學來看,合肥正好在胡煥庸線以東部分的中心位置,這個中心位置最直接的意義就是節省物流費。京東方創始人王東升在落地合肥前曾算過一筆賬,在合肥做生產基地,一輛車能省4000元左右的物流費,包括進廠物流、整車物流,那么100萬輛車,就能省出40個億。背后的原因,就是從合肥運到主流消費者目的地,平均里程是最短的。

因此,合肥醫藥產業向外的吸引力正愈發明顯,某合肥國資人士對此深有同感,“近一兩年,有不少來自上海和蘇州的醫藥項目最終選擇落地在了合肥,這其中的考慮除了離核心客戶圈近,經營成本能夠有效控制之外,最關鍵的一點是相比于上海和蘇州,合肥當前能給到項目的扶持力度更大,同時也更聚焦。”

當然,除了這些,在醫藥產業方面,合肥還有載體的支撐,比如孵化器、醫藥產業園等等,以及還有去年剛成立的、聚焦于創新成果轉化的“科大硅谷”,這都是合肥在推動醫藥產業的重要籌碼。

是等還是賭?合肥能擁有一個醫藥領域的“蔚來”嗎?

看待事物不能只看一面,在醫藥產業的發展上,合肥也有一些擔心和焦慮。

據內部人士透露,雖然合肥當前將醫藥列為重要產業方向,也納入了“芯屏汽合”“急終生智”現象級產業地標中的重要一環,但由于醫藥產業的高風險和長周期回報屬性,再加上合肥本身在這一領域的專業能力和產業積淀還不夠,所以合肥并不會在現階段特別強推這一產業,而是保持謹慎,持續觀望,投資也多是以跟投為主,希望在不斷的市場變化之中尋找機會。

圖3. 合肥“芯屏汽合”“急終生智”產業解析

這也就意味著,在合肥醫藥產業發展這條故事線上,可能并不會產生像京東方、蔚來這樣轟轟烈烈的情節,更多的可能是細水長流的磨合和積累。

不過這也剛好契合合肥本身的產業邏輯,雖然大家都認為合肥近些年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是靠“All In”的豪賭換來的,但事實上,合肥在“賭”之前都經過了深思熟慮,并且也都進行了提前布局。

以合肥當年引進中科大為例。1970年,在北京重點高校紛紛外遷之際,中科大最終落地合肥,但此時的合肥物資匱乏、條件艱苦,很多時候都滿足不了中科大的需求,所以中科大在剛落地合肥的那幾年也一直想再度外遷。

即便如此,合肥對中科大始終都拿出最大誠意,不僅將鐵路直接修到校門口,在電力不足的情況下,合肥仍然將中科大列為優先于省政府的供電單位,此外地處淮河之南,合肥并沒有暖氣,但還是為中科大校園實現了供暖。最終,中科大留在了合肥,并在日后成為整個合肥乃至安徽最好的大學。而這,也被認為是合肥投資史上最成功的一筆,后續合肥多個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這一筆投資。

事實上,合肥“押寶”京東方也是如此,雖然大家那時看到的京東方是處于虧損狀態、市場銷售不理想的“燙手山芋”,但對于合肥來說,如果不狠心拿下這條產線,那些彩電企業就可能出于降低物流成本的考慮而遷到離液晶生產基地近的地方,這對合肥家電制造業的地位將產生致命沖擊。所以也就有了合肥市委“就是砸鍋賣鐵,也要做成這件事”的決心。

因此,眼下站在醫藥市場,與其說是合肥是等一個醫藥領域里的“蔚來”,或者是京東方,不如說是合肥在等待又一次“豪賭”的機會。

參考資料:

1.《靠手藝還是靠手氣?風投之城合肥的發跡史》——財經新知;

2.《成為中國「風投之城」,合肥不只是靠豪賭 》——豹變;

3.《江淮還沒盈利,合肥卻已贏麻》——遠川研究所。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押注近60個早期醫藥標的,合肥能賭到一個“蔚來”嗎?

眼下站在醫藥市場,與其說是合肥是等一個醫藥領域里的“蔚來”,不如說是合肥在等待又一次“豪賭”的機會。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 匡達

文|動脈網

近期,萬邦醫藥在深交所創業板成功上市,這是安徽CRO領域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同時也是合肥近三年來的第五家上市醫藥企業。

相比于二級市場,合肥醫藥領域在一級市場更加熱鬧。據動脈橙數據庫不完全統計,過去三年,合肥在醫藥領域共完成60起融資,覆蓋超50家醫藥企業。不過這還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下的投資項目還有很多,據合肥某國資人士透露,“我們醫藥團隊目前有近10個投資經理,每個人基本都手握著三四個醫藥項目。”

從這也不難看出,合肥近幾年對醫藥領域的投入力度相當之大。但其實,合肥近些年的名氣并非是源于醫藥,而是得益于對京東方、長鑫存儲、蔚來汽車的三次“豪賭”,也正是因為如此,合肥才有了“風投之城”的名聲,而快速復制“合肥模式”,也成為一些省市這些年來希望做成的事情。

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沒聽說過特別成功的案例,反倒是盲目上馬的不少,這是因為好的招商和投資,一定是在特定時間下的特定產物。一位經手過合肥數次投資項目的招商人員表示,即便是合肥,如果再來一次,也不能保證自己一定能成功。

因此,當合肥將投資視角大舉轉向醫藥時,大家心中都有一個疑問,即合肥這“潑天的富貴”,是否能輪到醫藥領域呢?這很值得期待。

自我復制,“合肥模式”能直接套用嗎?

過去十年,合肥通過緩建地鐵押寶京東方、千億資金投注長鑫存儲、聯手戰略投資者接盤蔚來汽車等重磅投資,不僅快速躋身萬億產值俱樂部,還培育出新型顯示器件、集成電路、人工智能三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不過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不少主體產業在現階段已經趨于成熟。以新型顯示器件為例,隨著京東方、維信諾、康寧等頭部企業集聚,合肥目前在新型顯示產業已成為國內產業鏈最完整、技術水平最先進的產業集群,年產值已突破千億,其中液晶顯示器件主機業務收入超過全國1/5。

眼看著優勢產業正逐漸逼近天花板,合肥也在極力尋找下一個潛力市場,而目光很快就聚焦到生物醫藥領域,這一方面是因為醫藥產業極具硬科技屬性,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其龐大的市場體量完全能夠支撐合肥向前更進一步。

那么,合肥究竟是如何突圍醫藥產業的呢?這還得從一個“失敗案例”說起。

2013年,合肥宣布與北大未名集團合作,投資200億共同在合肥建設醫藥產業園。據悉,合肥選擇與未名合作,很重要的一點是看中了其擁有北大背書和上市公司的光環。但事與愿違,2019年,由于資金鏈斷裂,未名集團宣布破產重組,而留給合肥的最新一條消息是在今年1月,未名醫藥全資子公司合肥未名擬出售房地產及車位,以盤活低效資產。

在未名碰壁的合肥逐漸意識到,僅僅依靠光環就促成的醫藥產業投資顯然行不通。這是因為醫藥產業的特殊屬性,就決定了其很難依靠某一家明星企業,就能夠帶動整個產業鏈的橫向發展。

對此,已在合肥落地五年的登特菲科技CEO黃開先感觸較深,他向動脈網談到,“生物醫藥跟半導體以及新能源汽車還是不太一樣,雖然市場體量都很大,但生物醫藥分布的領域更廣,換句話說,就是產業維度更多也更復雜,并不像半導體或者新能源汽車,它的產業上下游很清楚,然后也很垂直,構建起來相對容易?!?/p>

因此,對于合肥來說,想要發展醫藥產業,就不能簡單地復制京東方以及蔚來的引進模式,而是應該結合本土產業資源,從0開始孵化初創項目,即近幾年投資界一直在提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通過觀察數據,動脈網發現合肥近幾年始終都沿著這一產業邏輯在集中布局。據不完全統計,合肥過去三年在醫藥領域完成的近60起融資中,A輪以前的投資比例達到68.21%,其中藥和器械的覆蓋比例達到95%,并且大多都是近幾年的熱門方向,包括AI醫療、創新藥、影像設備等等。

對此,某合肥國資人士談到,“目前在醫藥方向,合肥并沒有花特別大的精力去把某家大企業的總部遷來,一是操作難度大,二是風險也很高。近一兩年,合肥更多的目光還是聚焦在自身,重點在孵化自己的醫藥產業叢林,然后在叢林里培養種子選手,并推動其成為鏈主,從而打通產業上下游。”

而在這背后,少不了合肥國資背景機構的身影。據動脈橙數據庫不完全統計,以合肥產投、合肥創投、合肥高投為代表的的一批合肥本地國資,過去三年已在醫藥領域共完成30起融資,占總投資比例超過一半,并且大多都是A輪以前的早期投資。

圖1. 近三年合肥國資醫藥投資情況(數據來源:動脈橙)

近期,總規模5億的合肥產投科創種子基金已正式揭牌,首批13家基金合伙人集中簽約,標志著合肥市種子基金再擴容,基金總規模增至10億,將重點聚焦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等產業集群建設。這表明合肥國資對于醫藥領域的投資力度仍在加強。

反其“道”而行,合肥底氣在哪?

“合肥在醫藥這塊,起步還是稍晚了”,這是某國資人士對當前合肥醫藥產業的感慨。

不過事實也如此。與合肥相鄰的蘇州如今醫藥產業產值已超過2000億,并誕生了BioBAY這樣的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園區,追根溯源,其起源點就在于2007年成立的元禾控股。而在同一時期,合肥還沉溺于與京東方的“愛恨情仇”。

時間快速撥到2020年,我國醫藥產業正迎來第二次發展浪潮,不過此時的合肥已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蔚來身上,畢竟彼時的蔚來資金鏈斷裂,最低股價僅1.19美元,幾乎觸及了退市紅線,因此就連創始人李斌也多次調侃,認為是合肥將蔚來從“重癥監護室”轉到了“普通病房”。

雖然從最后的結果來看,京東方和蔚來都成為了合肥的典型投資案例,但兩次錯過發展機遇,合肥如今再看醫藥產業已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進入2023年,整個醫藥市場持續低迷,初創企業難以融資,中后期企業上市之路又困難重重,近期就有多家醫藥企業宣布終止IPO。當然,投資人的日子也沒好過到哪兒去,募資難度加劇,好項目又少又內卷,半年不上投決會已成常態。

所以,逆風而行的合肥,想要后發制人啃下醫藥這塊硬骨頭,就必須得拿出更多的真本事。

而從醫藥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倒推,合肥第一張底牌就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作為全國唯一由中科院直屬的“雙一流”高校,中科大代表的是超強的科研實力以及全球頂尖的科研資源。據悉,中科大SCI論文篇均引用連續11年保持C9高校第一,另外NI指數常年穩居全球高校前十,2022年則高居第五。

此外,中科大近些年還一直在加強與醫院端的合作,并在2017年將安徽省立醫院以附屬醫院形式并入,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這不僅為醫藥研發提供了臨床場景,也推動培養更多醫療高端復合型人才。而這都意味著,未來會有大量醫藥項目走向市場,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項目來源。

但好項目終歸還需要人才來支撐,所以合肥在醫藥產業的第二張底牌就是人才資源。根據近期發布的《2022年度中國城市活力報告》顯示,合肥是新一線城市中近3年常駐人口增長率最大的城市,增幅達到13.3%。具體到增長方式,一方面是遷移增長,2022年合肥市遷移增長人口13.5萬人;而另一方面則是本地留存,以高校畢業生為例,根據政府數據,2022年畢業生留皖就業率74.2%,創歷史新高。

在此次動脈網對合肥多家醫藥企業的調研中,談到為何要落地合肥時,大家都提到了合肥人才密度和厚度的優勢,而這都得益于合肥近些年對于人才需求的理解。

登特菲科技CEO黃開先向動脈網講述到,“近幾年,我個人感覺合肥整個就業面是越來越寬了,一方面是落地了各種各樣的國家級科研機構,為研發人才提供了平臺,而在產業方面,不僅有頭部企業,同時還有大量新興初創公司可以選擇,再加上合肥相應的人才政策、配套以及待遇都在不斷地完善和提升,對于頂尖人才的吸引力也在增強?!?/p>

不過有好的項目,好的人才還不夠,對于醫藥產業來說,好的產業環境和配套也至關重要,而這恰好也是合肥最后一張底牌,但這得從多個維度來看。

一方面在政府端,通過京東方和蔚來的成功案例,產業里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合肥政府在投資項目時的魄力和決心,同時還有合肥政府的專業和高效。據內部人士透露,合肥市投促局每年都會編寫一份《合肥市重點產業招商指南》,其中不僅參考大量文獻資料和行業報告,對每個細分行業都有專業細致的分析,并且每年還會根據產業趨勢進行增減。

而除了自身修煉,合肥政府也非常善于借用外力來為自己的專業能力加碼。據悉,為了讓真正懂科技懂產業的人來參與投資項目的運作,合肥開創性地引入高校人才掛職的方式,在合肥選了20多所大學里面的教授、副教授直接作為招商顧問,并成立目標產業領域頂級專家數據庫,為科學決策提供智力支持。

圖2. 2018-2023年合肥備案基金數量(數據來源:清科創業)

也正是因為如此,合肥在投資醫藥項目時才更有底氣,也更游刃有余。在登特菲醫療過去幾次的投資事件中,幾乎都有合肥國資參與的身影,對此,黃開先感觸頗深,“相比于其他機構,合肥國資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第一點就是比市場化機構更積極,對于項目的渴望度非常高;第二點是非常專業,不僅針對不同階段的項目都有相對應的基金,并且從投前、投中到投后,整個運作流程也完全遵從市場化;第三點是對于項目有很強的包容性,尤其是當項目遇到困難的時候,會竭盡所能地為項目提供支撐。”

也就是說,合肥在投資產業邏輯上,已經形成了“國家出資+專業運作+市場退出”的先進模式。

在這一點上,其他省市或許咬咬牙、努努力也能學會,但合肥有一點是各地省市后天學不來的,即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

據悉,目前的合肥既參與了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合作行動計劃,同時又被納入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與南京、杭州并列,成為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簡而言之,合肥擁有著一個“優質朋友圈”,而這必然會對合肥醫藥產業發展產生協同作用。

近幾年,隨著上海、蘇州醫藥市場在到達一定高度后,已逐漸趨于飽和,其中有大量項目正在向內陸城市快速遷移,而正處于“朋友圈”的合肥無疑有先發優勢,因此對于上海蘇州的醫藥項目也更有吸引力。

以一個具體場景為例,從人口地理學來看,合肥正好在胡煥庸線以東部分的中心位置,這個中心位置最直接的意義就是節省物流費。京東方創始人王東升在落地合肥前曾算過一筆賬,在合肥做生產基地,一輛車能省4000元左右的物流費,包括進廠物流、整車物流,那么100萬輛車,就能省出40個億。背后的原因,就是從合肥運到主流消費者目的地,平均里程是最短的。

因此,合肥醫藥產業向外的吸引力正愈發明顯,某合肥國資人士對此深有同感,“近一兩年,有不少來自上海和蘇州的醫藥項目最終選擇落地在了合肥,這其中的考慮除了離核心客戶圈近,經營成本能夠有效控制之外,最關鍵的一點是相比于上海和蘇州,合肥當前能給到項目的扶持力度更大,同時也更聚焦?!?/p>

當然,除了這些,在醫藥產業方面,合肥還有載體的支撐,比如孵化器、醫藥產業園等等,以及還有去年剛成立的、聚焦于創新成果轉化的“科大硅谷”,這都是合肥在推動醫藥產業的重要籌碼。

是等還是賭?合肥能擁有一個醫藥領域的“蔚來”嗎?

看待事物不能只看一面,在醫藥產業的發展上,合肥也有一些擔心和焦慮。

據內部人士透露,雖然合肥當前將醫藥列為重要產業方向,也納入了“芯屏汽合”“急終生智”現象級產業地標中的重要一環,但由于醫藥產業的高風險和長周期回報屬性,再加上合肥本身在這一領域的專業能力和產業積淀還不夠,所以合肥并不會在現階段特別強推這一產業,而是保持謹慎,持續觀望,投資也多是以跟投為主,希望在不斷的市場變化之中尋找機會。

圖3. 合肥“芯屏汽合”“急終生智”產業解析

這也就意味著,在合肥醫藥產業發展這條故事線上,可能并不會產生像京東方、蔚來這樣轟轟烈烈的情節,更多的可能是細水長流的磨合和積累。

不過這也剛好契合合肥本身的產業邏輯,雖然大家都認為合肥近些年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是靠“All In”的豪賭換來的,但事實上,合肥在“賭”之前都經過了深思熟慮,并且也都進行了提前布局。

以合肥當年引進中科大為例。1970年,在北京重點高校紛紛外遷之際,中科大最終落地合肥,但此時的合肥物資匱乏、條件艱苦,很多時候都滿足不了中科大的需求,所以中科大在剛落地合肥的那幾年也一直想再度外遷。

即便如此,合肥對中科大始終都拿出最大誠意,不僅將鐵路直接修到校門口,在電力不足的情況下,合肥仍然將中科大列為優先于省政府的供電單位,此外地處淮河之南,合肥并沒有暖氣,但還是為中科大校園實現了供暖。最終,中科大留在了合肥,并在日后成為整個合肥乃至安徽最好的大學。而這,也被認為是合肥投資史上最成功的一筆,后續合肥多個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這一筆投資。

事實上,合肥“押寶”京東方也是如此,雖然大家那時看到的京東方是處于虧損狀態、市場銷售不理想的“燙手山芋”,但對于合肥來說,如果不狠心拿下這條產線,那些彩電企業就可能出于降低物流成本的考慮而遷到離液晶生產基地近的地方,這對合肥家電制造業的地位將產生致命沖擊。所以也就有了合肥市委“就是砸鍋賣鐵,也要做成這件事”的決心。

因此,眼下站在醫藥市場,與其說是合肥是等一個醫藥領域里的“蔚來”,或者是京東方,不如說是合肥在等待又一次“豪賭”的機會。

參考資料:

1.《靠手藝還是靠手氣?風投之城合肥的發跡史》——財經新知;

2.《成為中國「風投之城」,合肥不只是靠豪賭 》——豹變;

3.《江淮還沒盈利,合肥卻已贏麻》——遠川研究所。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雷山县| 定襄县| 新干县| 庄浪县| 平和县| 玉溪市| 金门县| 乌兰县| 永平县| 临猗县| 开江县| 汶川县| 大同市| 孝感市| 高邑县| 安图县| 遵义市| 绥化市| 开江县| 马龙县| 宜川县| 定兴县| 铁力市| 绩溪县| 南投县| 东港市| 南阳市| 湖口县| 锦州市| 江永县| 天门市| 巴里| 凤山市| 彰化市| 大连市| 团风县| 永州市| 浠水县| 库伦旗| 周至县| 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