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當市場回歸理性,那些目標萬億的地方文旅產業如何破局?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當市場回歸理性,那些目標萬億的地方文旅產業如何破局?

旅游行業,需要一場“理性繁榮”。

文|邁點 于波

“那么多的省市都要培育‘萬億產業’、‘國際旅游城市’、‘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現實嗎?”這是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在其對于中秋、國慶假日旅游的特別評論文章中的一席話。

01 地方經濟支柱

進入“十四五”以來,各級地方政府對于文旅產業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萬億產業”、“經濟支柱”、“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在各省市地方政府的旅游業“十四五”規劃中成為高頻關鍵詞。例如:

·湖北省提出,旅游業要成為全省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和第三產業的龍頭,至2025年,旅游接待人數、旅游收入分別達到8億人次以上、1萬億元以上。

·河南省提出,到2025年,全省旅游業綜合貢獻占生產總值比重超過12%,文旅文創成為全省戰略性支柱產業。

·浙江省提出,到2025年,全省旅游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8%以上,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達19%以上。

·湖南省提出,到2025年,旅游業實現接待游客11.5億人次左右,旅游綜合收入1.3萬億元左右,形成全省新的萬億產業,全面夯實旅游業支柱產業地位。

·吉林省提出,利用5至10年時間,旅游業總收入達到萬億級規模,建設成為全國旅游強省。

與此同時,各省市近些年來也開始成立或者重組省級或者市級旅游集團,其均由地方國資控股,并置入景區、酒店等優質資產,旨在統籌規劃旅游要素、發展全域旅游。資料顯示,自2019年以來,河南、湖南、內蒙古、新疆、黑龍江五省份分別成立由省國資委控股的省級旅游集團,另外像湖北、貴州等省份在原有旅投集團的基礎上也進行了重組。

個中緣由,國務院于2021年發布的《旅游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在政策層面固然起到了引導作用,但更為重要的原因,則是我國當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自2011年以來,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萬元提升至2022年的4.93萬元。與此同時,我國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由36.3%下降至29.48%,這意味著國人對于旅游等精神消費的需求愈發提升。

參照發達國家的經驗,旅游業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產物。當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5000美元時,將推動旅游業由“觀光游”向“休閑度假游”轉型,人均消費、旅游時長、重游率將顯著提升,旅游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剛需。在發達國家的經濟結構中,旅游業往往占據重要比重。

另一方面,自2015年以來,隨著“房住不炒”、“租購并舉”等政策方針的提出,長期以來在地方經濟中占有重要比重的房地產行業迎來拐點,地方政府急需找到新的經濟增長引擎。

旅游業由于涉及產業眾多,在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增加政府稅收的同時,還能夠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且可以帶動當地的商業和文化交流,因此過去三年雖然公共衛生事件重創了國內旅游業,但地方政府仍然不遺余力地推動旅游業的發展。

02 終將回歸理性

歷經三年的蟄伏,疊加國人壓抑三年的出游需求集中釋放,各省市在2023年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文旅“成績單”。剛剛結束的“十一”假期,多數省市的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總收入已經恢復甚至超過2019年同期水平:

·游客接待量方面,只有青海未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像河北、云南(日均客流量,下同)、湖北(A級景區,下同)恢復程度超過140%,吉林、天津超過130%,江蘇、湖南、安徽超過120%。

·旅游總收入方面,只有青海和甘肅未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像湖北、云南恢復程度高達192%和185%,天津達到167%,河北、吉林超過140%,寧夏、湖南超過130%,江蘇、安徽、黑龍江、北京超過120%。

不過,面對旅游市場的繁榮景象,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卻澆了一盆冷水——“目前我國仍然處于大眾旅游向小康旅游的過渡階段,觀光休閑是基礎市場,大基數、穩增長、低消費是國情,也是旅情。那么多的省市都要培育‘萬億產業’、‘國際旅游城市’、‘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現實嗎?”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各地政府借勢加大了對于文旅項目的投資力度。以2023年上半年為例,據邁點研究院不完全統計,二季度共計簽約30個文旅重大項目,在21個已披露投資金額的項目中,總投資高達1168.6億元,其中包括武當山-丹江口文化旅游帶項目(擬投資500億元)、三峽國際旅游度假區項目(擬投資116億元)兩個百億項目。

站在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隨著消費者對于旅游產品的擁有量不斷提升,其所獲得滿足感會隨著消費量的增加而成遞減態勢,即效用遞減定律。因此,隨著國人被壓抑三年的旅游需求的集中釋放,國人的出游需求也將逐步回歸理性。

一個細節是,“十一”假期全國旅游人次雖然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04.1%,但顯著低于“五一”、“端午”假期的119.09%、112.80%。

與此同時,雖然表面上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爾系數等經濟指標利好旅游業的發展,但從消費結構來看,長期以來食品、居住等依然占有重要比重。

數據顯示,2011-2022年,雖然食品在人均消費結構中的占比由36.32%下降至29.48%,但居住占比卻由9.27%攀升至25.15%,復合增速更是高達16.65%。而教育文化娛樂占比則由12.22%下降至10.04%,復合增速僅為4.64%,與食品趨同。

因此,戴斌在談及旅游業的未來發展時,用了“理性繁榮”四個字。

03 差異化與舒適度

不過,未來中國依然是全球最具活力、最具成長性的經濟體,國民生活水平也將不斷提升,旅游產業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尤其是隨著更加注重情感價值的“Z世代”逐步成為消費的“主力軍”,也將催生更多的細分賽道,繼而帶動旅游市場的整體繁榮。

因此,戴斌在闡述“理性繁榮”時的前置條件是,未來旅游經濟開始步入市場內生和創新驅動的新常態,而且是在科技、創意、投資和企業家信心的共同作用下。由此可見,對于地方文旅產業而言,“萬億產業”并非遙不可及的目標。

結合“十一”假期來看,旅游消費需求呈現個性化、多元化特征,各省市也推出了文化體驗游、鄉村民宿游、休閑度假游、城市購物游、研學知識游、紅色教育游、康養體育游等多種新業態,旅游產品供給進一步豐富。

國家文旅部撰文稱,“‘十一’假期期間主要旅游目的地及熱門景區消費活躍度持續高位運行,旅游需求多樣性和個性化并存,‘熱點更熱、冷點不冷’現象突出。文化和旅游行業結合假日特點,通過‘旅游+’融合演藝、體育、非遺等,推出一系列體驗豐富、備受游客青睞的活動和產品”。

正如戴斌所言,旅游經濟開始步入創新驅動的新常態,旅游業態、旅游產品的創新,也將成為未來地方旅游產業能否脫穎而出的關鍵因素。

站在消費心理學的視角來看,旅游需求的產生,主要來源于探新求異和舒緩壓力:

·一方面,人們渴望到異國他鄉體驗與日常居住和生活的環境不同的鄉土人情、事物風光、地方文化傳統和習俗。

·另一方面,經濟發展也極大加劇了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壓力,新環境可以舒緩緊繃的神經,從而有效地緩解人們的緊張和壓力。

由此可見,差異化、舒適度是旅游產業發展、旅游產品創新的基礎。

差異化對于旅游資源而言,就是唯一性,其可以是地質地貌、氣候條件等有形資源,也可以是文化底蘊、風土人情等無形資產,乃至是美食、音樂、體育等亦可。這種唯一性所對應的,是對于消費者的吸引力。

因此,官方對于旅游資源的定義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并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

而舒適度,一方面取決于旅游資源本身,即能否滿足消費者的審美、獵奇、刺激等需求,這里也需要運用數字技術手段來提升用戶體驗。另一方面,則是“食住行游購娛”六大旅游要素的配套程度以及在此過程中的服務質量。

相比較而言,舒適度在地方國資旅游集團的主導下,未來不同省市之間難以產生顯著的差異化競爭優勢,而基于吸引力的創新,就成為了破局的關鍵。而且,這種吸引力要么是“歷久彌香”,例如像長城、西湖等擁有悠久歷史文化底蘊的景區,要么是可以進行持續迭代,例如像迪士尼、環球影城這樣擁有影視IP、數字科技加持的主題樂園。

不過目前很多文旅項目的投資,同質化特征頗為顯著,這也導致其經營業績不及預期。以古鎮項目為例,近些年來烏鎮、西塘的成功,吸引了大量資本進入該領域,但由于缺乏文化底蘊以及品牌知名度,只是盲目的復制建筑風格以及“門票+住宿+餐飲”的商業模式,而忽視文旅IP等“唯一性”的挖掘,導致大量古鎮項目的經營業績顯著不及預期。

例如,張家界(SZ:000430)投資的大庸古城目前依然處于虧損狀態,并直接導致上市公司今年前三季度依然延續虧損;中青旅(SH:600138)投資的濮院景區目前仍處于培育期,其對于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并未產生預期中的貢獻。

在打造吸引力的同時,文旅投資還要兼顧商業模式的構建,以擺脫“門票+運輸”的傳統模式,增加住宿、餐飲乃至文創品等在消費結構中的占比。而商業模式的構建,則直接關乎到資本的退出。尤其是對于重資產、長周期的旅游產業而言,如何形成投資閉環對于可持續發展尤為關鍵。

對此,國家層面也推出了相關的扶持政策,例如在國家發改委頒布的《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信托基金(REITs)試點項目申報要求》中,就將自然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游景區等具有較好收益的旅游基礎設施列入公募REITs探索試點類別。然而,公募REITs對于底層資產的要求頗高,持續穩定的現金流或者盈利能力,是資產“入池”的重要門檻之一。

04 結語

各省市“萬億產業”的提出,對文旅投資的持續加碼,本質上有利于做大中國文旅產業這塊“蛋糕”,但也同時意味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對于地方政府而言,順應客觀經濟規律、更加務實地去打造差異化競爭力、不斷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并提升從業人員的服務水平,才是未來脫穎而出、達成既定目標的關鍵。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當市場回歸理性,那些目標萬億的地方文旅產業如何破局?

旅游行業,需要一場“理性繁榮”。

文|邁點 于波

“那么多的省市都要培育‘萬億產業’、‘國際旅游城市’、‘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現實嗎?”這是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在其對于中秋、國慶假日旅游的特別評論文章中的一席話。

01 地方經濟支柱

進入“十四五”以來,各級地方政府對于文旅產業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萬億產業”、“經濟支柱”、“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在各省市地方政府的旅游業“十四五”規劃中成為高頻關鍵詞。例如:

·湖北省提出,旅游業要成為全省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和第三產業的龍頭,至2025年,旅游接待人數、旅游收入分別達到8億人次以上、1萬億元以上。

·河南省提出,到2025年,全省旅游業綜合貢獻占生產總值比重超過12%,文旅文創成為全省戰略性支柱產業。

·浙江省提出,到2025年,全省旅游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8%以上,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達19%以上。

·湖南省提出,到2025年,旅游業實現接待游客11.5億人次左右,旅游綜合收入1.3萬億元左右,形成全省新的萬億產業,全面夯實旅游業支柱產業地位。

·吉林省提出,利用5至10年時間,旅游業總收入達到萬億級規模,建設成為全國旅游強省。

與此同時,各省市近些年來也開始成立或者重組省級或者市級旅游集團,其均由地方國資控股,并置入景區、酒店等優質資產,旨在統籌規劃旅游要素、發展全域旅游。資料顯示,自2019年以來,河南、湖南、內蒙古、新疆、黑龍江五省份分別成立由省國資委控股的省級旅游集團,另外像湖北、貴州等省份在原有旅投集團的基礎上也進行了重組。

個中緣由,國務院于2021年發布的《旅游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在政策層面固然起到了引導作用,但更為重要的原因,則是我國當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自2011年以來,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萬元提升至2022年的4.93萬元。與此同時,我國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由36.3%下降至29.48%,這意味著國人對于旅游等精神消費的需求愈發提升。

參照發達國家的經驗,旅游業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產物。當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5000美元時,將推動旅游業由“觀光游”向“休閑度假游”轉型,人均消費、旅游時長、重游率將顯著提升,旅游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剛需。在發達國家的經濟結構中,旅游業往往占據重要比重。

另一方面,自2015年以來,隨著“房住不炒”、“租購并舉”等政策方針的提出,長期以來在地方經濟中占有重要比重的房地產行業迎來拐點,地方政府急需找到新的經濟增長引擎。

旅游業由于涉及產業眾多,在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增加政府稅收的同時,還能夠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且可以帶動當地的商業和文化交流,因此過去三年雖然公共衛生事件重創了國內旅游業,但地方政府仍然不遺余力地推動旅游業的發展。

02 終將回歸理性

歷經三年的蟄伏,疊加國人壓抑三年的出游需求集中釋放,各省市在2023年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文旅“成績單”。剛剛結束的“十一”假期,多數省市的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總收入已經恢復甚至超過2019年同期水平:

·游客接待量方面,只有青海未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像河北、云南(日均客流量,下同)、湖北(A級景區,下同)恢復程度超過140%,吉林、天津超過130%,江蘇、湖南、安徽超過120%。

·旅游總收入方面,只有青海和甘肅未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像湖北、云南恢復程度高達192%和185%,天津達到167%,河北、吉林超過140%,寧夏、湖南超過130%,江蘇、安徽、黑龍江、北京超過120%。

不過,面對旅游市場的繁榮景象,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卻澆了一盆冷水——“目前我國仍然處于大眾旅游向小康旅游的過渡階段,觀光休閑是基礎市場,大基數、穩增長、低消費是國情,也是旅情。那么多的省市都要培育‘萬億產業’、‘國際旅游城市’、‘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現實嗎?”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各地政府借勢加大了對于文旅項目的投資力度。以2023年上半年為例,據邁點研究院不完全統計,二季度共計簽約30個文旅重大項目,在21個已披露投資金額的項目中,總投資高達1168.6億元,其中包括武當山-丹江口文化旅游帶項目(擬投資500億元)、三峽國際旅游度假區項目(擬投資116億元)兩個百億項目。

站在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隨著消費者對于旅游產品的擁有量不斷提升,其所獲得滿足感會隨著消費量的增加而成遞減態勢,即效用遞減定律。因此,隨著國人被壓抑三年的旅游需求的集中釋放,國人的出游需求也將逐步回歸理性。

一個細節是,“十一”假期全國旅游人次雖然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04.1%,但顯著低于“五一”、“端午”假期的119.09%、112.80%。

與此同時,雖然表面上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爾系數等經濟指標利好旅游業的發展,但從消費結構來看,長期以來食品、居住等依然占有重要比重。

數據顯示,2011-2022年,雖然食品在人均消費結構中的占比由36.32%下降至29.48%,但居住占比卻由9.27%攀升至25.15%,復合增速更是高達16.65%。而教育文化娛樂占比則由12.22%下降至10.04%,復合增速僅為4.64%,與食品趨同。

因此,戴斌在談及旅游業的未來發展時,用了“理性繁榮”四個字。

03 差異化與舒適度

不過,未來中國依然是全球最具活力、最具成長性的經濟體,國民生活水平也將不斷提升,旅游產業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尤其是隨著更加注重情感價值的“Z世代”逐步成為消費的“主力軍”,也將催生更多的細分賽道,繼而帶動旅游市場的整體繁榮。

因此,戴斌在闡述“理性繁榮”時的前置條件是,未來旅游經濟開始步入市場內生和創新驅動的新常態,而且是在科技、創意、投資和企業家信心的共同作用下。由此可見,對于地方文旅產業而言,“萬億產業”并非遙不可及的目標。

結合“十一”假期來看,旅游消費需求呈現個性化、多元化特征,各省市也推出了文化體驗游、鄉村民宿游、休閑度假游、城市購物游、研學知識游、紅色教育游、康養體育游等多種新業態,旅游產品供給進一步豐富。

國家文旅部撰文稱,“‘十一’假期期間主要旅游目的地及熱門景區消費活躍度持續高位運行,旅游需求多樣性和個性化并存,‘熱點更熱、冷點不冷’現象突出。文化和旅游行業結合假日特點,通過‘旅游+’融合演藝、體育、非遺等,推出一系列體驗豐富、備受游客青睞的活動和產品”。

正如戴斌所言,旅游經濟開始步入創新驅動的新常態,旅游業態、旅游產品的創新,也將成為未來地方旅游產業能否脫穎而出的關鍵因素。

站在消費心理學的視角來看,旅游需求的產生,主要來源于探新求異和舒緩壓力:

·一方面,人們渴望到異國他鄉體驗與日常居住和生活的環境不同的鄉土人情、事物風光、地方文化傳統和習俗。

·另一方面,經濟發展也極大加劇了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壓力,新環境可以舒緩緊繃的神經,從而有效地緩解人們的緊張和壓力。

由此可見,差異化、舒適度是旅游產業發展、旅游產品創新的基礎。

差異化對于旅游資源而言,就是唯一性,其可以是地質地貌、氣候條件等有形資源,也可以是文化底蘊、風土人情等無形資產,乃至是美食、音樂、體育等亦可。這種唯一性所對應的,是對于消費者的吸引力。

因此,官方對于旅游資源的定義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并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

而舒適度,一方面取決于旅游資源本身,即能否滿足消費者的審美、獵奇、刺激等需求,這里也需要運用數字技術手段來提升用戶體驗。另一方面,則是“食住行游購娛”六大旅游要素的配套程度以及在此過程中的服務質量。

相比較而言,舒適度在地方國資旅游集團的主導下,未來不同省市之間難以產生顯著的差異化競爭優勢,而基于吸引力的創新,就成為了破局的關鍵。而且,這種吸引力要么是“歷久彌香”,例如像長城、西湖等擁有悠久歷史文化底蘊的景區,要么是可以進行持續迭代,例如像迪士尼、環球影城這樣擁有影視IP、數字科技加持的主題樂園。

不過目前很多文旅項目的投資,同質化特征頗為顯著,這也導致其經營業績不及預期。以古鎮項目為例,近些年來烏鎮、西塘的成功,吸引了大量資本進入該領域,但由于缺乏文化底蘊以及品牌知名度,只是盲目的復制建筑風格以及“門票+住宿+餐飲”的商業模式,而忽視文旅IP等“唯一性”的挖掘,導致大量古鎮項目的經營業績顯著不及預期。

例如,張家界(SZ:000430)投資的大庸古城目前依然處于虧損狀態,并直接導致上市公司今年前三季度依然延續虧損;中青旅(SH:600138)投資的濮院景區目前仍處于培育期,其對于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并未產生預期中的貢獻。

在打造吸引力的同時,文旅投資還要兼顧商業模式的構建,以擺脫“門票+運輸”的傳統模式,增加住宿、餐飲乃至文創品等在消費結構中的占比。而商業模式的構建,則直接關乎到資本的退出。尤其是對于重資產、長周期的旅游產業而言,如何形成投資閉環對于可持續發展尤為關鍵。

對此,國家層面也推出了相關的扶持政策,例如在國家發改委頒布的《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信托基金(REITs)試點項目申報要求》中,就將自然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游景區等具有較好收益的旅游基礎設施列入公募REITs探索試點類別。然而,公募REITs對于底層資產的要求頗高,持續穩定的現金流或者盈利能力,是資產“入池”的重要門檻之一。

04 結語

各省市“萬億產業”的提出,對文旅投資的持續加碼,本質上有利于做大中國文旅產業這塊“蛋糕”,但也同時意味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對于地方政府而言,順應客觀經濟規律、更加務實地去打造差異化競爭力、不斷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并提升從業人員的服務水平,才是未來脫穎而出、達成既定目標的關鍵。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黔江区| 黎川县| 宁波市| 宣城市| 商南县| 涿州市| 长子县| 哈尔滨市| 松原市| 永定县| 松潘县| 卓尼县| 奉化市| 绥中县| 滨海县| 荣成市| 宁远县| 金坛市| 上栗县| 宝坻区| 荥经县| 富民县| 茶陵县| 罗山县| 禹州市| 枞阳县| 缙云县| 北辰区| 巴南区| 岳池县| 周口市| 牙克石市| 怀安县| 商南县| 公安县| 玉山县| 社会| 镇远县| 平舆县| 长乐市| 博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