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王妤涵
受地產板塊影響,近期物業股普遍下跌,表現較為低迷。
據克而瑞物管統計,9月恒生港股通物業服務及管理指數、65家上市物企、港股通物企、非港股通物企分別下跌11.38%、11.93%、13.99%、8.20%,同期恒生指數和滬深300分別下跌5.49%和4.14%。
在65家上市物業公司中,市值下滑的達到了60家,百億市值以上的物企僅剩7家,分別為華潤萬象生活(約699.59億港元)、中海物業(約222.52億港元)、萬物云(266.33億港元)、碧桂園服務(約235億港元)、保利物業(約177億港元)、招商積余(約145億港元)和綠城服務(約108億港元),數量較今年年初再減少3家。
截止2023年9月30日,港股上市物業企業中,大部分企業(57家)均已公布了最新的經營數據。整體來看,上市物業企業營收均值雖在提升,但整體增速卻有明顯回落。
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根據港股市場57家上市企業數據來看,今年上半年港股上市物企營收均值約為22.31億元,同比增速僅為9.91%,該值僅為去年同期增速的1/5左右。
在房地產增長放緩的背景下,國央企與民企業績持續分化,擁有穩健國企背景的物管公司經營穩定性持續性較高,而且能夠持續兌現行業較佳的業績,受到房地產政策調控等因素的影響,民營企業則面臨一定的壓力,二者之間的分化進一步加劇。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港股上市的央國企業物業公司表現仍然較為突出,營收均值達到54.92億元,增速雖有下滑,但仍保持超過20%的速度增長;地方國有物業企業營收均值為9.44億元,同比增長18.44%。
2023中報數據顯示,像物管行業頭部的中海物業、招商積余、保利物業等企業,都實現了近20%的營收增長,體量較小的京城佳業更實現了30%的營收增長,同時,利潤也都呈現上漲趨勢。
從近兩年營收增速來看企業業務發展的持續性,國央企表現也普遍較好,近兩年整體均保持著25%以上的速度增長。
民營物企的表現則相對遜色,營收均值同比增速僅為6.74%,較去年同期下降40.37個百分點。
一些民營物企由于受到地產關聯方的影響,即便自身經營狀況良好,但仍難打破來自市場和投資者的質疑,擺脫關聯方的依賴,加強企業自身造血能力,是這些企業擺在眼前的難題。
國金證券首席分析師杜昊旻指出,短期來看,關聯房企的發展狀況對物企仍有較大影響,國企開發商在銷售、拿地、融資端的表現均好于民企,部分頭部央國企及改善型房企具備競爭優勢,有望實現強者恒強,因此短期國企物企業績更為穩健。
另外,在資本市場中,物業企業的估值也被低估。截至10月9日,今年僅有2家物企成功在香港上市,分別為眾安智慧生活和潤華服務。
10月12日,萬物云董事長朱保全在2023年中國國際物業管理產業博覽會上表示,在存量不動產管理中,物業企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物業行業作為維護不動產歷久彌新的重要角色,作為業主大會委托決策執行的重要角色是物業企業的1,而其他的多種經營則是0。
沒有這個1,資本市場甚至都無法給出這個行業真實的貝塔估值,以至于到今天物業行業走勢仍在被地產行業顯著影響,亟需走出獨立趨勢。
與此同時,物業行業也正在迎來一場重要的數字轉型,在時代科技發展的浪潮之下,靠信息不對稱、數人頭的經營模式變得越來越不可行。
朱保全指出,基于AI發展,對物業行業進行大膽預測“五化”趨勢,即崗位物聯網化、作業流程化與機械化、服務AI化,管理報告數據化。
程鵬物業觀察認為,物業管理行業不能缺位AI浪潮,要找到行業可能的切入點。新一輪的AI已來,中國的物業管理行業不僅不能缺位,而且一定會大放異彩,甚至可能是改變物業行業困境的一把利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