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杜萌
雖然行業“強者恒強”的分化仍在加劇,但一些小公募仍在努力,尋求彎道超車的機會。
10月14日,易米基金公告稱將注冊資本從1.3億元增加至1.5億元,增資前后公司股東及股東出資比例均保持不變。

去年12月3日,易米基金就發布公告稱將公司資本金從1億元增加至1.3億元,增資前后公司股東及股東出資比例均保持不變。
一年時間內兩次增資,這是什么原因?
公開資料顯示,易米基金是一家個人系公募,2020年7月24日獲批成立。公司法人兼總經理李毅為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為35%。易米基金官網信息顯示,李毅曾任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副處長,匯豐晉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公司還有多位個人股東,均是行業耕耘多年的專業人士。
Wind數據顯示,公司成立三年多的時間里,管理規模一直未有較大起色。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公司旗下共有7只公募產品,合計管理規模僅有6.01億元。
今年3月2日,易米基金公告稱,新任梁旭為董事長,原董事長郭之英改任公司副董事長。這種降級在業內非常罕見。履歷顯示,梁旭曾在華泰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擔任副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以及在中國旅游產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擔任總經理兼首席執行官。
增加注冊資本金的行為在公募行業并不罕見。
今年1月10日,西藏東財基金公告,將公司注冊資本由8億元增加至10億元,公司增資后,東方財富證券仍為該公募的全資股東,持股比例100%。
這是西藏東財基金成立以來的第三次增資:西藏東財基金成立時的注冊資本是2個億;2020年9月,注冊資本金從2億元增至4個億;2021年7月,再度增資到8億元;此次2023年1月的增資,則將資本金從8億元再度增至10個億。
業內人士對此表示,資本金消耗、股東結構變更、發力新興業務等因素,是部分公募管理人增資的主要原因。由于成立時間較晚,管理規模不大,一些小的基金公司往往會出現無法實現盈虧平衡、經營出現困難的情況,往往需要股東增資“輸血”。
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14日,全市場149家公募管理人中,注冊資本金最多的是農銀匯理基金,為17.5億元,其次為鑫元基金,為17億元。而注冊資金最少的有28家,僅有1億元。

“只有有了充足的資金,公司才能提升研發能力,才有資金去拓展產品條線,去開拓銀行、券商、第三方基金銷售渠道,招聘和培養優秀投研人才,完善中后臺系統,為公司長遠發展打下更好的基礎。而如果缺乏資金,就容易造成公司人才流失,渠道建設滯后,形成發展的惡性循環。”上述人士表示,而目前行業分化越來越嚴重,這就對小公募的股東財力提出了較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