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眼
一個月內,歐萊雅連棄兩子。根據外媒報道,歐萊雅先是宣布出售旗下有機化妝品品牌Sanaflore圣芙蘭,又緊接著表示將停止生產旗下高端水療品牌Decléo。據悉,這兩個品牌均隸屬于歐萊雅皮膚科學美容事業部。
無獨有偶,上月,據路透社消息,聯合利華也有意打包出售旗下包括旁氏在內的13個美妝個護品牌。
據青眼粗略統計,近三年來,多家全球美妝巨頭共計拋售約40+個品牌(含計劃中),而它們在棄子的同時又在買買買,在賣與買之間不難窺見巨頭們的品牌策略更迭。
歐萊雅一個月內連棄兩個品牌
作為全球最大的美妝集團,歐萊雅的一舉一動往往都具有一定的風向標意義,因此也備受行業關注。最近,歐萊雅在品牌端上的調整變化也引發不少討論。
公開資料顯示,Decléor與Sanaflore均成立于1970年代,擁有超過60年歷史。此次兩個品牌遭遇停產與出售的不同命運,原因都與品牌業績不佳、價值被稀釋有關。
據悉,Sanaflore于2006年被歐萊雅收入囊中,當時Sanoflore的預估銷售額可達1500萬歐元(現約合人民幣1.15億元),但現如今,據公開數據,2021年Sanoflore精油美容產品的銷售額僅為29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2227萬元)。
同樣,據外媒報道,歐萊雅將停產Decléor的原因之一即是“過去幾年國際經濟和健康危機加劇了其品牌的脆弱性,也影響了其生存能力”。
除市場表現不佳外,歐萊雅舍棄這兩個品牌,也是因為科學護膚已經開始取代天然有機。今年4月,歐萊雅宣布將旗下活性健康化妝品事業部(L’Oréal Active Cosmetics)正式更名為皮膚科學美容事業部(L’Oréal Dermatological Beauty),這也預示著該部門將向著更專業化、科學化的方向轉變。
據悉,該部門旗下修麗可、理膚泉等品牌無不具有醫學研究背景,相比之下,Sanoflore、Decléor兩個品牌的定位已不太契合該部門的整體布局。
巨頭們為何放棄這40多個品牌?
縱觀全球美妝市場,為了聚焦優勢領域,多家企業早已開始重整品牌矩陣。據青眼不完全統計,2020年以來,包括歐萊雅、聯合利華、資生堂、科蒂、Natura&Co在內的多個頭部集團已經拋售了超20個品牌或品牌部分地區業務,其中,僅資生堂就出售了約16個品牌。
此外,聯合利華和花王近期也傳出將批量打包出售旗下品牌,總計數量或將超20個。
對比來看,巨頭拋售品牌無外乎兩點,一是為回血,割掉不賺錢的品牌以彌補虧損或債務;二是經營策略改變,舊品牌無法適應其成長需求。
典型如科蒂和Natura&Co,科蒂于2020年以4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05.5億元)的價格,向國際投資公司KKR出售了含威娜專業美發(Wella Professionals)等品牌在內的科蒂專業美妝業務60%的股權。自此,科蒂的虧損開始不斷縮窄,并最終于2022財年實現扭虧為盈。
今年來,巴西美容巨頭Natura&Co先后拋售Aesop伊索和The Body Shop。據悉,在考慮出售Aesop伊索前,Natura&Co歸屬于控股股東的凈利潤虧損曾一度同比下滑1869.5%,凈收入也同比下滑了10.6%。
因此,有分析指出這是Natura&Co在尋求生機,通過出售兩個“現金牛”品牌,給集團帶來大量現金流支持。而對品牌來說,在其他專業化集團的運作下,或許也能釋放出更多的企業價值。
事實上,不管業績是受挫還是穩健,在全球美妝玩家越來越多元化,競爭日益白熱化的背景下,頭部企業都開始思考如何強者恒強這個命題。也因此,就連一向保守的日企,也開始了大刀闊斧的轉型。
先是資生堂在一年時間大舉拋售了超16個品牌,以聚焦高端美容業務。前不久,花王也提出化妝品新戰略,計劃對集團內3成品牌進行撤銷或整合。與此同時,花王未來也將以歐美為中心銷售的品牌“Molton Brown”及高價位的“SENSAI”等19個品牌作為主打品牌。
此外,聯合利華表示,公司將把重心放在有競爭力的增長項目中,并毫不留情地處置那些“非核心品牌”。在美容領域,高端市場已經才成為聯合利華最關鍵的戰略方向。據聯合利華財報,截至2022年,高端美容品牌已經成為聯合利華增長最快的部分之一,且從去年到今年首季度均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
從這些企業的調整來看,一個較為明顯的趨勢是,高端市場是必爭之地,而且對不少企業來說,這是一個“不惜一切代價”都要拿下的市場。
高端之外,科學功效是品牌未來
在高端美容市場,國際企業掌握了絕對話語權,彼此間的廝殺也十分激烈。從數據來看,據Research And Markets的《2023年全球高端美妝市場報告》,2021年全球高端美容市場價值878.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421億元),預計2023年至2028年的復合年增長率將達到5.56%。
因此,圍繞著高端市場,過去幾年巨頭們仍然不放過任何一個具有潛力的品牌。青眼統計巨頭們的收購發現,高端小眾品牌始終是“搶手貨”,甚至占到近三年頭部集團收購品牌半數。(詳見青眼文章《超600億!歐萊雅們愛買誰?》)。
除了高端這個關鍵詞,可以看到的是,相較于前幾年追捧天然護膚,如今科學護膚開始占據上風。尤其是當中國市場成為國際企業的頭號市場,面對中國“成分黨”的進階,品牌也在不斷強化科研背景。
比如歐萊雅近兩年收購的品牌,核心定位就包含了功效、皮膚科學等。在收購品牌之余,歐萊雅、資生堂等對科技型企業的興趣也越來越強,僅今年,就有LVMH旗下基金投資創健醫療,歐萊雅投資中國創新型生物科技公司杉海創新。
不僅僅是國際巨頭,本土化妝品企業也一致認同,無論是洞悉消費者需求,還是成分、產品的研發生產,都需要科技作為支撐點,也因此企業紛紛加大科研布局,表現在高層次人才爭奪、新建研發中心、深化產學研醫協同合作等方面。
可以說,科學研究、科學護膚不是未來趨勢,而是當下的現實,亦是企業永葆生命力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