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動脈網
醫藥資本寒冬中,并購持續回暖。
根據同花順數據,今年上半年(截至7月5日),A股醫藥板塊共披露268起并購事件。與去年同期相比,數量翻倍。
進入下半年后,由于IPO階段性收緊,A股并購熱潮更甚。
動脈網根據choice統計(按首次公告統計,去除已暫停事件),截止9月27日,三季度A股醫藥板塊(含流通)并購事件已超過220起。生物醫藥成為A股并購最活躍的板塊。
“嚴冬”中,頭部藥企尚有“余糧”且亟待“新故事”,而Biotech成長壓力暴增,雙方買賣意愿增強;同時,國內Biotech經過前兩年的發展,潛力標的估值回落,整合價值凸顯;再加上政策的推波助瀾,IPO收緊后,財務退出的壓力增加,三重因素疊加,迎來了今年的并購潮。
而背后的大邏輯則是國內醫藥產業快速整合,正當時。
當下,越來越多的藥企踩在“上升”或“下降”的十字路口。進則“階級躍升”,退則“淘汰出局”。根據488家A股上市藥企的中期財報,上半年,414家企業實現盈利,74家藥企虧損。其中,30家虧損超過1億元,創新藥企板塊是虧損的重災區。國內藥企一輪“排位賽”已經打響。
“寒流”之下,藥企思變。
大藥企增肌減脂
老牌藥企亟待“新故事”。
2023年上半年,A股上市醫藥生物企業營收整體同比增長4.21%,但歸母凈利潤卻同比下降20.89%。增速放緩、增收不增利,今年大藥企們同樣很焦慮。
表現在并購市場上,和MNC動輒幾十億美元的外部收購不同,今年,國內大藥企的“新故事”,首先從內部講起。
動脈網根據choice數據,梳理了7月1日以來的220個并購事件。其中,買方與披露方有關聯關系的交易占比約60%(包含公司本身、全資子公司、上市子公司、參股股東等)。數據表明,當下的并購潮,第一驅動力在于“內部優化”,這是大藥企當下的頭等大事。
從領域上看,三季度的并購市場上,大藥企的主線是研發和市場兩頭抓。220起醫藥并購中,約60%事件旨在增強研發和生產能力;近20%的事件是在布局新興市場、藥物流通。
動脈網具體列出9月主要的收購事件,其中,大額的收購集中在產品獲得和藥物流通兩端。
進一步觀察藥企產品獲得路徑——除了華潤雙鶴、貴州三力仍在大資金從外部直接收購外。更多的藥企在收購原控股公司的剩余股權,由此提高公司增加控制權,提升研發或商業化的效率。
此外,制藥企業進一步重視市場銷售。如海思科收購了新加坡藥業,加大出海力度;葵花藥業收購“惠海醫藥”加快在流通端的布局。
動脈網根據choice數據整理
在“以內部優化為主”的基調下,前三季度,即使并購事件的數量翻倍,但并購的價值總額并不突出。根據清科研究數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10月中旬,生物醫藥行業發生并購約280起,并購總金額超過700億元人民幣;2021年全年并購308起,并購總金額2516.25億元。而今年上半年,并購金額為533億元。
醫藥資金低谷中,回歸主業、布局市場網絡、聚焦潛力管線,成為今年藥企求變的主旋律。
顯然,當前階段,這些大藥企認為,與相對規模已比,絕對規模更重要。它們不再熱衷于“橫向收購”,而更關注與自己專注的核心治療領域相關的產品商業化。他們通過“內部并購重組”和謹慎的“產品引進”,來獲得可持續性增長。
國資大進軍
此時,仍在“大開大合”搞收購的,國資是主角。
例如,央企背景的華潤醫藥,從年初買到現在,根本停不下來。
而在這密集的收購中,華潤醫藥作為流通巨頭大力布局制藥板塊,進一步反應出國內大藥企“再仿轉創”的決心。
動脈網根據choice數據整理
前三季度,華潤醫藥最大的一筆并購依然在制藥板塊。
年初,華潤三九以29億整合昆藥后,華潤三九2023H1營收沖上百億。通過連續的收購,華潤三九業務板塊擴大的同時,資產規模快速增厚。過去5年,其總資產從180億元,增至6月底的388.66億元,擴張一倍多。
而同體系的華潤雙鶴,除了9月新進2.6億收購貴州天安藥業,以謀求增強其在糖尿病領域的競爭力外;去年也斥資約8億,完成兩筆原料藥企業天東制藥、神舟生物的收購。
縱觀華潤醫藥的收購,既有追求規模的橫向收購,也有整合供應鏈的縱向收購。華潤醫藥是國內醫藥界的“超級買手”,過去5年,華潤醫藥體系完成4家上市公司的收購,涉及江中藥業、博雅生物、迪瑞醫療以及昆藥集團,共花費超過136億元,主要在制藥領域。
天眼查顯示,目前,華潤醫藥旗下共有成員企業超過730家,其體系內控制8家上市公司,合計市值超過2000億元。
在規模“狂飆”之后,近兩年,華潤醫藥也展現出了“創新轉型”的傾向。根據財報,上半年,集團研發總支出11.74億港元,按人民幣口徑,增長約26%。公司高層披露,將持續加強生物創新藥和化學創新藥兩大領域的研發。
這種轉型的傾向,也反映在并購層面。如去年7月,華潤醫藥向細胞治療企業永泰生物投資8億元。在標的選擇上,“重點關注自我診療、生物制品、創新藥、特色仿制藥領域的優質標的。”相關人士披露。
接下來,華潤醫藥并購還將繼續。9月27日,華潤醫藥刊發中報,將繼續將整合資源作為核心策略,稱會重點關注細分領域“龍頭型企業和重點產品線的并購整合機會”。
“大開大合、強勢進入”,華潤醫藥的這種并購策略,也是今年A股并購市場上國資“高舉高打”的一大特征。
2023年6月,國資委明確了“中央企業要以上市公司為平臺開展并購重組,助力提高核心競爭力、增強核心功能”等要求。生物醫藥作為國家戰略性行業,國資并購強勢進入,從國家層面表達了,扶持醫藥龍頭企業快速成長的愿景。
醫藥行業的發展,尤其是醫藥創新的推進,始終需要“技術+資本”的強強聯合。而國資混改,是當下資本市場的一大主題,各地國資整合醫藥行業,從2020年后加速。
而今年更盛。9月甘肅國投計劃要約收購市值54.64億的佛慈制藥。7月山西省國資委、寶雞市國資委聯手把此前由日資收購的“百年藥企”紫光辰濟藥業接了回來。
以及在合肥產投集團、合肥市肥東縣推動下,海森生物走出的“非主流”發展路徑。今年上半年,公司先后完成對羅氏芬 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收購及獲得思他寧 在大中華地區和瑞士的商業化權利等獨家許可。
隨后又在9月12日引進了LIB Therapeutics旗下的第三代長效PCSK9抑制劑。至此,這家成立不足3年的Biotech,不僅手握7款成熟產品,還在上半年,沖進了全球生物醫藥融資的TOP10。而時間回到2020年12月。彼時,海森生物僅成立三個月,就敢宣布收購全球TOP10藥企武田制藥的剝離資產,背后的底氣正是“國資力量”。
國資平臺進入醫藥后,優勢不言而喻——獲取資源的能力強,成本也相對較為廉價,退出期限很長,沒有退出壓力,可以長期地持有和支持。
今年各地政府將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納入自己的KPI。
截至7月,國內不同地區已累計出臺超20項政策措施鼓勵生物醫藥行業發展,不僅是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地區,很多二三線城市也出臺相關政策扶持生物醫藥行業的發展,涉及產業園規劃、產值目標、專項資金扶持等各方面。
在投融資低迷的周期中,國資已成“定海神針”。但更多“國資新手”進入醫藥行業,是否水土不服、究竟成績如何,還需要時間來見分曉。
藥企過冬的N種微操
告別快速增長時代,新興技術、療法的迭代速度成為醫藥行業最大的變量。
近兩年,大藥企們在研發上,越投越猛。
從規模上看,2022年,醫藥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合計超過1000億元,同比增長約15%;2023上半年,研發投入繼續“大跨步”,增長約18%。
而具體的管線研發上,各大藥企正在“近身肉搏”。比如,在ADC新藥領域,截至2023年6月底,國內申報了約100款ADC新藥。其中,恒瑞醫藥、百奧泰申報了7款ADC新藥,石藥集團、多禧生物、樂普生物申報了5款ADC新藥,榮昌生物、科倫博泰、映恩生物、百利藥業、復旦張江各申報了4款ADC新藥,百力司康、明慧醫藥申報了2款ADC新藥。
從技術競速的角度講,從外部收購,自然是最優解。但當下的現實是,大家都在“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于是,想盡辦法盤活現有的資金盤,就成了藥企過冬的務實之選。
1、 “左手倒右手”
8月30日,石藥集團拆出來的A股上市平臺新諾威發布公告:公司正籌劃對巨石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實施現金增資,以18.7億取得其51%的股權,以實現對巨石生物的控股。
讓創新藥從H股送回A股,既是石藥集團形勢逼人之下的選擇,也是其全力沖刺創新藥的重要一步。或許,這里面包含更大的野心,他們希望在A股上再造一個“石藥”。
根據財報,當前,石藥集團主要收入來源是成藥銷售。但根據財報,成藥板塊的增速已經連續三年下滑,2023上半年更是下降至5.2%。而拉通來看整體大盤,上半年營收增長幾乎停滯,營收160.8億元,只同比增長了3%。
營收天花板已然顯現,其核心單品恩必普(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也面臨專利懸崖,多個拳頭產品競爭者激增。
表現在股價上,則是“跌跌不休”。自2021年6月,石藥集團股價創下12.29港元/股的歷史新高后,一路跳水,截至10月10日,股價已下跌至5.83港元/股,市值跌至658億港元,直接攔腰砍半。
石藥亟待新的增長爆發點。此時,其創新藥板塊——巨石生物必須“百米沖刺”起來。
巨石生物的管線布局主要為“生物類似藥/單抗+ADC+mRNA”的梯隊組合。資料顯示,截至目前,1款mRNA疫苗SYS6006已上市,這是國內首款也是目前唯一一款獲批上市的新冠mRNA疫苗。在研項目20余個,8款產品在處于臨床或正在申報上市——2款產品處于申報上市階段、3款產品處于臨床II/III期階段、3款產品處于臨床I期階段。其中,進度較快的CLDN18.2 ADC和Nectin-4 ADC近兩年分別對外授權Elevation Oncology、Corbus Pharmaceuticals,相繼實現出海。
當前,公司仍在虧損,但已處于跨過營收平衡的關節階段。
新諾威是石藥集團為數不多的A股上市平臺,且財務狀況極佳。作為全球生產規模最大的化學合成咖啡因生產商,新諾威2022年凈利潤達到7.26億元,同比增長84%。子公司現金流充足、流動性好,都成為石藥集團此次“左手倒右手”的契機。
業內普遍認為,巨石生物將從H股注入A股后,創新藥板塊的估值或能進一步放大,技術成果產業轉化也有望加速。
而石藥集團通過新諾威繼續控股51%,也盡顯精妙之處。它能夠在符合規則的情況下,最大限度保留一部分擁有極大想象力的創新藥權益在港股母公司體內,以免對母公司市值造成過大損傷。
當前,憑借資源優勢、資金優勢,在二級市場玩出“花”,是老牌藥企在資本市場浸潤多年練就“內功”。
2、拆分上市
從全球范圍上看,合久必分與分久必合,是大藥企商業運作中持續發生的故事。今年把創新藥和仿制藥拆開或是趨勢。前不久,諾華拆分仿制藥子公司山德士在瑞士證券交易所上市,諾華高層表示,這是為了整合、聚焦、死磕創新。
國內同樣如此。今年7月,科倫藥業分拆其創新藥板塊科倫博泰赴港股上市。
科倫博泰一直被認為是國內ADC界的明星。當前,正在推進的差異化及具有臨床價值管線33項(包括五項處于關鍵試驗或NDA注冊階段、九項處于1期或2期階段及四項處于IND籌備階段)。核心的兩款ADC藥物(SKB264、A166),以及一款即將上市的PD-L1(A167)最被看好。
憑借技術優勢,科倫博泰深度綁定制藥巨頭。先是通過License-out,2個月內2次與默沙東“牽手”,2022年5月至2022年7月,科倫博泰連續向默沙東授出SKB264、SKB315兩個產品在大中華區以外的地方開發、使用、商業化的許可。
緊接著,合作升級。2022年12月,科倫博泰與默沙東訂立獨家許可及合作協議,以開發多達七項用于治療癌癥的臨床前ADC資產。
今年年初,科倫博泰進一步綁定默沙東。2023年1月,科倫藥業官宣分拆科倫博泰上市。在上市前,科倫博泰開啟B輪融資,默沙東出資1億美元,成為其二股東。
而依靠海外的產品授權,上半年科倫博泰大量“回血”。其中,憑借對默沙東授權的項目,確認收入10.37億元,實現凈利潤-0.31億元,同比減虧88.51%。公司即將開始自己“造血”。
正是這樣,7月科倫博泰登錄港股,祭出了兩年以來港股18A最大的IPO。當前,科倫博泰的市值已超過170億港元。由于創新藥板塊大幅減虧,2023H1,科倫藥業首次躋身“營收百億俱樂部”。從價值層面講,科倫博泰已經完成了從被“輸血”到“反哺”的角色轉變。
觀察科倫創新藥“突圍”的路徑,一方面能看到當前國產創新藥在特定領域已經基本不落后于全球速度;另一方面,也能為國內后起的Biotech提供發展路徑的參考——Biotech綁定大藥企,Biotech負責大膽創新,大藥企負責做驗證、推動商業化。
3、更多Biotech“抱團群暖”
為了能夠繼續比賽,“彈藥”不足的Biotech,勢必更難。
9月10日君實生物發布了一則對外投資暨關聯交易的公告。
公告稱,為加快推進君實生物在研項目的研發,優化資源配置。公司、公司全資子公司君實工程、蘇州君盟擬與上海安領科生物醫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安領科生物”)及公司非執行董事馮輝簽署《合資協議》,公司擬以處于臨床前研發階段的2個在研項目(腫瘤治療領域)的相關資產和部分專利權益作價人民幣3059.78萬元出資認購安領科生物新增注冊資本人民幣14萬元。
年年融資,年年虧損,國內“PD-1四小龍”之一君實生物開始賣技術了。悲觀者感嘆時運艱難,樂觀者看到這樁生意背后的“絕地求生”。根據公告,馮輝是君實生物前執行董事、核心技術人員。君實生物以臨床前管線入股新合資公司,目的恰恰是為了保住技術。
一番操作后,既綁定馮輝繼續完成臨床項目的后續開發和商業化,又為后續新的融資打開通道。同時,能夠縮減研發投入,提升估值,度過盈利前的漫長虧損期。
應對“嚴冬”,君實生物也開始采用更加務實和克制的研發模式。這表明,過去Biotech靠大手筆投入研發費用,多開管線,來提升公司估值,獲得更多的現金流的成長方式正在失效。過去,源源不斷的股權融資,一直為君實生物提供資金支持。
而接下來,隨著融資環境持續低迷,Biotech會以更靈活多元的方式引入資金。“抱團做研發,共同去獲得資金,分攤研發風險”將是大勢所趨。過去,Biotech單打獨斗就能實現“階級躍升”的窗口期,逐漸消失。
同時,Biotech之間的BD合作是“抱團取暖”的另一種方式。
根據E藥經理人的統計,今年前3季度的新藥研發領域授權合作中,發生在中國藥企之間的境內BD交易正在以平均每個月一起的速度增長。藥企BD的“內循環”逐漸被激活。
結尾
環境的改變,向來無法改變產業大潮的方向。被改變的只會是結構、方法論、速度、以及擁有話語權的主角。
上半年,我國醫藥行業的規模進一步增大。大藥企們變得更強了。而沖擊強者格局的人也都是老牌強者。
根據財報,共有27家藥企營收突破100億元,同比增加6家。營收Top10的門檻首次提升至200億元。在凈利潤Top10中,藥明康德首破50億,科倫、云南白藥、華潤三九等創新高……
而細分行業中,營收同比增速第一的是創新藥,同比增長59.03%。或許,正是身處寒冬,國內創新藥才加速“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