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目前我們要進入的領域,包括能源生態的布局能力。盡管現在電動車這一趨勢還不是很明顯,但下一步新能源汽車的競爭一定是能源生態的競爭,大家都有車,但是補能的便利性有差別。”10月12日,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在2023年《財富》世界500強峰會上指出,廣汽集團下一步目標是要成為能源公司,為消費者提供能源生態。
他提及,打造產業鏈生態是廣汽集團要建設的三大生態之一,新能源汽車的三電(電池、電驅、電控)、智能網聯的軟件編輯、汽車電子電氣架構和軟件能力、整車平臺的開發和集成能力,都是“一定要掌握的”,最后者也是作為汽車廠家而言必備。
根據規劃,“十四五”期間,廣汽集團計劃投入850至1000億元,強化新能源“三電”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廣汽發布的2030“萬億廣汽1578發展綱要”也指出,能源生態布局是新的重要增長點。
汽車行業正在經歷全新的深刻變化,即產業鏈的垂直整合。特斯拉自研了自動駕駛算法、芯片、電池、電機、車身、電子電氣架構;比亞迪成立了電池研究院,大量自制、自研成本占比很高的零部件。
為了“不給寧德時代打工”,廣汽集團加快了在電池端的布局。目前,旗下的因湃電池工廠進入設備調試階段,為廣州最大的動力電池+儲能電池項目。巨灣技研全球首個超快充電池工廠預計10月在廣州投產。數據顯示,動力電池成本占整車生產的40%-60%。
花巨資布局能源生態產業鏈,與其市場表現不無關系。1-9月,廣汽埃安累計銷量35.1萬輛,同比增長93%。
“預計今年埃安的銷售量在新能源汽車單一品牌里面,能夠排進全球第三,全年的目標是55萬輛銷售量。”馮興亞指出,如今除了互聯網領域有BAT,汽車領域也形成了BAT,即比亞迪、埃安和特斯拉。
但跟另外兩大巨頭相比,埃安仍有斷層差距。咨詢機構Clean Technica的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中,埃安排名第四,銷量達21.2萬輛。三甲分別為比亞迪(119.1萬輛)、特斯拉(88.9萬輛)和寶馬(22.1萬輛)。
廣汽埃安在今年加快了出海的布局,9月在泰國發布了首款海外車型AION Y Plus。馮興亞也在最近走訪了土耳其、沙特等市場。
他指出,過去,汽車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主要是靠成本和價值競爭。但隨著企業科技的實力在提高,以及服務網絡全面優化、品牌影響提升,中國汽車正從成本價格競爭走向科技競爭,再到品牌競爭的新階段。
2023年對國產汽車而言意味著一個轉折點的時刻——截至今年年底,中國有可能歷史上第一次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的汽車出口國。
值得留意的是,出口第一不等于世界范圍內產能第一。以豐田為例,在日本本土的生產量是200多萬輛,而全球生產量達到1000萬輛,也就是其海外生產量為800萬輛左右,反而是本土的4倍。
馮興亞認為,國際市場是豐田銷售的主流,但是中國企業與之相比,這一比例還不夠高,“在國際市場上早期還是靠CBU(整車出口)的方式出口,下一步肯定是本地化生產、先進化生產。在這一點上,還有提高的空間,特別是體系能力的建立,對國外消費者的感知和了解的能力和體系。”
從全球角度來看,汽車市場迎來了根本性的趨勢和格局,主要表現為傳統汽車向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的轉變,“過去百年的汽車歷史上,幾十年都沒有誕生過新的傳統汽車企業,但是在新的大變局下,很多新勢力、新技術成功誕生,而且在快速成長。在這一點上,傳統汽車的下降和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的增長此消彼長,這是必然的。”
廣汽集團內部也存在獨特的結構性趨勢,包括兩個結構,即傳統的燃油車和新能源車之間,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之間,存在一定對沖的現象。同樣的,馮興亞表示,短期內,合資品牌的銷量下降和自主品牌份額的增長,是必然現象,“這也倒逼合資品牌進行全面轉型,廣汽豐田、廣汽本田此前已經全面啟動電極化、電動化的戰略。”
在他看來,從中國汽車走向全球的整體趨勢來看,“還相當于馬拉松比賽的前5公里。”按照約42公里的馬拉松長度而言,這意味著進程不到八分之一,“在汽車的技術積累上、國際市場開發的經驗上、與合作伙伴合作的能力和感知上,國產品牌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