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下網商
10月12日,“國民品牌”綠源電動車正式登陸港股。
截至當日收盤,綠源集團股價報7.44港元,較發行價上漲0.95%,總市值為31.74億港元。
從1997年創立至今,綠源在競爭激烈的兩輪電動車市場中艱難成長,如今的市場占有率為4.2%,名列行業第五位。其招股書顯示,綠源2022年的營收總額達到47.8億元,凈利潤約1.2億元,其門店覆蓋全國319座城市,年產能330萬輛。
除了11400家線下門店構成的銷售網絡外,綠源主要的業務壁壘集中在技術側。2022年以來,綠源將自研的液冷電機技術應用在整車上,并打出了“一部車騎十年”的旗號。飛速成長的電商業務也為其注入了新的增長動力,綠源電商業務負責人向《天下網商》透露,去年雙11期間,綠源的線上銷售額達到1.4億元。
然而,電動兩輪車是一個紅海市場,不僅入局者眾多,其增長態勢還將進一步放緩。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2023年至2027年,中國電動兩輪車市場的復合年增長率僅為4.6%,遠低于此前的17.1%。此外,新國標《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的實施也為產品迭代增加了變數。
上市并非綠源的終點。前有雅迪、愛瑪等巨頭,后有小牛、九號等“新勢力”追趕,如何真正建立技術護城河、擺脫低端定位,是這個26年老品牌待解的難題。
增長的秘密
2020年到2022年,是綠源的高速增長期。
在這三年間,綠源的營收由23.8億元增加至47.8億元,復合年增長率高達41.8%。其線下門店數更是翻了一番,從5400家增加至11400家,覆蓋全國319座城市。
這首先得益于綠源的大舉擴產,為突飛猛進的業績打下了根基。2021年起,綠源在廣西貴港投資建設“超級智能工廠”,并全面升級浙江工廠廠房,引入無人物料處理系統、高架輸送系統等先進制造設備。目前,綠源電動車的年產能約為330萬輛。
其次,共享經濟、即時電商的爆發,也帶來了遍及整個電動車行業的紅利。美團、哈啰等品牌爭相入局共享電動車,綠源借此機會承接了不少電動車訂單;“即時電商”則以外賣平臺為主,龐大的外賣配送員群體,進一步打開了綠源電動車的銷路。
招股書顯示,2020年綠源來自企業的訂單營收為5.5億元,占總營收的23.5%,不過隨著共享電動車市場需求逐漸飽和,該部分營收也明顯下降:2021年4.2億元,2022年0.96億元,分別占總營收的12.5%、2.1%。
再者,綠源有較明晰的市場定位和高頻的營銷策略。在招股書中,綠源著重介紹了自身的技術優勢,并列舉了液冷電機技術、安全剎車系統、石墨烯增程輪胎三項自研技術作為范例。
這三項技術均與“安全”“耐用”有關。綠源集團創始人倪捷也曾表示,要致力于改變電動車“低端和易損”的形象,制造經久耐用的好車。2022年,綠源甚至喊出了“綠源液冷電動車,一部車騎10年”的營銷口號,以迎合消費者對電動車性價比的追求。
不過,外界對綠源“重營銷、輕研發”的質疑始終不絕于耳。綠源也確實是廣告營銷的一把好手,在《脫口秀大會》第四季、《向往的生活》等熱門綜藝中,均能看到綠源的身影。招股書顯示,綠源2022年的銷售及營銷成本為2.6億元,是研發投入的1.7倍。
放棄編制“下海”創業
綠源的創始人倪捷,奠定了這家公司的技術底色。
1978年,17歲的倪捷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線電系,讀完本科后又考上本校研究生,學的是如今最熱門的專業之一:人工智能。
然而,AI在上世紀80年代并不吃香,倪捷只發表了一篇人工智能的科研論文,就告別了這個行業。畢業后,他去寧波大學教了3年經濟學,又于1989年辭職回到浙江金華老家,在叔叔開的焊機廠里當起了二把手。
用倪捷的話說,他在那時“感受到了一種新的力量”。
這股力量源自浙江民營經濟的脈動,也促使倪捷和妻子胡繼紅放棄了大學老師的“鐵飯碗”,進入工廠積累一線的生產教學經驗。1995年,倪捷陪同當地的一家車企赴北京考察,他們考察的又是如今最熱門的產業之一:用于新能源汽車的電池。
和他學的人工智能一樣,那塊電池也生不逢時。倪捷判斷:這款電池用在汽車上功率是不夠的,用在自行車上,可能還有希望。
用電池驅動的兩輪自行車,在當時的中國還是個稀罕物。但在日本等發達國家,電動兩輪車已經蔚然成風。倪捷認為它未來同樣會成為中國人的大眾消費品,于是籌措了數萬元啟動資金,開始研究電動自行車項目。實驗室就設在自家的車庫里,妻子胡繼紅擔任項目的第一任總工程師。
1年后,倪捷夫婦研發的第一輛電動自行車問世。
1997年,“金華綠源”正式成立,成為后來“浙江綠源”的前身。綠源就是“綠色能源”,這個名字在今天看來有點土氣,但在上世紀末的金華,這個概念堪稱超前。
招股書顯示,本次上市前,綠源集團的控股股東為倪捷、胡繼紅夫婦,二人合計持股86.77%。可以說,綠源26年的成長史,也是這一對伉儷的創業史。
紅海廝殺
綠源創立后的26年來,電動兩輪車行業經歷了繁榮發展和快速出清。
2013年,中國的電動兩輪車企業超過2000家;2022年,這個數字已經減少到了100家左右。資源快速向著頭部廠商集中,截至2022年底,行業前十大制造商已經占據了超過80%的市場份額。
以收入計,2022年的綠源集團排在全行業第五位,市場份額約為4.2%。
在“贏者通吃”的大環境下,能取得這個成績已經不易。行業前三名分別由雅迪、愛瑪和臺鈴占據,其中雅迪的市占率高達26.9%,全國銷售網點超過4萬個,是毫無疑問的行業霸主。愛瑪和臺鈴2022年的營收也在綠源的3倍以上,和后來者拉開了斷層式的差距。
除了這些老牌巨頭外,小牛、九號等主打“潮流”“智能”的年輕電動車企業,也在進逼綠源的腹地。2022年,小牛電動的營收為31億元,九號公司更是突破100億元,只是其業務以平衡車、滑板車為主,才沒有被綠源納入主要競爭對手的名單。
前有強敵環伺,后有“新勢力”追趕,綠源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增長點。目前,電動車行業玩家破局的新思路集中在三個方向:出海、線上、高端。
出海方面,綠源試圖以廣西工廠為支點,撬動整個東南亞的電動車銷售。但其出海布局仍在起步階段,2022年,來自海外經銷商的收入僅1.14億元,只占綠源總營收的2.4%,但海外渠道的優勢是毛利率相當可觀,甚至能高達35%左右。相較之下,2020年至2022年,綠源產品銷售的整體毛利率分別為11.2%、9.9%以及10.7%。
近年來飛速發展的電商業務,也被納入綠源的視野。綠源集團電商負責人曾向《天下網商》透露,綠源從2018年開始進軍線上,2022年雙11大促期間,綠源的線上渠道總收入達到1.4億元。招股書則顯示,綠源2022年的線上銷售額為2.7億元,同比上一年度增長近150%;未來,綠源將嘗試把線上流量引流至實體門店,并通過線上廣告、社交媒體和KOL營銷等方式觸達潛在消費者。
最后,綠源把破局的希望寄托在高端車型上。招股書提到,售價3500元以上的高端電動兩輪車“具備極大的發展空間”。弗若斯特沙利文也預測,高端電動車這一細分市場的規模將從2023年的170萬輛增加到2027年的450萬輛,復合年增長率27.6%,和增速低至4.6%的全行業相比,算是“跑贏大盤”。
問題在于,要改走高端路線,就得擺脫“性價比”帶來的低端定位。對綠源來說,港交所掛牌并非終點,而是下一重等待翻越的關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