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爾法工場
01 時代的車輪
整車廠商抱怨日子不好過,零部件企業抱怨行業太卷。但是,這幾年汽車行業最慘的,還數汽車經銷商。
過去一段時間,受大環境影響,經銷商客流和售后服務需求大幅下滑,但如房租、人力等固定成本支出并沒有變少,導致經銷商的業績從去年以來普遍承壓。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2022年全國汽車經銷商生存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去年只有19.4%的經銷商完成了年度銷售目標,只有42.2%的經銷商完成了年任務指標的80%以上,情況相當慘烈。
該報告顯示,去年僅有29.7%的經銷商實現盈利,數量上相比前年近乎腰斬;而虧損的經銷商占比達到45.2%,比前年同期擴大27.7個百分點,更是有1757家經銷商選擇直接退網。
最慘如曾經的汽車界“沃爾瑪”、國內第一家IPO的汽車經銷商龐大集團,巔峰期營收曾超700億,合作汽車品牌近百家、旗下4S店網點數量更是高達1400多家。但從2018年“汽車寒冬”后,燃油車終端銷售掉頭向下,龐大集團當年虧損高達60.85億,無力再承擔重資產運營的模式,終致被上交所強制摘牌。
到了今年上半年,汽車經銷形勢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嚴峻。
今年以來,汽車產業經歷了史無前例的“降價潮”,車企壓低新車價格的同時,也讓經銷商的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同時,降價潮意味著,經銷商還要承擔庫存車貶值的風險,在消費者普遍持有觀望態度的情況下,經銷商的資金壓力陡然增加。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市占率迅速提升,傳統燃油車的市場份額受到嚴重擠壓。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占有率已經從2020年的5%左右上升至去年的25%,在今年剛剛過去的8月份甚至突破了30%。也就意味著,對于經銷商來說,其賴以生存的市場正在不斷變小。
以中升控股(00881.HK)為例,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819.02億元,同比減少4.8%;凈利潤為30.15億元,同比下跌12.8%。
根據財報,中升控股有六成收入來自售賣奔馳、寶馬、奧迪、雷克薩斯等豪華品牌,剩下四城來自豐田、日產、本田等合資品牌。
今年以來,日系合資品牌日益萎靡,產品認可度在國內消費者心中越來越低。根據中汽協數據顯示,2022年日系車在華銷量為409.2萬輛,同比下降10.3%。同時,日系品牌在華市場份額也加速收縮,2022年僅為19.9%。到了今年上半年,情況依舊沒有好轉,上半年日系品牌的市場份額僅為17.6%,相比之下自主品牌今年上半年已經達到49.5%。
相比之下,豪車的表現則相對穩定一些,上半年,豪華車的市場份額能保持在14.8%。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豪華品牌之間的分化較為嚴重,上半年奔馳賣了30.1萬輛車,同比增長12.9%;奧迪上半年賣了33萬輛,同比僅增長2%;雷克薩斯今年上半年銷量僅為7.05萬輛,同比下滑18.7%,這還是在去年缺芯低基數下的情景,未來會更加不樂觀。
過度依賴于合資豪華品牌,對于中升控股還會帶來另一種風險:豪華品牌市場份額不僅要遭到新勢力品牌的侵占,而且其電動化轉型過程非常不理想。如今合資豪華品牌純電車型的市占率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意味著依靠豪華品牌的中升控股,或許在時代的轉向下更難以轉身。
在當下日系合資品牌市占率急轉而下、合資豪華純電品牌市占率極低的情況下,以中升控股為代表的經銷商們,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打下來的江山被不斷蠶食。
其他上市經銷商的業績也普遍不理想。廣匯汽車(600297.SH)上半年實現凈利潤8億元,同比降低24.1%;永達汽車(03669.HK)上半年凈利潤為4.25億元,同比下降38.9%。
上市經銷商集團萎靡的業績,也折射出了當下經銷商所普遍面臨的困境:如今開一家4S點前期光租金、裝修就需要大幾百萬的投入,然而中國乘用車整體市場已經平穩,每年不會出現太大變動,但是傳統燃油車市場份額卻在不斷萎縮,投資回報率在不斷降低。
資本市場的投資者也在用腳投票。今年以來,中升控股的股價已從年初的38.34元/股跌至如今的20.8元/股、廣匯汽車的股價從年初的2.52元/股跌至2元/股、永達汽車的股價從年初的9.95元/股跌至如今的2.95元/股。
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一個4S店一年甚至可以產生1000多萬的利潤,當時賣一臺進口車就有十幾萬的收入。如今,這樣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經銷商這個特殊的群體,在中國汽車產業蓬勃發展的時候賺取了足夠多的利潤,但終究沒有逃過時代前進的車輪。
02 最后的稻草
如上文所述,在傳統燃油車市場占有率不斷下降、新能源汽車普遍采用直營模式的今天,經銷商的生存環境日益嚴峻。
然而,最近有不少新能源汽車打算加大經銷渠道的占比,似乎給這個“垂死掙扎”的行業,帶來了一線生機。
9月2日,小鵬汽車(XPEV.N)舉辦了一次新零售大會,并發起了 “木星計劃”,目的是吸引更多經銷商“入伙”,提升經銷渠道的比重。據悉,當天有多家排名前100的經銷商參與了會議。
在更早些時間,小鵬汽車CEO何小鵬本人直接發微博寫道:“歡迎更多新零售伙伴,和小鵬一起迎接智能電動新時代的到來。”
來源:微博@XP-何小鵬
無獨有偶,極氪也計劃通過大規模招募經銷商來,來重點擴充一、二線城市的銷售網絡;嵐圖在今年一季度擴大了“生態合作伙伴”的招募比重,還拉攏了東風西部分4S店的投資人作為招募對象;蔚來也有計劃將子品牌阿爾卑斯的售后服務、交付中心等環節托管給有實力的經銷商。
之所以曾經堅守以自營模式為主的新勢力們紛紛轉向經銷渠道,與其背后面臨的資金壓力分不開關系。
小鵬汽車在今年二季度,凈虧損了28億元,毛利率下降至-3.9%;蔚來的日子也不好過,在二季度凈虧了60.56億元,毛利率從去年第二季度的13%降至1%;今年上半年,極氪也產生了凈虧損8.09億元,且正處在上市前的關鍵時期。
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之初,需要自營門店打開消費者認知,此時許多體驗店甚至不承擔銷售任務,主要的職責在于建立起消費者對于品牌的印象、通過消費者的反饋改善產品。
退一步來講,品牌剛建立的時候,沒有哪個經銷商愿意賭上前期的高額投入加入營銷隊伍。畢竟新產品能否順利得到消費者的認可還是個未知數,至少銷量爬坡尚且需要一段時間,初期銷量并不會太好。
而如今,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經超過30%,消費者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相較前幾年已有明顯提高。尤其對于小鵬、蔚來、極氪這類品牌來說,已不再需要過多直營門店來建立消費者的品牌認知,反而更需要在當下更加激烈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加大銷售渠道的建設,提升銷量。
這種情況下,經銷渠道由于不需要前期過多的資金投入,明顯更具有性價比。
在中國運營一家直營超級店的平均成本約為每年400萬元人民幣,假設一個新勢力品牌要覆蓋全國200到250個主要城市,每個城市開2個直營店,光運營成本一年就要花16億元~20億元,對于尚未盈利的車企來說,是一筆很大的開銷。
目前,新勢力車企中除了理想已經實現連續三個季度盈利,有堅持直營模式的勇氣之外,許多新勢力車企還在盈利的生死邊緣掙扎。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未來預計還會有一部分新勢力車企選擇提升經銷渠道的占比。
近年來不斷被擠壓的經銷商,似乎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
03 爬不了太高
然而,由于燃油車市場“崩盤”來得過于迅猛,即便是新能源汽車的經銷渠道開始起量,也難以彌補失去傳統燃油車市場帶來的損失。
正常來說,一家4S店賣新車的毛利率不會超過5%,而售后服務的毛利率甚至能達到45%以上,一家4S店全年的利潤大概有一半是由售后服務貢獻的。但對于新能源汽車而言,售后服務的收入會急劇減少,畢竟沒有了燃油車的發動機、變速箱,新能源汽車的電機維護成本很低,而且算上能量回收系統,新能源汽車剎車板的磨損會大幅度降低,車主又少了一個去保養的理由。
除此之外,選擇與新能源汽車合作,對于經銷商而言有著很大的風險。
一方面,當下新能源汽車市場還處于白熱化競爭狀態,最終格局尚未形成,也就意味著經銷商選擇與具體某一家新勢力合作時,還需要承擔其品牌波動的風險。如果選擇合作的新勢力品牌,由于資金或者其他方面的壓力未能撐到最后,那么經銷商前期的投入也會受到損失。
另一方面,雖然目前在與新勢力合作中,經銷商不需要像以往那樣承擔庫存壓力,但這還要歸功于目前新能源汽車整體產能有限、銷售還算順暢。如果未來在產能大幅擴張、需求未能跟上的情況下,經銷商或許又會回到扮演承擔庫存壓力的老角色。
縱觀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車企與經銷商之間往往是“又愛又恨”的關系。雖然經銷商的出現幫助車企解決了銷量的壓力,甚至還承擔了庫存、資金風險,但是由于經銷商隊伍本身服務水平層次不齊,導致消費者很容易將經銷商產生的問題怪罪與品牌本身。
而且,由于一家車企往往與多個不同經銷商合作,導致終端價格體系紊亂,彼此之間形成“內耗”,有損消費者的購買體驗。
如今,在新能源汽車廠商與經銷商的合作中,依舊避不開這一弊端。比如此前小鵬就因為授權店為了吸引客戶購買,承諾了更多權益,影響了終端價格的一致性。
顯然,對經銷商來說,抓住了新能源汽車的稻草,也爬不了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