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代財經 張昕迎
編輯|蘭爍
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國際金價出現了一輪猛烈下跌。
Wind數據顯示,9月25日~10月5日,COMEX黃金期貨從1946.80美元/盎司高位跌至1826.2美元/盎司(盤中低位),9個交易日跌幅達5.72%,刷新連跌交易天數新紀錄;倫敦金現從9月25日的高位1927.19美元/盎司跌至10月6日盤中最低的1810.20美元/盎司,創下近7個月新低。
截至10月10日收盤,同花順黃金概念指數(885530)收跌0.14%,其中,老鳳祥(600612.SH)收跌1.61%,錦泓集團(603518.SH)跌0.93%、周大生(002867.SZ)跌0.69%、潮宏基(002345.SZ)跌0.33%,中國黃金(600916.SH)漲0.37%、西部黃金(601069.SH)漲0.38%。
上游礦企股價分化,四川黃金(001337.SZ)收跌1.53%、中潤資源(000506.SZ)跌0.63%、山東黃金(600547.SH)漲1.14%。
本輪金價暴跌讓不少消費者“悔不當初”。10月8日,有買金人向時代財經表示,“現在已經不敢看金價了”,還有黃金批發零售商直言“血虧”。
大跌過后,黃金后市如何走?
01 大跌之后金價已企穩?
國內黃金市場方面,滬金從9月26日開始下跌,三個交易日跌幅超2%。10月9日,滬金再度收跌1.33%,報454.80元/克。
反映到首飾金行情,金投網數據顯示,10月9日周大福(01929.HK)的最新金價有所回升,報590元/克。但與9月21日的高價615元/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國慶假期最后一天(10月6日),周大福金價一度跌至583元/克。
圖源:金投網截圖
本輪金價暴跌讓不少在節前購入黃金的消費者悔不當初。“中秋節那天,我是598元/克買的大金吊墜,沒想到貨回來第二天金價就跌了。”10月8日,廣州的王女士告訴時代財經,她購入了一款看中許久的大克重黃金首飾,總共花費4萬多元。
“已經不敢看現在的金價了。”王女士說。
節日期間,珠寶店火爆。有廣州珠寶門店的工作人員向時代財經表示,“(國慶前)主要是買婚飾的顧客比較多,假期生意很好。”
受本輪金價下跌影響,黃金批發零售商不好過。深圳水貝黃金市場的一位商家告訴時代財經,“中秋節前一天金價暴跌,整個水貝乃至國內所有做黃金首飾的都是在節前兩天進的貨或買的料,為的就是迎接國慶旺季,結果金價提前一天暴跌。跌完就放假了,導致商家血虧,還賣不出去貨。”
不過目前,黃金價格已有反彈跡象。
10月7日~10月9日,周大福、周生生的首飾金價格已從587元/克分別回升至590元/克、593元/克。10月9日,截至發稿,COMEX黃金期貨漲1.04%,報1864.3美元/盎司;倫敦金現漲1.06%,報1850.84美元/盎司。
02 央行連續第11個月增儲黃金
國際金價此輪大幅下跌有哪些原因?
10月9日,威爾鑫投資咨詢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楊易君在接受時代財經采訪時表示,“最近兩年,尤其是俄烏沖突爆發后,全球‘去美元化’意愿強烈。黃金作為無需信用背書的硬通貨,會對美元信用構成嚴重沖擊。因此華爾街一直在壓制金價。”
“國慶節前,華爾街可能利用中國投資者對人民幣金價的‘恐高’、以及中國長假金市場內交易空檔期、央行增儲空檔期打壓金價。對于基金空頭主力而言,選擇這個時點做空黃金‘最省力’。”楊易君說。
楊易君指出,近兩年全球央行的黃金增儲行為,構成了對華爾街遏制金價的最大挑戰。
10月7日,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數據顯示,中國9月末黃金儲備約2191.55噸(7046萬盎司),環比增加黃金儲備約26.12噸(84萬盎司),連續第11個月增加黃金儲備。
世界黃金協會10月9日發文稱,近期中國央行再度宣布增持黃金儲備,是自去年11月以來連續第11個月增儲,購金量達到了26噸,將中國官方總的黃金儲備推至2192噸的歷史高位,9月的增持也令國內今年前三季度的總購金量達到了181噸。
對于黃金市場的中長期前景,楊易君表示看好。“參考2022年全球央行的黃金增儲節奏,目前金價大幅下跌后,可能激發央行更強的增儲意愿。”
同日,國內一名券商分析師向時代財經分析稱,黃金價格與美債利率息息相關。其指出,國際金價本質上與美債實際利率成反比,9月20號開始,美債實際利率就創下新高,因此金價出現大幅度下跌。
中國國慶長假期間,美債收益率大幅沖高。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3日收盤,10年期美債收益率收報4.81%,創下自2007年10月以來的新高。
圖源:Wind截圖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國內滬金與國際金價出現一定的背離。8月1日~9月15日期間,滬金區間漲幅達2.89%,其中9月15日盤中站上480.26元/克的歷史新高。同期,COMEX黃金期貨跌幅達3.17%。
楊易君表示,“節前滬金價格如此強勢,可能受到央行增儲、首飾商在節前積極增加現貨庫存以滿足節慶之需等影響,此外股市低迷、理財產品收益率低等因素也推動投資者追捧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