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郭夢琪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穩固基石,扮演著養育民眾、支撐農民增收的重要角色。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扎實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逐步深化,對于農業的發展、農民權益的保障、農民收入的提升、生態環境的呵護,乃至鄉村未來的發展,都有著重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為了解決農村土地問題,中央也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新政策,為農村土地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更為明確的方向和有力的保障。
日前,淮南市在全國首創的農業生產“大托管”模式迎來了新的發展里程碑。淮南市攜手移動互聯網與區塊鏈技術,成功上線了全國首個農業生產大托管產業服務平臺,以科技力量推動農業生產的數字化轉型。
01.淮南引領,創新農業生產模式
作為安徽中北部的中心城市,淮南市因其地勢平坦、水資源豐富,成為傳統的農業大市。其轄內的壽縣是全國糧食生產的佼佼者,2022年糧食產量更是位列安徽省第一。為更好地解決農業生產經營目前面臨的規模經營難、服務提升難、農民增收難、拋荒現象不同程度存在等問題。淮南市在全國首創農業生產“大托管”模式。
2022年,《淮南市農業生產“大托管”改革提質擴面增效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發布,提出到2024年實現300萬畝的“大托管”目標。這一計劃標志著淮南市農業生產模式的創新進入了新的階段。未來幾年,淮南市將進一步擴大“大托管”模式的實施范圍,通過專業化的服務鏈條、健全的服務機制和完善的支持政策,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
02.科技賦能,創新農業服務機制
所謂的“大托管”模式,是農民將耕地“委托”給村集體,村集體再將耕地集中“委托”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生產經營。這種模式的出現,讓農業生產變得更專業、更集約、更高效。在這一模式下,農業服務公司和農技部門為農業生產提供跟進技術服務,銀行則提供金融貸款服務,保險公司則為收入提供保險托底。這種“兩委托兩跟進一托底”的農業生產模式,改變了過去農戶只顧耕好自家田的狀況,推動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

03.要素跟進,創新農業保障路徑
9月26日,淮南市在全國首創的農業生產“大托管”模式迎來了新的發展里程碑。淮南市攜手移動互聯網與區塊鏈技術,成功上線了全國首個農業生產大托管產業服務平臺,該平臺的核心功能特色之一是將傳統的線下簽訂合同流程轉移到區塊鏈上。村集體、種植大戶、農管家三方足不出戶便可通過手機小程序進行簽約,合同生效后,將獲得平臺提供的一站式服務,包括集采、保險、培訓等。此外區域鏈還將資金流、信息流、商流、物流數據合一,數據一次“上鏈”,全流程安全共享。
值得一提的是,淮南農業大托管產業服務平臺由“農管家”服務管理平臺運營,而螞蟻鏈提供了技術支持。試運行期間,該平臺已經吸引了20萬家農戶、超過600個村集體以及近2000個經營主體入駐。同時,平臺已經引入了國元保險、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基于區塊鏈可信數據鏈接普惠金融服務,穩穩“托住”老百姓的幸福。

04.普惠興農,打造農業振興樣板
2022年,淮南市共有635個村、兩季183萬畝耕地實施全程“大托管”。這一模式的實施,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而且帶動了托管村村集體增收9015.7萬元,村均增收20.3萬元;農民也實現了增收1.82億元,畝均增收289.4元,戶均增收2600元。
從40年前的安徽鳳陽大包干,到40年后的安徽鳳臺大托管,不同時代背景下的農業改革,都是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創新實踐,對全國“三農”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淮南市的“大托管”模式在推動農業生產與村集體收入雙提升的同時,也展示了中國農村未來的廣闊前景。這一模式的成功實踐,不僅為淮南市農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全國其他地區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和參考。這種模式以其強大的生命力,預示著中國農村未來的廣闊前景。

來源: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