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A拆A”上市第一股生益電子(688183.SH)連失3名“老將”。
10月9日晚間,生益電子發布公告稱,核心技術人員杜紅兵提出了辭職。在杜紅兵之前,6月以來,還有另外2名核心技術人員紀成光、袁繼旺先后離職。
根據公告,杜紅兵自2004年9月入職生益電子,已經任職19年之久,歷任公司工藝部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研發中心主任工程師、經理助理、副經理;現任技術中心研發部專家。此前,擔任過汕頭超聲印制板公司工藝助理工程師和開平依利安達電子有限公司工藝品質工程師。
此外,袁繼旺已經任職24年,此前為公司高級經理、技術副總監;紀成光任職15年,此前為公司東城一廠生產工藝部經理。短短4個月內,生益電子3名核心技術人員辭職,公告顯示均為“個人原因”。
留不住“人”,不僅是核心技術人員接連離職,研發人員也呈下滑趨勢。
截至6月底,生益電子研發人員為678人,占公司總人數的比例13.48%。相比之下,2022年末為872人,占比16.27%。半年時間里,研發人員減少了194人。研發人員平均薪酬也從2022年末的9.82萬元降至今年上半年末的5.04萬元,降幅接近五成。
從教育程度來看,研發人員中碩士研究生、本科和專科的人數分別為15人、397人和266人,專科人員接近四成。
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盧鼎亮向界面大灣區分析指出,核心技術人員是企業的重要資產,短期上看,其離職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對研發進展、技術突破產生一定影響,“但一般情況下,上市公司核心技術人員在職期間研發產生的成果和作品一般為職務作品,其成果歸屬于公司,核心技術人員也會簽署保密協議和競業禁止協議。因此,對于穩健經營、合規體系健全的企業來說,核心技術人員離職的影響有限。”
生益電子同樣表示,3位核心技術人員負責的工作已完成交接,離職不會對公司整體研發創新能力、持續經營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產生實質性影響。
盡管如此,生益電子的“科技含量”仍是質疑點。根據半年報,生益電子上半年研發投入合計為8959.87萬元,同比下滑11.08%,占營收的比重為5.66%。這一比重遠低于科創板平均水平。數據顯示,2022年科創板公司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平均為16%。
生益電子還面臨利潤跳水、需求承壓的問題。上半年,生益電子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下滑94.05%,為957.13萬元;營收下滑12.01%,為15.83億元。
受宏觀經濟及高通脹等因素的沖擊,終端產品需求下降,上半年PCB市場需求持續低迷。根據Prismark報告,預計2023年全球PCB市場產值將收縮9.3%,面積下降4.9%。
生益電子定位于印制電路板中高端應用市場,產品按照應用領域劃分主要包括通信設備板、網絡設備板、計算機/服務器板、汽車電子板等。
中銀證券研報指出,盈利能力來看,公司上半年毛利率為17.27%,下滑6.68個百分比;扣非凈利率0.17%,下滑8.52個百分比。
1-6月,公司銷售印制電路板58.88萬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長2.49%,但營收、凈利潤雙降,生益電子表示,為保持市場份額,適時調整價格。
在需求端承壓、行業競爭加劇的情況下,將著力點放在“價格戰”上,研發投入卻在縮減,對生益電子來說或許不是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