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節點財經 電才
火鍋預制菜賽道有望迎來一個新IPO。
10月4日,鍋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鍋圈”)通過港交所聆訊并更新其上市招股書。這家成立于2015年的預制菜企業,在經歷八年發展后,旗下門店數量已經達到9978家。
在餐飲界,門店數量能達到如此體量的企業屈指可數。為大眾所熟知的蜜雪冰城、正新雞排、絕味鴨脖等連鎖餐飲企業達成萬店規模所花費的時間遠超鍋圈,且多聚焦在奶茶、快餐等賽道。鍋圈橫空出世并迅速規模化,儼然成為預制菜賽道的一匹黑馬。
據鍋圈更新的招股書,鍋圈在2022年順利實現扭虧為盈,年內利潤達到2.4億元。截至2023年4月30日止四個月鍋圈持續錄得凈利潤1.2億元。
鍋圈的成功,既有對當下消費者依賴半成品食材需求的洞察,商業模式的更新,亦有資本力量的助推。從2019年至2022年,鍋圈共計獲得5輪融資,累計募資近30億元。鍋圈為何備受資本青睞?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IPO的大門前?
01.河南餐飲老兵,靠“在家吃火鍋”闖出一個IPO
鍋圈的創始人楊明超是一位來自鄭州的老餐飲人。在創立鍋圈之前,楊明超曾在啤酒代理、燒烤、火鍋店等餐飲領域浮浮沉沉十幾年。在做出風靡鄭州的火鍋連鎖品牌小板凳火鍋后,楊明超逐漸意識到,火鍋是一門消費群體廣泛,菜品標品化且每年有著穩定增長的大市場。
在洞察到火鍋市場上游供應鏈分散混亂效率低的痛點后,楊明超的創業視角轉向了餐飲供應鏈,于2015年成立河南鍋圈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早期鍋圈的業務聚焦在to B端,繼效仿海底撈為下游火鍋店提供食材服務。但這一to B模式因下游需求過于分散,始終難以形成規模效應。隨后鍋圈開始涉足to C模式業務,在批發市場設立自己的終端門店。這一做法與海底撈類似,只不過海底撈面向C端消費者的渠道其中就包含自家火鍋餐飲門店。
由于自建門店租金、人力成本較重,鍋圈選擇了加盟商模式。在這一加盟模式下,與蜜雪冰城類似,鍋圈的絕大部分收益來自于向加盟商銷售公司旗下的產品。值得一提的是,鍋圈與加盟商簽訂特許經營協議,授予加盟店經營帶有鍋圈品牌及商標的權利,但卻不收取或依賴加盟費。截至2023年前4個月,鍋圈加盟店數量總計達到9838家,加盟店數量已經占到了總門店數量的99.9%。
起初,鍋圈的C端門店數量增長并不斷迅猛。直至疫情爆發,消費者宅家做飯需求以及社區團購需求激增,鍋圈旗下門店數量迅猛擴張起來。“在家吃火鍋”以及“好吃不貴”的定位應運而生,精準把握住這快速增長的需求。
鍋圈產品的覆蓋面也不再局限于火鍋食材。截至2023年4月30日,鍋圈旗下的產品組合包括八大類別,包括火鍋產品、燒烤產品、飲料、一人食、即烹餐包、生鮮食品、西餐和零食,合共710個SKU。其中,全國范圍內銷售的產品中有約95%為鍋圈的“鍋圈食匯”自有品牌產品。
招股書顯示,鍋圈2020年至2022年營收分別為29.18億元、38.8億元、70.59億元。近三年鍋圈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了55.54%。2023年前4個月,鍋圈的營收達到20.78億元。
公司的盈利水平也逐漸提高。2020年、2021年、2022年以及2023年前4個月,鍋圈的毛利率分別為11.1% 、9.0% 、17.4% 和21.1%。凈利率則分別為-1.5%、-11.6%、-3.4% 和5.8%。
02.三年募資近30億,鍋圈為何得資本青睞?
迅猛擴張下,2020年,鍋圈開始走上募資道路。2020年4月,鍋圈完成7000萬元的A輪前融資,不久后的8月又完成2.53億元的A輪融資,12月完成3.88億元的B輪融資。
在A輪融資與B輪融資中,IDG旗下的Famous Wealthy Limited成為最大的認購方,其認購總額達到約2.06億元;御基金創始合伙人兼董事長、前阿里巴巴總裁衛哲旗下的Generation One則成為第二大認購方,兩輪融資總認購金額約為1.4億元。
隨后的2021年與2022年,鍋圈又相繼完成18.57億C-1輪融資以及2.62億元C-2輪融資。除市場化投資機構外,鍋圈背后的投資方還出現了三全食品旗下成都全益以及茅臺基金這類產業CVC。
鍋圈為何能夠成為一眾資本的寵兒?
IDG資本董事總經理張海濤與嘉御基金創始合伙人衛哲無一例外均看中了鍋圈所在的火鍋市場以及切中的“在家吃火鍋”的細分場景。在媒體采訪中,張海濤認為,火鍋是中國老百姓最愛的吃食沒有之一,因此看好鍋圈在家庭場景的食材供應。而衛哲則認為,“在家吃火鍋”這個市場將會是一個比火鍋堂食連鎖更大、發展更快的領域。
近年來,消費領域中預制菜賽道發展火熱。縱使大消費領域整體投融資不甚理想,但預制菜賽道的資本投資熱情卻并沒有減少。紅餐大數據顯示,2022年國內預制菜投融資事件達到31起,與2021年持平;單項事件融資金額大多為千萬級別,共計有13起。而火鍋,又是預制菜賽道中最大的品類。
除了踩中風口發現需求外,鍋圈在供應鏈管理上的能力也是使其脫穎而出的關鍵。目前鍋圈旗下產品95%以上是“鍋圈食匯”自有品牌。鍋圈采取的模式是“單品單廠”,即不同單品不同供應商,盡可能讓一家供應商專注生產提升效率,同時降低對單一供應商的依賴。
例如,鍋圈的蝦滑供應來自逮蝦記,肉丸供應來自丸來丸去,火鍋底料來自澄明食品等。鍋圈自身也通過投資的方式加強了對上游供應商的控制。目前,鍋圈的上游供應商已多達500多家。
此外,因火鍋食材屬于生鮮品類,對物流以及倉儲要求較高,鍋圈在物流與倉儲上也下了一番功夫。鍋圈與提供綜合倉儲及物流服務的第三方供應商合作,實現在全中國的廣泛地域覆蓋,大多數訂單實現了從第三方倉庫到門店次日達。
在下游門店管理方面,鍋圈則實施數字化門店管理和會員管理系統。招股書顯示,公司的日均在線訂單由2020年的6,193筆增加至2022年的68,831筆。截至2023年4月30日,我們的注冊會員數量達到約22.4百萬名。
當前,鍋圈將自身定位為“供應鏈孵化平臺”,并計劃孵化“100個10億新食品品牌”。對鍋圈而言,這也意味著更大的想象空間與挑戰。
近年來,國內零售業對于“萬店規模”的追逐逐漸成為一種風潮。在蜜雪冰城成為“萬店規模”領軍者之后,國內其他奶茶品牌如茶百道、古茗等也紛紛亮出自己的“萬店規模”計劃。鍋圈一旦成功上市,某種意義上,代表著中國零售行業進入“萬店規模”常態化時代。通過對供應鏈的變革提升對大規模連鎖門店的掌控力與效率,將成為未來“萬店規模”零售企業的標配。中國的零售消費,也終將回歸賺錢這一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