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代周報 丁遠泓
編輯|梁勵
史上最火的“雙節”假期,已經收官。
經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在這為期8天的超級黃金周里,一共有8.26億人次出游,實現國內旅游收入7534.3億元,數據達到十一“黃金周”設立以來的頂峰。
除了全國綜合數據出爐,各省份也相繼亮出自己的文旅“成績單”。
據時代周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10月8日晚間發稿時,共有26個省市自治區公布中秋國慶假期的文旅數據,并與2019年同期數據進行比較(部分地區數據欠缺)。
具體來看,河南是唯一接待游客量超過8000萬人次的省份,而江蘇則是唯一旅游總收入超過900億元的省份。
如果與2019年進行比較,除青海和甘肅,已經公布相關數據的省份均已超過當時的同期水平。
其中,河北的文旅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收入更是分別恢復到2019年的148.8%和144.2%,在已經公布數據的地區中,前者增速排名第一,后者增速僅低于被“跳水大爺”帶火的天津。
剛剛過去的“雙節”文旅,各地都有什么亮點?
河南、江蘇各有所長
在所有已經亮出“成績單”的省份中,最耀眼的還得是河南和江蘇:一個接待游客數量高居榜首,一個旅游收入遙遙領先。
今年中秋國慶假期,河南全省接待游客8480.1萬人次,不僅遠遠高于廣東、四川、遼寧等旅游大省,穩居第一,同時其接待游客量為2022年的212.2%,為2019年(7天假期)的127.9%,實現穩中有進。
其實,早些年的河南文旅不算“尖子生”。
2018年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河南2018年全年共接待海內外游客78582.95萬人次,低于江蘇,但在2019年,河南就已經接待海內外游客達9.02億人次,超過江蘇。
河南越來越“人從眾叕”的背后,除了有自身豐富的旅游資源作為支撐,還有一系列破圈節目收獲超高流量。
比如,5分多鐘的《唐宮夜宴》一經出現便“炸翻網絡”,打破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刻板印象,河南衛視隨后又推出的《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等系列節目也頻頻出圈,現象級的傳播讓河南狠狠吸粉。
河南的城市也在這期間推出新玩法,比如洛陽這一“王牌選手”決心打造“漢服友好型”城市,轉身一變,成為一個“穿什么都不會奇怪”的城市,“洛陽 漢服”的詞條在社交媒體小紅書上擁有超11萬條筆記。
林心(化名)今年“雙節”就特意備了一套漢服去洛陽拍照。
“在社交平臺上,我經常能刷到博主們用‘東京真是富貴迷人眼’轉場為古代美人的視頻,就一直很想去洛陽也拍一套漢服寫真。這次去了洛陽,發現大街上很多穿漢服的漂亮小姐姐,而且這座城市本身就很美,自帶古都氣質,旅行體驗很不錯。”林心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洛陽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的數據顯示,今年中秋國慶假期期間,洛陽市累計接待游客總人數879.77萬人次,旅游總收入75.05億元,同比2019年分別增加11.97%和9.97%。
河南的流量不止集中在洛陽。數據顯示,今年“雙節”期間,開封清明上河園接待游客45.07萬人次,鄭州銀基國際旅游度假區接待43.21萬人次,焦作云臺山接待39.6萬人次……
雖然河南接待游客數量達到8000萬人次以上,但江蘇的旅游收入卻遠高于河南。
相較于河南“雙節”期間共實現587.6億元的旅游收入,綜合各方數據測算,江蘇全省共接待國內游客7118.48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達到907.59億元。
也就是說,江蘇的旅游人均消費(約1274.9元)高出河南(約692.9元)近1倍。
國家高端智庫CDI研究員、華僑城旅游研究院特聘專家宋丁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江蘇和河南的差別大體上就是南方和北方的差別。“這些年來南方經濟的活躍度和發展質量明顯比北方好,整體上北方的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消費水平都比南方弱一些。從供給方面來說,提供的旅游產品服務也會與南方有明顯差別。”
“雙節”假期,江蘇共組織開展3300多場(次)文旅節慶活動,活動內容包括博物院特展、游園會、煙花會、音樂節,而從江蘇智慧文旅平臺監測數據看,全省A級景區游客接待量前三是南京市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景區、南京市鐘山風景名勝區-中山陵園風景區和蘇州市平江歷史街區。
雖然其中不少項目不收取門票費用,但免費其實更能帶動可觀的消費。江蘇省納入監測的623家A級景區和195個省級以上鄉村旅游重點村,共吸引游客消費202.21億元,較2019年同期增長40.28%。
不僅如此,蘇州古城區還開通專線便利游客;常州、揚州對外地游客乘坐公共交通實行免費;揚州免費向社會開放機關及事業單位停車場和提供28元游客餐的舉措更是火上了熱搜……
一個靠出圈收獲流量,一個靠服務收獲聲量,河南和江蘇都提供了自己的文旅經驗。
河北文旅強勢增長
除了上述兩個“尖子生”表現亮眼,還有不少省份的增速也不容小覷。
在已經公布“成績單”的地區中,河北、吉林、天津、內蒙古接待的游客數量均恢復至2019年的1.3倍以上,天津、河北、吉林、寧夏、湖南的旅游收入也比2019年高出30%或以上。
綜合來看,河北的增長十分強勁。“雙節”期間,河北省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收入分別恢復到2019年的148.8%和144.2%,前者增速排名第一,后者增速排名二。
而河北省的增長主要得益于北京和天津。
其實在京津冀的背景下,北京和天津向來是河北最主要的省外客源市場,在“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帶動下,“雙節”期間,河北接待京津游客達到811.89萬人次。
河北更長遠的計劃,是在2035年建成文化強省、旅游強省。
今年5月出臺的《關于推動文化和旅游市場恢復振興的若干措施》顯示,河北將在優化旅游產品結構布局、促進文化和旅游消費、推進文化和旅游項目建設、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強化全方位營銷宣傳推廣、優化文旅領域營商環境上發力。
與此同時,河北還要開通京津冀旅游環線列車、京冀旅游直通車;推廣應用“樂游京津冀一碼通”;落實旅游包車周末和節假日高速通行免費政策等,以吸引更多京津居民走進河北。
天津人前往河北游玩,但天津本身也表現不俗。
“雙節”期間,天津共接待游客1612.42萬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264.8%,較2019年增長35.2%;實現旅游收入121.85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480.0%,較2019年增長67.0%。
雖然天津接待游客量增速(與2019年相比)不如河北,但其旅游收入增長最猛,在已經公布數據的省份中排名第一。
“跳水大爺”、“盤頭大姨”帶給天津的“熱度”猶在,天津針對自身文旅資源和網絡流量的相關策劃也在發揮積極作用。“雙節”前,天津就圍繞“洋樓、河、海、山、煙火氣”五大天津文旅核心IP,策劃推出文旅活動,最終帶動文旅收入。
數據顯示,天津此次接待外省游客728.69萬人次,占比45.2%,外省游客在津到店消費額同比增長114%。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主任戴斌也在《預期的增長和理性的繁榮——2023年中秋、國慶假日旅游市場特別評論》中特別指出,天津在中秋國慶假期期間成為外地游客占比較高的十大省市之一。
“當代消費旅游需要更多沉浸式的、參與式的體驗,各地在發展旅游的過程中需要加入科技、文化的因素,讓供給側有一個大的提升,當需求提升時能實現供需的精準結合,這才能夠讓地方吸引更多人,獲得更多收入。”宋丁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