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夏能源網
繼電動汽車后,歐盟又在醞釀對中國風電企業的反補貼調查了。
華夏能源網(公眾號hxny3060)獲悉,10月7日,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歐盟正在考慮對中國的風電整機廠商進行反補貼調查。
消息稱,三名歐盟官員透露此舉可能會在本月出臺,旨在“提振歐洲風能產業”。另一位歐盟高級官員則表示,自己雖然贊同進行類似的調查,但也擔心中國會對此進行“報復”。
“大棒”又將揮起,中國風電行業或將面臨重大危機。
從電動車到風電,反補貼調查不斷擴大
中國風電產業遭海外反補貼調查,并非首次。不過,與之前不同的是,當前在國內,風電整機企業正面臨著最殘酷的“搏殺”,出口成為了反“內卷”的重要方式。一旦歐盟在此時啟動反補貼調查,對中國風電企業來說的確是“壞消息”。
當然,“靴子”還未落地,歐盟會否真的針對風電下手還未明了。就在半個月前,歐盟剛剛對中國新能源發起“打壓”。
今年9月中旬,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就宣布,歐盟將啟動一項針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馮德萊恩稱,“全球市場現在充斥著更便宜的中國電動汽車。而巨額國家補貼人為地壓低了它們的價格,這正在扭曲我們的市場。”
歐盟此前向中國電動車“發難”,其背景是中國電動車市場在海外發展迅猛。作為出口“新三樣”之一,中國電動汽車在海外市場、其在歐洲電動汽車市場的占比越來越大。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3年,中國電動汽車企業在歐洲市場的市占率已經從3%提升到了8%,市場預期,到2025年,市場份額有望提升到15%。這對歐洲本土電動汽車企業無疑形成了較大壓力。
某反壟斷政策專家在此前接受華夏能源網(公眾號hxny3060)采訪時稱,法國是推動這一輪反補貼調查的主力,“并非歐盟各國的一致立場”。近幾個月來,法國政府及其工業界代理人一直在敦促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發起反傾銷調查。另據媒體報道,在歐盟內部,除德國明確表示反對外,“其他多個成員國均表示支持”。
9月20日,法國能源轉型部就站出來表示,在電動車補貼規則中,法國將考慮汽車制造過程中的碳排放情況;法國能源部部長還很直白的表示,“使用燃煤發電的中國汽車,將不會從綠色紅利中受益。”
汽車是歐洲的核心產業,中國車企首當其沖被打壓。如今,歐盟再次把中國風電產業列入反補貼調查范圍之內,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在當前歐洲風電市場,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身影。
今年以來,風電整機商出海的步伐明顯加快。華夏能源網(公眾號hxny3060)注意到,今年6月末,英國Opergy集團與明陽智能(SH:601615)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以支持其進軍英國海上風電市場;7月中旬,金風科技(SZ:002202)代表團來到西班牙,以尋求風電項目合作;9月中旬,明陽智能披露,公司已經在以西班牙、意大利為代表的歐洲地區開展深入布局,并逐步實現訂單獲取。
風電零部件企業進軍歐洲市場的腳步也在跟上來。今年5月,塔筒龍頭大金重工(SZ:002487)發布公告稱,公司簽下一歐洲大單,合同總金額約5.47億歐元,約占公司2022年度營收的80%。7月,東方電纜(SH:603606)宣稱,拿下了荷蘭一5.3億元海纜訂單。
值得一提的是,歐洲實際上是全球風電開發起步最早的地方。歐洲風電企業一度主導著歐洲風電市場,同時還占據著中國大部分風電市場。而如今,歐洲風電企業不僅全部退出了中國市場,而且歐洲大本營也面臨中國風電企業的“威脅”。
中國風機出海挑戰重重
中國國內風電整機企業能夠不斷“蠶食”歐洲風電市場,一方面得益于質優價廉的風機產品,另一方面也與歐洲風電行業的“拉胯”相關。
今年內,西門子歌美颯屢屢爆出設備故障。西門子歌美颯,是德國西門子旗下的風電整機企業,也是全球最大的風電整機企業之一,伍德麥肯茲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在全球風電企業新增裝機容量排名中,西門子歌美颯位居第四位。
然而,今年6月,西門子突發公告對外表示,西門子歌美颯風力發電機故障率遠比想象中嚴重,預估其已安裝在全球各地的130GW風電機組中,約有15%至30%可能會發生組件故障。
作為歐洲最大的風電整機企業,維斯塔斯的產品質量問題也備受國際市場關注。早在2020年,其機組在瑞典、澳洲、美國多個風場出現了葉片故障和倒塔事故;2022年,其V164和V174兩個海上機型又出現不良表現,引發了業界對其質量的擔憂。
另一方面,歐洲風電產業鏈上問題多多。此前,歐洲風能協會曾表示,海上風電場樁基和安裝船制造商的訂單已經排到好幾年之后,風電行業必須從中國獲得電纜、傳動裝置甚至塔筒。
由此可見,保護本土風電企業,歐盟最應該做的是提升本土企業的產品質量及完善本土產業鏈,靠發動“反補貼調查”,恐怕于事無補。
華夏能源網(公眾號hxny3060)注意到,中國風電企業也已經不是首次遭到反補貼調查了。
早在2010年10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就曾啟動過針對中國清潔能源企業的301調查。彼時,美國相關部門指責中國政府通過大規模政府補貼等措施以增強中國企業在新能源產業的地位;2012年,美國商務部又宣布,將對中國輸美風電產品展開反補貼和反傾銷“雙反”調查。
不過在當時,中國風電產業還比較弱小,在美國市場占比很小,涉及的企業和金額也較少,因此,調查的出臺對中國風電企業并未造成重大影響。
如今,中國的風電產業今非昔比,中國風電在成熟產業鏈的加持之下走向全球,無論在技術創新實力上還是出貨量上,均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幾年前,由于運輸成本和質量問題,中國風機在歐洲開發商的眼中并無吸引力,如今,卻成了“質優價廉”的代名詞,成為歐洲風電市場的“香餑餑”。
但是,另一方面,國內風電企業之間的競爭卻進一步加劇,風電設備中標價格持續走低,直接影響了企業的利潤。因此,許多風電企業加大了在歐洲市場的布局,避開國內極度“內卷”的同時,也以此作為業績的第二增長點。
因此,一旦歐盟在反補貼調查上有所行動,對中國許多風電企業出海將成一大障礙。全球風電市場,或許又將面臨一場商業與政治層面的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