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野馬財經 武麗娟
編輯|高巖
光伏行業爆火,成就資本市場多家千億巨頭。水產飼料起家,后跨界光伏業務,走上“人生巔峰”的通威股份(600438.SH)就是其中一家。
2022年通威股份以257.3億元歸母凈利潤登頂光伏行業“盈利之王”。曾經的“魚飼料大王”劉漢元可能沒有意料到,通威股份會成為光伏行業“盈利一哥”。
不過,巨頭也有煩惱。今年二季度通威股份盈利能力大幅下滑,公司股價也從一年前最高62.65元/股跌至9月22日收盤的最低點29.48元/股,跌幅超50%。
此外,光伏行業的擴產狂潮也帶來了隱患——產能過剩。
在公布160億元定增項目5個多月后,9月26日晚間,通威股份公告終止了定增計劃,其認為當前資本市場環境發生變化,公司價值存在明顯低估。這也意味著今年以來光伏行業上市公司最大金額的定增案宣告失敗。
定增終止公告宣布后,通威股份股價連續小幅反彈,截至9月28日收盤,報收32.26元/股,總市值1452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1989年出生的劉漢元之女劉舒琪接任通威股份董事長,這次取消的定增計劃也是在其上臺不久后的第“一把火”。目前光伏行業產能過剩危機下,接班的新“二代”能否帶領千億光伏龍頭繼續大步前行?
160億定增終止,因股價太低?
4月25日,通威股份曾公告,擬向不超過35名特定投資者發行不超過9億股公司股份,募資不超過160億元,用于20萬噸高純晶硅項目。其中94億元投向“20萬噸高純晶硅項目”,66億元用于“云南通威水電硅材高純晶硅綠色能源項目”(二期20萬噸/年高純晶硅項目)。
為何突然宣布取消這一融資計劃?通威股份解釋稱,基于當前資本市場環境發生變化,公司價值存在明顯低估,為維護全體股東的利益,綜合考慮公司經營發展與財務情況,終止本次定增事項。不過,后續公司還將合理利用自有資金、金融機構貸款以及其他融資方式,統籌資金安排,保障上述兩個項目的順利實施。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認為,相對于公司的實際價值,市場對通威股份的估值存在較大差異。通威認為市場對其業績、前景等方面的預期較為悲觀,導致股價被低估。其次,市場情緒因素或短期波動因素導致股價下跌,而公司認為這種下跌并不符合其真實價值。這些可能都是通威認為自身價值被明顯低估的原因。
事實上,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光伏股就進入了下行階段。一年時間,光伏上市公司估值也到了歷史低位。除了通威股份,電池龍頭隆基綠能(601012.SH)股價腰斬,市值蒸發超2000億,協鑫科技(3800.HK)、合盛硅業(603260.SH)等龍頭的市值均迎來了大幅下滑。
艾媒咨詢集團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認為,如果公司估值比較低的話,160億的定增金額對股東的股權稀釋和利益可能會是一種損害,通常也會很難平衡股東的利益而導致終止。因此,這個決定也是被視作對未來積極的一種預期表現,對股價和市值會產生一定的正面影響。
中原證券研報指出,光伏行業估值水平處于歷史低位。目前市場對新能源板塊風險偏好較低,資金持續撤離板塊,短期難有改觀。經過兩年的大幅擴產后,投資者對行業產能過剩存擔憂預期。
柏文喜預測,通威股份通過回購等舉措來推動估值回到合理水平是有可能的。通過回購,可以減少市場上的賣盤壓力,增加投資者對公司的信心,從而提高股價。此外,通威還可采取其他措施來提升估值,比如加強與投資者溝通,提供更準確的業績預期和未來發展計劃,增加公司透明度和吸引力;加大市場推廣力度,提升公司知名度和品牌價值;加大研發投入,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等。
另外,自2020年開始,新能源賽道再融資一路狂飆,不少上市公司拋出超百億元定增、可轉債預案,擴張勢頭不減。與此同時,光伏行業面臨著產能過剩、內卷加劇的境況。
2020年、2022年,通威股份曾通過定增和可轉債分別募資60億元、120億元。過去10年,其通過增發融資總額為185億(不含此次160億定增預案),可轉債175億。而隆基綠能最近11年直接融資263.85億元。
8月27日,證監會針對IPO、再融資作出6項監管安排,再融資收緊信號明確。當時,多名市場人士就預計,再融資新規出臺后,預計將有很多新能源行業上市公司再融資撤單或融資規??s水。如8月30日,房地產龍頭萬科150億元定增終止。
面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和監管政策的調整等各種因素的影響,Wind數據顯示,目前今年至少已有22家上市公司宣布終止定增、撤回申請文件。
上半年業績增速放緩,千億龍頭也有煩惱
通威股份的主營業務分為光伏、農牧兩大板塊。起家的農牧板塊包括飼料、食品加工等業務;后來的光伏板塊包括高純硅、電池、組件、發電等業務。
從產業鏈角度來說,光伏產業鏈包括上游的硅料、硅片,中游各類電池片、組件,下游電池逆變器及建設運營等環節。
2006年,通威股份開啟跨界轉型,進入光伏產業,收購樂山的永祥公司51%的股份,生產高純晶硅。2013年,在光伏產業鏈強勢擴張,收購合肥賽維百分之百的股權,進入到光伏產業中游電池片的生產領域。2022年8月,通威進軍光伏組件板塊。
2021年全球光伏行業高速發展,通威股份光伏板塊營收增長69.7%達382億,占營收的60%;農牧板塊營收同比增長17.5%,達246億。
2022年,通威股份實現營業收入1424.23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約257.26億元,成為光伏行業的“盈利之王”,市值最高突破3000億元。
不過,龍頭的業績增速有放緩跡象。2023年半年報顯示,上半年通威股份實現營收740.68億元,同比增長22.8%,而去年同期增速為127.2%;歸母凈利潤132.7億元,同比增長8.6%,去年同期增速為312.2%。
單季度來看,2023年一季度,通威股份實現歸母凈利潤86.01億元,二季度則大幅下降至46.69億元,環比下滑45.72%,幾乎腰斬。對此,通威股份在半年報中表示,自2022年底以來,隨著高純晶硅料產能集中釋放,行業供需從緊缺變為寬松,硅料價格也出現大幅下跌。
確實,通威股份對光伏產業的依賴不小,2023年上半年光伏業務營收占比達78.5%。
張毅表示,當前硅料市場確實波動還是比較大的,多晶硅價格在短期應該還是受到比較大的供需關系、政策調控和電價波動的影響。但從長期來看,可再生能源需求還在不停增長,多晶硅市場只要不發生再生設備或技術不會迭代的話,市場應該還會保持增長。
同時,不少券商研報也對通威股份做出風險提示:注意下游裝機需求不及預期;行業競爭加劇導致盈利能力下降、擴產項目推進不及預期風險。
一方面,光伏產業的投資回報周期長,一般情況下大概8~10年回本,總有效運營期僅為25~30年。需要大量的初期投資,并且對技術和管理的要求非常高。另一方面,光伏產業的發展受到政府政策的極大影響,如補貼政策、環保規定等,任何政策的變動都可能對企業的經營造成巨大的影響。
漢能集團創始人李河君在光伏產業低迷時期,投入巨資布局薄膜發電,一舉成為全球薄膜發電的第一人。但彼時這一路線并非是行業首選,太陽能發電行業正處于發展初期,技術路徑還不清晰,況且,太陽能光伏項目又涉及到巨額貸款,這些都給漢能未來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不久后,正當李河君描繪未來之際,漢能集團在股票市場上遭到做空跌停,千億資產瞬間消失殆盡,而后企業自身的問題不斷曝光,再也沒能翻身。曾經貴為“首富”的李河君和他的薄膜技術探索,在中國光伏史上被視為一個插曲,但就是這個插曲展示了光伏技術變革的殘酷性和押注新技術的巨大風險。
張毅建議,光伏行業從過去激烈的競爭,到今天遭遇到一定程度的產能過剩,這個現象還是比較嚴重,但是隨著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長和技術的不停的推進,在“碳中和”目標之下,光伏行業的前景應該說是值得期待??缃绲墓夥髽I需要有更多的創新來面對競爭,具有技術優勢和品牌影響的企業將會有機會。同時,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對于光伏長期的基本面來說,是可以期待的。盡管當前會有一些短期的波動和挑戰,但是客觀來講,不少企業能不能熬到紅利再次釋放的時候,也是個問題,所以對于目前激烈競爭的態勢,企業還是要做好充足的應對準備,合理管控好自己的產能和銷售。
在多輪募資擴產后,通威股份的營收、利潤增速出現放緩跡象??梢哉f,此次主動終止大規模定增計劃,也意味著通威股份放緩自己的擴產節奏。
此外,通威股份也在不斷強化一體化產能布局,根據半年報,稱目前鹽城25GW和金堂16GW高效組件項目已全面投產,公司組件年產能提升至55GW。通威股份已經形成從硅料、拉棒、切片、電池片、組件以及電站全覆蓋的一體化產業鏈。
從漁夫到跨界光伏,劉漢元打下千億商業帝國
近兩年,得益于光伏行業的火熱和自身光伏業務的快速發展,通威股份的市值從2019年的500億元,暴漲到2021年的2000多億元。通威集團實控人劉漢元夫婦的身家也水漲船高,2021年達到1200億元,僅次于四川首富劉永好家族的1250億元。2022年,劉漢元代替穩坐四川首富20年的劉永好,升至首富之位。
劉漢元曾說:“任何一件事,只要你想清楚了再去做,沒有不成功的?!睆囊幻麧O夫到光伏大佬,從開始創業時的500元,到如今身價千億,劉漢元用了40年。
1964年,劉漢元出生在四川省眉山縣的農村。在四川省水產學院學習淡水養殖的經歷,讓他為日后的“養魚”大計奠定了專業基礎。因為發明金屬網箱養魚的技術,劉漢元還成為水產養殖界最具口碑和影響力的人。
1983年,湊了500塊錢,買了舊鋼管、自己焊好鐵箱、買了小魚苗和魚飼料,劉漢元的創業之路,正式開始了。
1984年,劉漢元發明的“渠道金屬網箱式流水養魚技術”通過驗收,并創造了四川省養魚高產紀錄。之后他又開始研究魚飼料,1986年劉漢元在老家,和幾個伙伴建起了一個漁用飼料廠,這便是通威集團的雛形。
1992年,劉漢元打開市場,將自己的廠子擴大再生產,而他在當地也開出了最具有規模性的工廠,成立了四川通威飼料有限公司。
到了2000年,劉漢元決定開始股份改制,將通威飼料有限公司整體轉變為股份公司,開始為上市做打算。
2002年,劉漢元進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就讀EMBA,并在畢業后連讀了DBA工商管理碩士。在此期間,還結識了比亞迪的董事長王傳福。坊間有傳聞稱稱劉漢元是受王傳福的影響才進軍光伏行業。
2004年3月2日,通威股份正式在上交所上市。2006年,劉漢元決定進軍光伏行業,涉足多晶硅環節。
2008年,通威股份收購四川永祥50%的股份,并于同年11月投產首批2000多噸多晶硅。盡管此后迎來疲軟的市場需求,但劉漢元進軍光伏領域的野心并沒消退。2009年7月,通威股份逆勢擴產3000多噸多晶硅,展現了深耕光伏領域的決心。
通威股份從2013年開始涉足光伏組件環節,2016年12月成立高效組件研發項目部,2017年時已正式量產疊瓦組件。2022年,通威疊瓦Terra系列組件還獲得法國碳足跡認證。2013年9月并購合肥塞維100%的股份,因此掌握了光伏組件、電池片的關鍵技術。
2015年和2016年,通威股份先后實現了對旗下通威新能源、永祥股份、合肥通威的百分百控股,一舉拿下硅料、電池、光伏電站三項業務。
“二代”劉舒琪上任以來,繼160億元定增計劃之后,8月下旬,通威股份又拋出兩份投資計劃。
其一,計劃在樂山市峨眉山市投資建設16GW拉棒、切片和電池片項目;其二,計劃在樂山市五通橋區投資建設16GW拉棒、切片和電池片項目,兩個項目總投資200億元。至于資金來源,通威股份表示,將合理利用自有資金及金融機構貸款,統籌資金安排,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快速擴張下,通威股份已成為行業龍頭。不過,任何產業都會經歷波折,任何公司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尤其身處競爭加劇、兼具變化性和周期性特征的光伏行業,通威股份想要繼續攻城略地,也面臨不小的挑戰。
您對光伏行業的前景有何看法?看好通威股份“光二代”新任董事長嗎?留言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