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林子人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經過上海圓明園路時,很多人曾為這條馬路上風格各異的歷史建筑駐足過。安培洋行、圓明園公寓、女青年會大樓、哈密大樓、協進大樓、蘭心大樓、真光大樓……這些坐落于洛克·外灘源百年建筑街區的建筑建造于1896-1932年,融合了歐洲建筑風格與亞洲元素,彰顯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上海典型的裝飾藝術風格。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由于持續多輪翻新與改建,我們未能看到這些建筑的全貌。
千禧年初,戴衛奇普菲爾德建筑事務所(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受邀修繕、更新和改造洛克·外灘源的11棟歷史保護建筑以及眾安·美豐大樓,并對上海外灘美術館全新入口與博物院廣場進行改建,為上海外灘美術館所在的亞洲文會大樓添建新翼。

日前,由上海外灘美術館與洛克·外灘源聯合發起的“RAM Assembles外灘建筑節”(RAMA外灘建筑節)的開幕標志著洛克·外灘源與普利茲克獎得主、建筑師戴衛·奇普菲爾德長達17年的修繕更新合作終于畫上了圓滿句號,上述建筑以嶄新的姿態呈現在公眾面前,而且長期掩藏在這些建筑背后的街巷里弄和博物院廣場也首次向公眾開放。奇普菲爾德受邀出任首屆RAMA外灘藝術節的藝術總監。
RAMA外灘建筑節自2023年開始每兩年舉辦一次,旨在匯集多種歷史上的與新的建筑思考,跨學科性地思考建筑與設計,涉及當代建筑、城市規劃、藝術和設計等多個領域。每屆RAMA外灘建筑節都將邀請一位建筑師作為藝術總監,對洛克·外灘源街區進行一次新的介入,并特別關注博物院廣場這一空間。
首屆RAMA外灘建筑節以“公共空間”為主題,在“激活”、“對話”和“街區”三個板塊策劃了百余場藝術活動和思想對談——9月22日-10月6日,觀眾可在洛克·外灘源的街巷里弄和博物院廣場的各個角落欣賞和參與聲音裝置藝術作品和現場演出,聆聽由“空間”這一大主題衍生出來的各種對談,或者逛逛市集。奇普菲爾德及其團隊為上述活動設計了發生的場景:與常規的建筑藝術裝置迥異,奇普菲爾德從一開始就避免再造奇觀化的物件,他將一系列深灰色長凳、階梯放置在博物院廣場及周邊里弄,低調地融入周邊環境,讓它們成為觸發休閑、集聚、表演的自然場景。
觀眾或許會好奇,所以RAMA外灘建筑節到底是什么?它是藝術雙年展還是建筑雙年展?上海外灘美術館館長劉迎九的回答是兩者都不是。他向界面文化(ID: Booksandfun)介紹稱,上海外灘美術館策劃RAMA外灘建筑節時提出建筑節的關注焦點不是某位建筑師或某種建筑思想/實踐,而是希望通過洛克·外灘源的建筑來激活公共藝術文化項目,并讓公眾更好地感受和認知建筑和物理空間,“從我個人來講的話,我希望外灘建筑節未來能夠務實地回應我們城市、我們居民和我們時代的一些需求。”
從洛克·外灘源看城市建筑保護和公共空間
在RAMA外灘建筑節開幕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時齡回憶起洛克·外灘源的前世今生。2002年,外灘歷史文化風貌區正式確立,其面積達101公頃,橫跨黃浦區和蘇州河北岸的小部分虹口區。最早被劃定為外灘源的地塊東至中山東一路,西至四川中路,南至滇池路,北至南京東路,原有建筑面積達18萬平方米。這塊區域的命名曾有過一番討論,比如“外灘風情”、“外灘半島”、“上海經典”等,但最終命名為“外灘源”,取“海派文化起點”之意。2002年,外灘源進行國際方案征集,其目標是修繕歷史建筑,開放公共空間,使新舊建筑和諧地融合在一起。
一個由國際建筑師組成的團隊規劃了洛克·外灘源(ROCKBUND)百年建筑街區的復興。除了戴衛奇普菲爾德建筑事務所進行11棟歷史建筑修繕、眾安·美豐大樓整體建筑設計以及街區廣場內巷的景觀設計以外,ARQ建筑事務所(ARQUITECTONICA)進行五棟新建筑的設計。
鄭時齡認為,位于圓明園路和北京東路轉角的眾安·美豐大樓是整個外灘源最為亮麗的建筑之一。它由20世紀初活躍于上海的建筑事務所通和洋行(Atkins & Dallas)設計,原為外廊式三層建筑,外墻材料使用紅磚,窗楣正上方有淺灰色磚雕。鄭時齡表示,美豐大樓原來是一棟“沒有身份的”優秀建筑,在各方的協調和政府支持下,美豐大樓原本的外立面得以保留,并在原建筑的基礎上加建了60米的辦公大樓。新建的部分維持了美豐大樓原本奪目的磚紅色外觀,但仔細觀察,新建部分使用的磚塊與原建筑的磚塊是不同的,大樓的新舊兩個部分既有區別,又和諧統一。

“過去40年,全球各地的城市經歷了難以置信的變化。”戴衛·奇普菲爾德在開幕論壇上表示,高速城市發展帶來的一個重大挑戰是如何兼顧建筑保護和城市發展的需求。很多情況下,天平是偏向后者的,
“保護歷史建筑不是一個智識上的或學術上的操練,它是一種情感需求。建筑攜帶著人們的記憶,是城市有機發展的一部分。過去40年里,我們太過容易在一個問題上進入誤區:城市不屬于建筑師、城市規劃者或政客,而是屬于市民。城市為我們提供庇護所、安全感和社區。我所說的不僅是上海,而是所有的當代城市。在過去40年城市的快速發展中,我們必須承認我們還未在城市發展中找到妥善的方式囊括市民的想法、優先考慮事項和社區的概念。”
因此在他看來,洛克·外灘源項目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標桿,
“洛克·外灘源的建筑保護不僅提醒我們建筑所攜帶的集體記憶,我們也需要對拆毀建筑抱有更謹慎的態度。因為我們拆除的越多,清除的集體記憶就越多,我們的城市也會變得千篇一律毫無特點,失去質感,被全球投資所主宰。我認為我們應當不僅保護城市里的重要標志性建筑,也保護那些普通的建筑。保護建筑不應該被視作城市發展的敵人。”

該項目還將街區內巷——最初并未被當作公共空間設計的區域——納入了公共空間的范疇。奇普菲爾德認為,這個做法強調了“公共空間”是城市不可獲取組成元素的事實,“我們把城市想象成建筑的集合,但其實建筑之間的空間決定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內在沖突。”他指出,建筑之間的空間常常是一個“空白”——建筑師通常只會設計建筑,不會設計建筑之間的空間。為此,在洛克·外灘源的項目中,他特別關注如何將一塊被人遺忘的區域轉變為公共空間、如何通過背街里弄和博物院廣場的改造激發公共生活。
奇普菲爾德提醒觀眾注意,洛克·外灘源的建筑大相徑庭,唯一連續的表面就是地面,因此他從一開始就明確要重新打造街區地面。他原本以為這將是一個很簡單的計劃,“只要用上材質上乘的石料就好”,但沒料到這塊區域內遍布了200個檢查井(這也說明了這塊區域原本并未被設計為對外開放的區域)。于是,改造計劃的關鍵變成了如何在重新打造街區地面的同時讓檢查井的存在不易被覺察到。奇普菲爾德開玩笑說,“這其實大概是一個‘檢查井項目’。”

劉迎九認為,如今的城市公共空間陷入了某種扁平化、符號化的誤區,人們在公共空間只做特定的事情——比如把外灘沿江的人行道當作欣賞外灘建筑和江景的打卡點——但其實公共空間可以有更加豐富的內涵,它的復雜性、可塑造性和參與賦權的潛力仍有待開發。為此,RAMA外灘建筑節希望讓公眾認識到公共空間的縱深感,“我們希望洛克·外灘源不僅是一個拍照打卡喝咖啡的地方,而是讓公眾感受到當下的文化、思想等領域的問題能夠在這里得到關注和探討。”與此同時,在許多公共空間內人的行為往往受到很多有形和無形的規范約束,而RAMA外灘建筑節希望向公眾讓渡更多的權利,能夠像在自己的花園里一樣自在地享受這個空間。
上海外灘美術館全新入口開啟,用展覽輪換方式打造美術館目的地
RAMA外灘建筑節開幕當日,由奇普菲爾德主持設計的上海外灘美術館全新入口也正式開放。據劉迎九介紹,早在2010年上海外灘美術館成立之初,奇普菲爾德就已構思和設計出了美術館的改造方案:打造美術館東西兩個對比強烈的立面——西面虎丘路的亞洲文會大樓是“歷史的立面”,東面正對博物院廣場的新翼是“當代的立面”。
今后,美術館的主入口將調整到東面。“這對觀眾來講是一個更舒服的出入口,因為任何美術館的門口其實需要有一個觀眾聚集和緩沖的空間。虎丘路出門就是馬路,其實是非常不方便的。從東面進門后,觀眾將穿過一樓大廳到西邊的樓梯和電梯上樓看展,從觀眾動線來講也更加順暢。”

劉迎九表示,洛克·外灘源全面開放后,每兩年一屆的RAMA外灘建筑節和RAM Highlights將交錯進行,在整個洛克·外灘源的公共空間內展開。
2023年初,劉迎九接替拉瑞斯·弗洛喬(Larys Frogier)出任上海外灘美術館館長。自2020年起,上海外灘美術館發起“客堂間”項目,研究外灘社區的歷史形成演變和居民構成。劉迎九介紹稱,“它其實是一個社會項目,我們邀請藝術家和學者,支持他們去研究、思考和實踐關于社區的一些想法,當地社區為他們的研究和創作提供了養料,他們的研究和創作反過來也對社區居民產生了一些影響。”

2023年,新任藝術總監朱筱蕤策劃的六場亞裔離散女性藝術家個展以輪換方式在上海外灘美術館舉辦。劉迎九表示,展覽輪換的創新性做法其實再次強調了美術館對公眾的意義和作用,“美術館的存在不是因為有了具體的展覽才對公眾有意義,我們希望美術館的存在本身就是對公眾有意義的,讓公眾能夠期待在這里能夠滿足他們對我們時代文化思想的好奇和關注。”
“輪換推出六場展覽的目的,其實是想讓大家把美術館作為一個目的地。過去十幾年來,大家到外灘美術館來的目的就是看展覽,看完就走。我們更想強調的是,美術館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你到這里可以看展覽,也可以不看展覽,或者說你到這里的目的性不一定要那么強。你可以在這里與藝術或者思想產生一種偶遇的關系。”他說。
參考資料:
《建筑可閱讀 | 上海外灘源美豐大樓:可持續的建筑存量更新示范》,文匯報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1365918296687361&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