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硅谷投資人張璐解讀AI+碳中和:用聰明的方式做對的事情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硅谷投資人張璐解讀AI+碳中和:用聰明的方式做對的事情

商業變現與ESG不矛盾。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 匡達

文|華夏能源網

自2020年以來,“雙碳”概念在國內深入人心。而在國外,基于Environmental(環境)、Social(社會)和Governance(治理)的ESG 理念體系已深化完善,ESG投資也已成為國際市場主流策略之一。

近日,Fusion Fund創始人張璐接受了華夏能源網的采訪,從投資角度就AI和數字化技術對碳中和的影響,做了介紹和解讀。觀察國外前沿技術,為國內低碳項目和技術提供借鑒和啟迪。

Fusion Fund是一家硅谷知名早期基金,專注醫療和深科技領域投資,聚焦擁有革命性技術的早期創業公司。目前Fusion Fund管理資金規模近4億美元,業績位居硅谷TOP 1%序列。截至2023年,Fusion Fund旗下有十數個被投企業通過并購、上市退出。

Fusion Fund投資項目包括,變革航天領域、估值破千億美元的SpaceX公司;致力于開發下一代5G無線通信技術和芯片解決方案的EdgeQ公司;深耕AI驅動醫學影像服務的創新公司深透醫療(Subtle Medical)等。

張璐認為,對于“碳中和”而言,AI與數字化的發展帶來的最大價值就是Do the right thing in a smart way,即“以一種聰明的方式做對的事情”。正因為AI與數字化轉型的推動效能提升,得以讓“碳中和”相關的概念,以不傷害商業回報、甚至是促進商業回報的形式,融合到科技創新中去。   

出身斯坦福大學材料系的投資人

華夏能源網:您在斯坦福學的是跟材料相關的專業,對吧?

張璐:從本科到在斯坦福大學讀研究生,我一直學的是材料科學工程。我當時涉獵的領域還比較廣,研究方向包括碳納米管、石墨烯、固態電池、三五族半導體材料等等。以三五族半導體材料為例,它可以大幅提升太陽能電池的傳輸效率,曾經破世界紀錄的三五材料太陽能電池技術就來自我們斯坦福實驗室。斯坦福大學材料系的優勢在于,本身比較前沿,與工業界的合作也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斯坦福大學新成立了可持續發展學院——Stanford Doerr School of Sustainability。這是過去70年以來,斯坦福大學新成立的唯一一個學院,斥資超20億美元,主要捐款來自硅谷知名投資人John and Ann Doerr夫婦(John Doerr是美國風險基金KPCB創始人)。

對于世界的“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而言,這所學院的建立可謂是一個風向標。這所學院的特色在于,不對文理進行區分,而是將技術、政策研究、社會結構、經濟學研究融合在一起,來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因為可持續并非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融合了產業、技術、監管、經濟政策等各方面的綜合問題。

歐美的綠電普及率高,儲能需求強烈

華夏能源網:這些斯坦福材料系的教授、學生,是否都經歷過20年前歐美的太陽能電池熱潮?

張璐 :美國上一波太陽能的熱潮,在2011年前后到達頂點,包括當時的奧巴馬政府亦出資十幾億美金投資了當時的一些太陽能領域先進企業。不過到了2012年,美國整個太陽能產業鏈就發生了巨大轉向。

時至今日,歐美的太陽能普及程度還是很不錯的。以歐洲為例,歐洲當前最大的問題并非太陽能電板不足,而在于儲能,無法將白天收集的多余的太陽能儲存起來,因此現在比較熱的話題是尋找更好的儲能材料。

華夏能源網:也就是說,早在十幾年前(2010年左右)美國就已經用上了綠電。但是,美國在巨大的裝機量下,同樣面臨并不了網、消納差等問題。所以儲能不一定完全是靠政策推動,它的市場需求非常顯著。

張璐 :它一定不只是政策。儲能對技術有很強的要求,同時對成本有較高要求。因為儲能需要的體量較大,因此技術成本也至關重要。這是一個技術、產業以及政策相互協同的過程。

華夏能源網:我也挺好奇,在硅谷或者美國的其他地區,本身這種綠電或者是新能源,它在工業與家庭當中普及率是怎么樣的?

張璐:要看區域。東西海岸現在普及率比較高,尤其在加州,很多家庭都有太陽能電板和儲能墻。像斯坦福這樣的大學,很多樓宇從設計之初就定位為“綠色建筑”,“綠色建筑”可以通過太陽能電板實現建筑內部能源的自給自足(self-sufficient),包括電力供應、空氣流通、室溫調節等等,同時它也是不需要空調的。

其實不止斯坦福,包括硅谷的高科技公司、東西海岸很多大公司和學校,在其建新建筑的時候,基本都秉持這樣一個理念。甚至在十幾年前,很多半導體公司的停車場上面鋪的也全都是太陽能電板。

當然在美國中部,比如德州、印第安納等州本身就是產油大戶,這些地區對于使用清潔能源的推進速度也不會那么快。

電動汽車(EV)又是另一個層面。現在電動汽車的普及速度也很快,電動汽車在美國東海岸普及量非常巨大,不只是特斯拉,各個品牌都在發力電動汽車,寶馬最新的一款電車賣得也很好。

商業變現與ESG不矛盾

華夏能源網:作為投資公司,Fusion Fund選擇投資項目會優先考慮ESG項目嗎?

張璐:我們并不會標榜自己是ESG fund,我投任何項目不是因為它的目標是要做ESG。但是我們投資的很多公司,它本身在解決了巨大的行業問題的同時,你會發現它契合了ESG理念。

比如我們投了一家合成生物學公司,叫RubyBio,也是非常火、非常新的方向。它是用數字生物學和人工智能進行蛋白折疊結構,進行新型蛋白質結構的發掘及合成,最后應用在化工行業。化工行業需要用到很多蛋白質基礎的酶,這種新技術能夠將生產成本降低50%以上,但是過去生產這種酶對環境的破壞很大,但是現在通過合成生物學的培養、發酵,生產這些關鍵的酶時就不會對環境產生破壞。對于公司來說,既可以降低一半的成本,又對環境有好處,加之考慮到未來對ESG角度的監管也可能加強,因此這種新技術的應用速度非常快。

另一個有意思的方向是邊緣計算,我們也投了一些邊緣計算公司,比如EdgeQ。在5G、數字化轉型的大語境下,邊緣技術一是可以幫助企業解決數據延遲的問題;二是企業不需要把所有數據傳輸到云端,也能大規模降低能耗;三是企業對于云端的使用也會大規模降低。對于大公司來說,邊緣計算的應用既支持了AI解決方案,同時也能降低能耗及云端使用,這也是ESG、可持續發展。

我個人不支持為了做ESG而犧牲商業成功,犧牲財務回報,犧牲產業的應用。在我看來,做初創企業和技術創新,還是要以解決現實產業中存在的巨大問題為出發點,這是最根本的。但在這個基礎之上,如果運用了對的技術和對的切入方式,你會發現它也會有一些非常好的ESG的角度。

Fusion Fund作為投資公司,當然非常看重商業變現。但是商業變現與其對產業的正向影響、包括ESG角度的貢獻是完全不矛盾的,甚至可以說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降低大模型能耗需求是重要發展方向

華夏能源網: Fusion Fund投了哪些帶有ESG性質的項目?

張璐:我是學材料的,做材料研究這么多年,看過很多材料公司,到現在還沒有投一家純粹的材料公司,就是因為一來確實純材料比較難做,商業變現的周期比較長,二來它的盈利空間相對比較有限。

但是再往上游走一層的話,我們已經投資了兩家芯片公司,還即將投資第三家芯片公司,這三家芯片公司都與節能相關。包括我剛剛提到的邊緣計算芯片公司EdgeQ,這是業內做的最好的邊緣計算公司,收入增長很快,在今年的市場環境下B輪還實現了200%的超募。

我還投資了一家做模擬計算(analog computing)的加拿大芯片公司,它的優勢在于可以將芯片的能耗降低100倍-1000倍。當前,在使用人工智能尤其大語言模型的時候,能耗是非常驚人的。但是這家公司通過模擬計算技術,可以將能耗再降低100-1000倍,非常可觀。

未來,隨著人工智能的應用,24*7運轉的智能設備越來越多,工廠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能耗問題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如何節能,降低大語言模型的能耗需求,實現可持續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發展方向。

華夏能源網:現在在儲能領域已基于大模型開發了一些安全解決方案,這類監測電芯、監測數據的產品已經賣到了很多中小工廠,市場還是蠻有需求的。此前國內發生過數起電池爆炸事故,業內對電化學的安全問題是比較頭疼的。很驚訝,現在竟然用自己開發的大模型技術來切入這個行業了。

張璐:對于電池安全而言,對于能量過載的監測,以及對電池本身能量運營過程的控制、預測、持續監控,都可以由AI來切入提供解決方案。

垂直領域專屬大模型將加速應用

華夏能源網:AI大模型被認為是能夠開啟下一個智能技術的劃時代革命,通用大模型市場已經擠滿了巨頭,那么未來大模型創新的機會是否在應用層?如果應用于產業,大模型將在哪些層面帶來價值?

張璐:為什么美國硅谷現在對AI這么火熱和興奮,就是因為這次非常的落地和實際。

我們從2017年就開始重點投AI,包括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傳統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以及物流、化工、制造、供應鏈等被AI改造的行業。

大模型的優勢就在于大家可以在它之上快速應用。其實未來技術發展的方向就是“零代碼人工智能平臺”。也就是說,使用人工智能產品的人不需要懂代碼,也不需要寫代碼,包括現在在大模型上建應用的開發成本也非常低。這種垂直領域的AI在各個產業的應用速度還是蠻快的,而且每個產業都需要運用行業專屬的數據,訓練出行業專屬的模型。

當下,我們重點投資的是各產業垂直領域的專屬大模型所做出來的行業應用。其中,不同行業數據量、數據質量各有不同,數據質量比數量更重要,因此,像醫療、金融、保險、物流、供應鏈、化工、制造行業,都是足夠大的行業,而且有高質量的數據,大模型有望率先在這些行業帶來改變。

新材料的商業化關鍵是成本

華夏能源網:如何看待新材料的商業化進程?會不會有一天突然間就發現了一種非常新的材料,可以替代硅材料?

張璐:半導體行業在硅的基礎上已經發展這么多年了。如果單純看性能,并非沒有其他材料可以提供比硅更好的性能。最大的問題是,性能更好的材料更貴,儲量更低。

所以談到商業應用,不能單純看性能,還要看它的成本。如果成本非常高的話,它就不適合大規模的應用。比如我當時做了很久的三五材料也被認為能夠實現能級躍遷,包括砷化鎵(GaAs)、氮化鎵(GaN)等新型三五材料。但問題是,它的儲量比硅低太多,成本比硅高太多。

又比如,我剛才提到的斯坦福實驗室,它的太陽能電池可以達到40%以上的轉化效能,用的就是三五材料。它被用在衛星上。因為衛星能接受到太陽輻射的時間有限,而且它需要較高的轉換效能,又要控制它的面積和體重。這就是為什么雖然太陽能電池板最高效能已超過40%,但是大家還是在用18%的薄膜,就是因為后者成本低。

所以材料創新需要考慮的不只是性能,更重要的是成本。而且成本又分兩部分,一是材料本身的成本夠不夠低,二是材料的制備成本、生產成本夠不夠低。

材料碩士現身解讀:材料是否屬于“天坑”專業

華夏能源網:今年夏天關于選專業的熱搜挺多的,其中排第一的“天坑”專業就是材料學。

張璐:我在讀材料的過程中,確實曾經感到挺“天坑”的。我當時為什么會選材料,其實也非常好玩。我很小的時候比較天馬行空,就想怎樣可以改變世界之類。很小的時候看過一個雜志,那個雜志的封面就提到一種世界上最堅硬的材料,如果把它做出來就可以制造宇宙電梯,有點像《流浪地球2》里面的宇宙電梯。當時雜志上寫到,理論上最堅硬的材料就是碳納米管。

所以在選專業的時候,我就決定學材料。而且后來在求學生涯中,我還專門去做了碳納米管。但是做了之后,我就發現材料行業是藝術和科學的結合。這是因為,材料一方面涉及很多理論;另一方面,材料制備過程中有很多變量。要想實現大規模的工業化應用,需要大規模的材料制備,大規模的過程控制與質量控制。你會發現實驗室研究與產業應用之間的差距是非常巨大的。

不過,材料專業也有一些好處。首先,材料學本質上是一個交叉學科,與各個學科都緊密相連,需要學習化工、物理、生物學、計算機等各個學科。更重要的是,從創新角度而言,很多時候你會發現材料學領域還挺容易出現創新技術和方向的。

現在材料系迎來了又一春。2012、2013年我從斯坦福畢業的時候,其實材料系并不屬于好找工作的專業,但現在因為整個半導體行業、人工智能的興起,材料學又變成了一個非常火熱的行業。

我覺得材料專業對于人才基本的科學創新能力的培養,跨學科的學術研究能力塑造,以及科研、產業轉化能力的培養都是有幫助的。再加上現在AI創新應用時代的到來,其實材料學還是一個很好的專業,值得去考慮。

當然,選擇材料專業之后,還是要保持耐心。

華夏能源網:是要耐得住寂寞嗎?

張璐 :恰恰相反。因為太多新的東西出現了,反而需要更平常的心態和合理的預估,去看待手里的這些科研項目和專利,以及它的商業轉化周期。

材料相關的領域商業轉化周期一般都比較長。不過,最近我也發現了一些不錯的新材料項目。我發現當下技術特性越來越好,項目商業變現的周期也在縮短。背后原因在于,一是技術本身越來越成熟,二是AI等工具的應用,讓商業變現需要的成本得以降低。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硅谷投資人張璐解讀AI+碳中和:用聰明的方式做對的事情

商業變現與ESG不矛盾。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 匡達

文|華夏能源網

自2020年以來,“雙碳”概念在國內深入人心。而在國外,基于Environmental(環境)、Social(社會)和Governance(治理)的ESG 理念體系已深化完善,ESG投資也已成為國際市場主流策略之一。

近日,Fusion Fund創始人張璐接受了華夏能源網的采訪,從投資角度就AI和數字化技術對碳中和的影響,做了介紹和解讀。觀察國外前沿技術,為國內低碳項目和技術提供借鑒和啟迪。

Fusion Fund是一家硅谷知名早期基金,專注醫療和深科技領域投資,聚焦擁有革命性技術的早期創業公司。目前Fusion Fund管理資金規模近4億美元,業績位居硅谷TOP 1%序列。截至2023年,Fusion Fund旗下有十數個被投企業通過并購、上市退出。

Fusion Fund投資項目包括,變革航天領域、估值破千億美元的SpaceX公司;致力于開發下一代5G無線通信技術和芯片解決方案的EdgeQ公司;深耕AI驅動醫學影像服務的創新公司深透醫療(Subtle Medical)等。

張璐認為,對于“碳中和”而言,AI與數字化的發展帶來的最大價值就是Do the right thing in a smart way,即“以一種聰明的方式做對的事情”。正因為AI與數字化轉型的推動效能提升,得以讓“碳中和”相關的概念,以不傷害商業回報、甚至是促進商業回報的形式,融合到科技創新中去。   

出身斯坦福大學材料系的投資人

華夏能源網:您在斯坦福學的是跟材料相關的專業,對吧?

張璐:從本科到在斯坦福大學讀研究生,我一直學的是材料科學工程。我當時涉獵的領域還比較廣,研究方向包括碳納米管、石墨烯、固態電池、三五族半導體材料等等。以三五族半導體材料為例,它可以大幅提升太陽能電池的傳輸效率,曾經破世界紀錄的三五材料太陽能電池技術就來自我們斯坦福實驗室。斯坦福大學材料系的優勢在于,本身比較前沿,與工業界的合作也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斯坦福大學新成立了可持續發展學院——Stanford Doerr School of Sustainability。這是過去70年以來,斯坦福大學新成立的唯一一個學院,斥資超20億美元,主要捐款來自硅谷知名投資人John and Ann Doerr夫婦(John Doerr是美國風險基金KPCB創始人)。

對于世界的“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而言,這所學院的建立可謂是一個風向標。這所學院的特色在于,不對文理進行區分,而是將技術、政策研究、社會結構、經濟學研究融合在一起,來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因為可持續并非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融合了產業、技術、監管、經濟政策等各方面的綜合問題。

歐美的綠電普及率高,儲能需求強烈

華夏能源網:這些斯坦福材料系的教授、學生,是否都經歷過20年前歐美的太陽能電池熱潮?

張璐 :美國上一波太陽能的熱潮,在2011年前后到達頂點,包括當時的奧巴馬政府亦出資十幾億美金投資了當時的一些太陽能領域先進企業。不過到了2012年,美國整個太陽能產業鏈就發生了巨大轉向。

時至今日,歐美的太陽能普及程度還是很不錯的。以歐洲為例,歐洲當前最大的問題并非太陽能電板不足,而在于儲能,無法將白天收集的多余的太陽能儲存起來,因此現在比較熱的話題是尋找更好的儲能材料。

華夏能源網:也就是說,早在十幾年前(2010年左右)美國就已經用上了綠電。但是,美國在巨大的裝機量下,同樣面臨并不了網、消納差等問題。所以儲能不一定完全是靠政策推動,它的市場需求非常顯著。

張璐 :它一定不只是政策。儲能對技術有很強的要求,同時對成本有較高要求。因為儲能需要的體量較大,因此技術成本也至關重要。這是一個技術、產業以及政策相互協同的過程。

華夏能源網:我也挺好奇,在硅谷或者美國的其他地區,本身這種綠電或者是新能源,它在工業與家庭當中普及率是怎么樣的?

張璐:要看區域。東西海岸現在普及率比較高,尤其在加州,很多家庭都有太陽能電板和儲能墻。像斯坦福這樣的大學,很多樓宇從設計之初就定位為“綠色建筑”,“綠色建筑”可以通過太陽能電板實現建筑內部能源的自給自足(self-sufficient),包括電力供應、空氣流通、室溫調節等等,同時它也是不需要空調的。

其實不止斯坦福,包括硅谷的高科技公司、東西海岸很多大公司和學校,在其建新建筑的時候,基本都秉持這樣一個理念。甚至在十幾年前,很多半導體公司的停車場上面鋪的也全都是太陽能電板。

當然在美國中部,比如德州、印第安納等州本身就是產油大戶,這些地區對于使用清潔能源的推進速度也不會那么快。

電動汽車(EV)又是另一個層面。現在電動汽車的普及速度也很快,電動汽車在美國東海岸普及量非常巨大,不只是特斯拉,各個品牌都在發力電動汽車,寶馬最新的一款電車賣得也很好。

商業變現與ESG不矛盾

華夏能源網:作為投資公司,Fusion Fund選擇投資項目會優先考慮ESG項目嗎?

張璐:我們并不會標榜自己是ESG fund,我投任何項目不是因為它的目標是要做ESG。但是我們投資的很多公司,它本身在解決了巨大的行業問題的同時,你會發現它契合了ESG理念。

比如我們投了一家合成生物學公司,叫RubyBio,也是非常火、非常新的方向。它是用數字生物學和人工智能進行蛋白折疊結構,進行新型蛋白質結構的發掘及合成,最后應用在化工行業。化工行業需要用到很多蛋白質基礎的酶,這種新技術能夠將生產成本降低50%以上,但是過去生產這種酶對環境的破壞很大,但是現在通過合成生物學的培養、發酵,生產這些關鍵的酶時就不會對環境產生破壞。對于公司來說,既可以降低一半的成本,又對環境有好處,加之考慮到未來對ESG角度的監管也可能加強,因此這種新技術的應用速度非常快。

另一個有意思的方向是邊緣計算,我們也投了一些邊緣計算公司,比如EdgeQ。在5G、數字化轉型的大語境下,邊緣技術一是可以幫助企業解決數據延遲的問題;二是企業不需要把所有數據傳輸到云端,也能大規模降低能耗;三是企業對于云端的使用也會大規模降低。對于大公司來說,邊緣計算的應用既支持了AI解決方案,同時也能降低能耗及云端使用,這也是ESG、可持續發展。

我個人不支持為了做ESG而犧牲商業成功,犧牲財務回報,犧牲產業的應用。在我看來,做初創企業和技術創新,還是要以解決現實產業中存在的巨大問題為出發點,這是最根本的。但在這個基礎之上,如果運用了對的技術和對的切入方式,你會發現它也會有一些非常好的ESG的角度。

Fusion Fund作為投資公司,當然非常看重商業變現。但是商業變現與其對產業的正向影響、包括ESG角度的貢獻是完全不矛盾的,甚至可以說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降低大模型能耗需求是重要發展方向

華夏能源網: Fusion Fund投了哪些帶有ESG性質的項目?

張璐:我是學材料的,做材料研究這么多年,看過很多材料公司,到現在還沒有投一家純粹的材料公司,就是因為一來確實純材料比較難做,商業變現的周期比較長,二來它的盈利空間相對比較有限。

但是再往上游走一層的話,我們已經投資了兩家芯片公司,還即將投資第三家芯片公司,這三家芯片公司都與節能相關。包括我剛剛提到的邊緣計算芯片公司EdgeQ,這是業內做的最好的邊緣計算公司,收入增長很快,在今年的市場環境下B輪還實現了200%的超募。

我還投資了一家做模擬計算(analog computing)的加拿大芯片公司,它的優勢在于可以將芯片的能耗降低100倍-1000倍。當前,在使用人工智能尤其大語言模型的時候,能耗是非常驚人的。但是這家公司通過模擬計算技術,可以將能耗再降低100-1000倍,非常可觀。

未來,隨著人工智能的應用,24*7運轉的智能設備越來越多,工廠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能耗問題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如何節能,降低大語言模型的能耗需求,實現可持續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發展方向。

華夏能源網:現在在儲能領域已基于大模型開發了一些安全解決方案,這類監測電芯、監測數據的產品已經賣到了很多中小工廠,市場還是蠻有需求的。此前國內發生過數起電池爆炸事故,業內對電化學的安全問題是比較頭疼的。很驚訝,現在竟然用自己開發的大模型技術來切入這個行業了。

張璐:對于電池安全而言,對于能量過載的監測,以及對電池本身能量運營過程的控制、預測、持續監控,都可以由AI來切入提供解決方案。

垂直領域專屬大模型將加速應用

華夏能源網:AI大模型被認為是能夠開啟下一個智能技術的劃時代革命,通用大模型市場已經擠滿了巨頭,那么未來大模型創新的機會是否在應用層?如果應用于產業,大模型將在哪些層面帶來價值?

張璐:為什么美國硅谷現在對AI這么火熱和興奮,就是因為這次非常的落地和實際。

我們從2017年就開始重點投AI,包括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傳統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以及物流、化工、制造、供應鏈等被AI改造的行業。

大模型的優勢就在于大家可以在它之上快速應用。其實未來技術發展的方向就是“零代碼人工智能平臺”。也就是說,使用人工智能產品的人不需要懂代碼,也不需要寫代碼,包括現在在大模型上建應用的開發成本也非常低。這種垂直領域的AI在各個產業的應用速度還是蠻快的,而且每個產業都需要運用行業專屬的數據,訓練出行業專屬的模型。

當下,我們重點投資的是各產業垂直領域的專屬大模型所做出來的行業應用。其中,不同行業數據量、數據質量各有不同,數據質量比數量更重要,因此,像醫療、金融、保險、物流、供應鏈、化工、制造行業,都是足夠大的行業,而且有高質量的數據,大模型有望率先在這些行業帶來改變。

新材料的商業化關鍵是成本

華夏能源網:如何看待新材料的商業化進程?會不會有一天突然間就發現了一種非常新的材料,可以替代硅材料?

張璐:半導體行業在硅的基礎上已經發展這么多年了。如果單純看性能,并非沒有其他材料可以提供比硅更好的性能。最大的問題是,性能更好的材料更貴,儲量更低。

所以談到商業應用,不能單純看性能,還要看它的成本。如果成本非常高的話,它就不適合大規模的應用。比如我當時做了很久的三五材料也被認為能夠實現能級躍遷,包括砷化鎵(GaAs)、氮化鎵(GaN)等新型三五材料。但問題是,它的儲量比硅低太多,成本比硅高太多。

又比如,我剛才提到的斯坦福實驗室,它的太陽能電池可以達到40%以上的轉化效能,用的就是三五材料。它被用在衛星上。因為衛星能接受到太陽輻射的時間有限,而且它需要較高的轉換效能,又要控制它的面積和體重。這就是為什么雖然太陽能電池板最高效能已超過40%,但是大家還是在用18%的薄膜,就是因為后者成本低。

所以材料創新需要考慮的不只是性能,更重要的是成本。而且成本又分兩部分,一是材料本身的成本夠不夠低,二是材料的制備成本、生產成本夠不夠低。

材料碩士現身解讀:材料是否屬于“天坑”專業

華夏能源網:今年夏天關于選專業的熱搜挺多的,其中排第一的“天坑”專業就是材料學。

張璐:我在讀材料的過程中,確實曾經感到挺“天坑”的。我當時為什么會選材料,其實也非常好玩。我很小的時候比較天馬行空,就想怎樣可以改變世界之類。很小的時候看過一個雜志,那個雜志的封面就提到一種世界上最堅硬的材料,如果把它做出來就可以制造宇宙電梯,有點像《流浪地球2》里面的宇宙電梯。當時雜志上寫到,理論上最堅硬的材料就是碳納米管。

所以在選專業的時候,我就決定學材料。而且后來在求學生涯中,我還專門去做了碳納米管。但是做了之后,我就發現材料行業是藝術和科學的結合。這是因為,材料一方面涉及很多理論;另一方面,材料制備過程中有很多變量。要想實現大規模的工業化應用,需要大規模的材料制備,大規模的過程控制與質量控制。你會發現實驗室研究與產業應用之間的差距是非常巨大的。

不過,材料專業也有一些好處。首先,材料學本質上是一個交叉學科,與各個學科都緊密相連,需要學習化工、物理、生物學、計算機等各個學科。更重要的是,從創新角度而言,很多時候你會發現材料學領域還挺容易出現創新技術和方向的。

現在材料系迎來了又一春。2012、2013年我從斯坦福畢業的時候,其實材料系并不屬于好找工作的專業,但現在因為整個半導體行業、人工智能的興起,材料學又變成了一個非常火熱的行業。

我覺得材料專業對于人才基本的科學創新能力的培養,跨學科的學術研究能力塑造,以及科研、產業轉化能力的培養都是有幫助的。再加上現在AI創新應用時代的到來,其實材料學還是一個很好的專業,值得去考慮。

當然,選擇材料專業之后,還是要保持耐心。

華夏能源網:是要耐得住寂寞嗎?

張璐 :恰恰相反。因為太多新的東西出現了,反而需要更平常的心態和合理的預估,去看待手里的這些科研項目和專利,以及它的商業轉化周期。

材料相關的領域商業轉化周期一般都比較長。不過,最近我也發現了一些不錯的新材料項目。我發現當下技術特性越來越好,項目商業變現的周期也在縮短。背后原因在于,一是技術本身越來越成熟,二是AI等工具的應用,讓商業變現需要的成本得以降低。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阳县| 通河县| 简阳市| 竹山县| 濉溪县| 屏东市| 栖霞市| 临桂县| 张家口市| 塔河县| 于都县| 合山市| 汉源县| 左贡县| 奈曼旗| 来安县| 南丰县| 星座| 五台县| 太谷县| 承德县| 微博| 泊头市| 蒲江县| 郸城县| 东明县| 登封市| 灵台县| 镇雄县| 同仁县| 镇原县| 岳阳县| 阳江市| 安庆市| 米林县| 柳林县| 陇川县| 武冈市| 友谊县| 通道| 射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