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夏能源網
不滿足于主營業務、主動殺入儲能產業鏈的企業名單上,又添加了一家車企,即大名鼎鼎的廣汽集團(SH:601238)。
華夏能源網獲悉,近日,在廣州舉辦的2023汽車碳中和峰會上,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表示,“將推動研發和設計自主的儲能系統,進軍儲能市場,最終構建一個縱向一體化的新能源產業鏈。”
在當前儲能產業發展一日千里的形勢下,巨大的市場增量以及密切關聯的應用場景,使得越來越多的汽車企業跨界而來。這其中,比亞迪是當之無愧的跨界成功“前輩”。早在2008年,比亞迪就成立了電力科學研究院,開始大搞電力儲能研發;15年過去,比亞迪已經構建了一個集儲能研發、制造、銷售、服務、回收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此番廣汽宣布進軍儲能市場,切入點竟是競爭已經白熱化的“儲能系統”領域。那么,廣汽集團宣稱要進軍儲能市場,出于何種考量?宏大的一體化目標能否實現?
廣汽的“新能源夢”
廣汽“迷戀”儲能已久。進軍儲能賽道也不止說過了一次。
早在今年1月28日,即兔年首個工作日,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就當眾表示,2023年及今后一段時間,廣汽集團將把高質量發展作為首要任務來抓,其中之一便是不斷構建縱向一體化的新能源產業鏈布局。
而在隨后發布的2022年年報中,廣汽集團對儲能產業的設想做了進一步的闡釋:重組設立優湃能源作為集團能源板塊新主體。優湃能源將圍繞“電池、電池銀行、充換電服務、儲能及電池回收再利用”,致力于打造能源發展新引擎,未來將為用戶提供專業便捷的“電+電池”綜合智慧能源服務。
廣汽在電池、儲能相關領域的實際動作也不少。2022年12月,廣汽集團旗下子公司因湃電池的“動力電池+儲能電池項目”,在廣州正式動工建設。據相關媒體報道,該項目總投資109億元,占地約666畝,為廣州市最大的動力電池+儲能電池項目,涵蓋電池研發、設計、智造、銷售和服務鏈條。
109億是什么概念?廣汽集團2022年全年凈利才約80.68億元;666畝有多大?大致相當于62個標準足球場的總面積。值得一提的是,此時距離因湃電池成立才僅僅2個月,廣汽的緊迫感可見一斑。
不過,這只是廣汽集團布局儲能的冰山一角,其在儲能產業的資本動作也足夠篤定:2022年年底,其旗下廣汽資本聯合上汽集團尚頎資本共同向九嶺鋰業投資3億元。九嶺鋰業成立于2011年,是位于江西省的一家專注新能源汽車和儲能產業鏈上游鋰礦開采和碳酸鋰生產的企業,還擁有自有產權的鋰云母礦山。
這意味著,廣汽借此進入了電池核心原料碳酸鋰行業。隨后,廣汽集團又通過旗下廣汽埃安和贛鋒鋰業(SZ:002460)“牽手”,雙方對外宣布,將在鋰資源開發、中游鋰鹽深加工及廢舊電池綜合回收利用各層面的深入合作。但目前尚并未公布進一步的資本合作或項目落地。
今年8月,廣汽集團在一季度財報中稱,集團已經構建了“鋰礦+基礎鋰電池原材料生產+電池生產+儲能及充換電服務+電池租賃+電池回收和梯次利用”縱向一體化的新能源產業鏈,其中公布了一些數據:上半年建成充電站524座;自主因湃電池工廠首條6GWh產線計劃在2023年底建成投產,并計劃至2025年建成36GWh產線。
盡管總經理馮興亞對此戰略解讀為“尋找新的增長點”,但實際上不難看出這家車企對上游電池方面的供給“焦慮”。
尤其在去年,由于碳酸鋰價格的持續走高,鋰電池的價格也一直持續在高位,直接影響了鋰電池下游——新能源汽車及儲能行業的利潤。可以說不止是廣汽,新能源車企們大面積受到了影響。“忍無可忍”之下,在一次大會上,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當眾直接“炮轟”,“現在主機廠好像在給電池企業打工!”
在供給“焦慮”的壓力下,廣汽集團加緊了產業鏈一體化的布局,以達到“降低產業鏈成本,實現新能源產業鏈整體自主可控”的目的。
產能已過剩,布局儲能兩大“難”
儲能賽已經全面進入了白熱化競爭階段,剛剛被資本捧熱,已經顯露危機。據不完全統計,國內涉及儲能產業的注冊已經超過8萬家;而到2025年,新型儲能的產業規模將要突破萬億了,2030年則預計接近3萬億。
為瘋狂搶占市場份額,大量先行的儲能廠商已經打起了價格戰,產能還沒有完全落地就已面臨過剩問題。廣汽也是這樣的情況下入局其中,同時,華夏能源網注意到,廣汽的重點還是放在從“儲能系統”環節切入。
而業內現狀是,儲能系統集成是產業鏈技術最密集、涉及學科最多的環節,包括電化學、電工電子、信息管理等多個領域,技術壁壘很高。
那么,廣汽集團實力如何?據悉,其在電工電子領域有相對深厚的技術基礎,已經掌握了電動汽車技術含量最高的部分——“三電(電池、電驅、電控)”的核心技術;此外,廣汽集團在踐行“科技廣汽”戰略背景下,科研投入也在不斷加大,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廣汽集團研發投入超31億元,超過了當期凈利潤。這也是為何,廣汽公開喊出了儲能系統實現“研發和設計自主”的目標。
然而,現實在于,在儲能行業各個細分賽道中儲能系統也是最“卷”、競爭最為白熱化的環節。
當前,儲能系統賽道已經集齊了各類玩家,既有儲能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延伸而來,也有電子電工企業跨界而來,還有來自光伏、風電等兄弟行業的頭部企業。在這個“神仙打架”的賽道,產品同質化、中標低價化日趨嚴重,該賽道的格局尚未明確就已經面臨洗牌危機,
以儲能系統頭部企業海博思創為例,這家擬上市企業曾在招股書中提出了風險警示,“可能面臨上下游企業的競爭,如果未來不能保持技術領先優勢、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市場開拓能力和客戶服務水平,則可能難以維持競爭優勢。”
遠景能源儲能事業部總經理鄭漢波則在公開場合發出警示,“今年儲能市場火熱,但是明年可能80%的(儲能系統集成商)企業會倒下。”
另一大難點則在于“一體化”戰略選擇。廣汽集團做儲能的戰略定位于“全產業鏈布局”,顯然是看到了中國本土的動力電池制造產業鏈的紅利。不過,選擇垂直一體化戰略能看出廣汽的格局,同時也一定將面臨巨大挑戰。
正是因為“英雄所見略同”,在儲能行業布局“一體化”戰略的企業遠不止廣汽集團一家。所有玩家都擠在了這條大船上。
為了不被碳酸鋰“卡脖子”,許多儲能產業鏈中下游企業開始向上游進軍,通過合資、合作等方式布局鋰礦資源。其中最為激進可以說是寧德時代(SZ:300750),國內任何一場鋰礦競拍上,都少不了寧德時代的身影。今年6月,寧德時代又牽頭擬投資14億美元在南美洲的玻利維亞開發鹽湖鋰資源,進一步強化鋰鹽供給。
面對產業鏈下游產商的“咄咄逼人”,上游的鋰鹽企業們也開始通過投資等手段進軍產業鏈中下游,天齊鋰業(SZ:002466)和贛鋒鋰業是典型代表。
天齊鋰業于2021年就前瞻性布局了下一代鋰電池技術核心產品,拓展新的業務方向;贛鋒鋰業在向產業鏈下游拓展方面更為激進,去年就已實現了超6GWh動力/儲能出貨量,今年又投建了多個鋰電池項目——主要驅動力就是為上下游一體化發展戰略而服務。
一體化布局的企業,大多是出于在經營層面能夠增強競爭優勢,不受制于上下游供應鏈的牽制;但在一體化成主流選擇的情況下,這種戰略優勢很容易被“拉平”了,實力相當的儲能玩家們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這對于從下游切入上游產業的廣汽而言,是倍數的挑戰。
大舉押注儲能,能否承載廣汽集團的第二增長曲線野心?能否在“生死卡位賽”中勝出,成為活下來的20%企業之一,考驗的是廣汽的耐心與謀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