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王婷婷
停牌179天后,旭輝控股終于迎來了復牌。
9月26日晚間,旭輝控股(00884.HK)發布公告稱,公司達成復牌指引訂明的要求,已向聯交所申請于9月27日上午九時正起恢復公司的普通股股份買賣。
這是時隔179天,旭輝重返市場。與此前復牌的多家房企上演的情節無異,股價無意外面臨下跌,只是旭輝的股價跌幅沒有預料中夸張,甚至不斷收窄。
9月27日早間開盤,旭輝控股報0.385港元/股,跌幅接近50%,隨后在十分鐘內跌幅降至40%以內。截至發稿,旭輝控股收于0.485港元/股,跌幅35.53%,總市值約50.51億港元。旭輝永升服務報1.4港元/股,跌幅54.10%,總市值24.49億港元。
在停牌之前,旭輝控股的股價已跌至1港元以下,淪為“仙股”,報0.76港元,公司總市值約79.14億港元。
這一切源于半年前的3月31日,在港股年報披露截止日,原計劃披露業績報告的旭輝突然宣布停牌。據旭輝當日公告,公司的審計師收到一封匿名信件,信件中對旭輝及其非全資附屬公司旭輝永升服務有限公司之間的若干交易提出一些質疑,并且稱這些交易總額為18億元。
由于額外審核程序待完成,旭輝無法在3月31日或之前刊發2022年年度業績。此外,旭輝董事會經過審慎考慮后認為,不宜在當時那個階段刊發截至2022年年度未經審計年報。
于是,根據上市規則,旭輝的股票將繼續在聯交所暫定買賣。受此影響,旭輝永升服務的2022年年報也有了“不可預見的延遲”,并同步停牌。
此后旭輝開啟了漫漫復牌之路。
根據聯交所給出的復牌指引,兩家公司(旭輝和旭輝永升服務)至關重要的一項就是須就審計事宜、信函及指控交易進行適當獨立調查,評估其對該公司業務營運及財務狀況的影響,公布有關發現及采取適當補救行動。
很快,旭輝在審核委員會在其委聘的獨立法律顧問的建議下,就審計事宜、信函及指控交易開啟了獨立審查。
9月26日晚間的公告顯示,審核委員會意見認為,旭輝管理層此前“相關交易具備充分的商業實質及業務理據”的主張真實性不存疑,亦無建議展開進一步調查。
旭輝董事會也指出,匿名信的指控并無對公司的業務營運及財務狀況造成影響,以及毋須就該等指控采取任何補救行動。
旭輝認為公司已充分達成履行了復牌指引的要求,于是申請復牌,并順利獲得了聯交所的批準。
較之已經實現復牌的佳兆業、融創、世茂、中國恒大、奧園等一眾房企,從停牌到復牌的間隔時間達到11-18個月,旭輝仍算得上是比較“高效”,用了不到半年時間。
成功復牌對已在公開市場“低調”許久的旭輝來說,十分迫切。
9月7日,在旭輝的2023年股東周年大會上,旭輝集團董事長、執行董事汝海林向投資者釋放信號,“復牌申請上個月中旬已經遞交了,我們在大概在8月份就完成了相關要求,現在還在等反饋。”
當然,他也承諾,只要聯交所沒有額外的要求,旭輝收到復牌時間后,就會把2022年的審計報表、審計報告,以及2023年的年終審計報告在復牌前進行披露。
所以,在上線了獨立審查結果以及達成復牌指引恢復買賣的公告之后,旭輝也要如約補發之前未能按時刊發的業績報告。
從今年上半年的業績成績來看,旭輝控股錄得已確認收入約為313.19億元,較2022年同期增加5.4%;毛利約為49.64億元,較2022年同期減少19.3%。
收入雖微增,但未能避免虧損。今年上半年,股東權益應占虧損凈額約為89.72億元,去年同期則為股東權益應占利潤凈額7.31億元;股東權益應占核心虧損凈額約為17.65億元,去年同期則為股東權益應占核心利潤凈額約18.2億元。
旭輝上半年出現虧損,是目前行業下行階段房企普遍出現虧損的一個縮影。據第三方統計,截止9月5日,在發布財報的170家房企中,89家錄得營收增長,但同時錄得凈利潤增長僅有31家房企,虧損已成為當前大多數房企面臨的共同難題。
去年全年的業績數據則更能看出旭輝面臨的難處。2022年年報數據顯示,旭輝控股去年錄得收入約474.4億元,按年減少56%;2022年的報表毛利約為66.2億元,相對2021年下降68.2%。
此外,去年旭輝的股東權益應占凈虧損約130.49億元,而2021年的股東權益應占凈利潤還是76.13億元;去年股東權益應占核心凈虧損約52.02億元,而2021年的股東權益應占核心凈利潤則約為72.84億元。
去年房地產行業處于前所未有的下行調整期,房企普遍面臨銷售乏力至現金回流受限,旭輝控股最終也沒能邁過重重債務的坎,在2022年11月的第一天宣布啟動境外債務重組。
據第三方平臺債券信息顯示,旭輝公開發行的境內債規模128.93億元人民幣,包括7筆公司債和兩筆中票;境外債務總額合計68.5億元,到期未付的本息總額為4.14億元。
這意味著,在此之后的數個月里,旭輝的任務除了保交付,又增加了一項新任務,即境外債重組、境內債展期。
旭輝集團董事會主席兼執行董事林中還在朋友圈把這次難關叫作“蹲下來、活下去、站起來,用時間換空間解決債務問題。”
要順利完成這件事并不容易,尤其是自今年第二季度以來,地產行業持續處于下行通道,房地產行業長期供求關系發生深刻變化。
據高盛6月發布的一份關于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報告,預測未來數年將出現“L”型復蘇,即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下滑后,將保持低位徘徊,不會出現“V”型或“U”型反彈。
這令大多數房企在解決債務問題過程中,頻頻遇阻。旭輝在今年3月10日公告了美元債整體重組初步方案后,也沒能獲得足額支持,目前依然還在進行溝通推進中。
境內債的回售展期同樣一波三折,于是旭輝就選擇先逐步償還。今年以來,旭輝已合計完成境內債利息及分期本金合計27.31億元,涉及“21旭輝03”、“20旭輝03”等債券。
當預料到原方案已難落地,在綜合考慮實際市場變化和公司當前經營及現金流情況下,旭輝決定改變策略。
據界面新聞了解,旭輝正與債權人積極溝通,重新制定“短端削債、中期轉股、長期保本降息”為原則的境外債重組方案。
如今成功復牌勢必會為旭輝接下來的債務解決之路加不少分,將更有利于境外債務重組方案的進展,尤其是“債轉股”方案的推行。
融創便是最典型的案例。今年4月成功復牌后,融創包含債轉股的境外債務重組方案也如愿得到債權人的認可。截止9月26日,其方案支持率已達99.75%%。
而且外部環境也在發生變化,房地產市場已經歷了長達兩年多的下行期,如今亟待修復,急需觸底反彈。
從多項利好如“認房不認貸”、重點城市放開限購等政策相繼落地。從債權人角度而言,當前也更傾向于房企能制定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方案,通過持續經營來完成接下來的持續兌付,因此對于出險房企的償付期望逐步趨于合理。
旭輝有機會成為下一個重組成功的案例嗎?會是在什么時候?答案仍要交給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