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馬悅然
界面新聞編輯 | 張慧
“越來越有當年單多晶之爭的味道了。”
一位網友在投資者平臺如此評價當前隆基綠能(601012.SH)和晶科能源(688223.SH)的技術之爭。
這一場爭鋒中,兩大龍頭董事長都下場了。
“近期炒來炒去的N基還是P基的BC……這種造詞和造概念的文章,如果你有一點物理觀,就不會被左右。”
這是TOPCon陣營“領頭羊”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在日前中秋致辭中的論調。他從電影《奧本海默》談起物理,并指出無論是TOPCon、HJT還是BC,實驗數據說明一切。
可以說,這是李仙德對于此前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引起的BC話題的回應。
隆基綠能是去年全球最大的硅片及組件制造商;晶科能源是昔日的組件老大,去年位列全球第二位。
兩家龍頭企業高管隔空喊話,把關于下一代光伏技術的討論推向頂峰。
雖然近年來光伏行業四大產業鏈環節的競爭格局較為穩定,但頭部企業的卡位賽從未停止。
在BC、TOPCon兩種技術針鋒相對的背后,是隆基綠能、晶科能源兩家企業整體實力的較勁。
不同押注
光伏行業制造端主要可分為硅料、硅片、電池、組件四個環節。前兩年硅料價格高位,硅料商掌握話語權,上游環節備受關注,隨著今年硅料價格大幅跳水,行業焦點開始更多地轉移至電池環節。
對于度電成本為王的光伏行業,除了上游原料價格外,電池技術是最大的影響因素,直接決定了光伏組件的發電效率及類型。
近兩年,隨著PERC電池接近理論極限效率24.5%,TOPCon、異質結(HJT)、背接觸電池(BC)為代表的下一代電池高效技術路線脫穎而出。
在行業一體化大勢下,隆基、晶科等各組件龍頭已紛紛往上,加碼電池技術。
技術競賽的關鍵時期,押中主流技術至關重要,這關乎到其未來投資方向、設備折舊成本等問題。一步錯,就可能步步錯,最終可能導致掉隊。
對這一輪新技術的押注,最早可追溯至2019年。
當年,晶科能源篤定地做出了選擇——建設N型TOPCon量產產線;兩年后推出了TOPCon組件。它因此成為業內最早明確下一代技術路線布局的龍頭。彼時,包括隆基綠能在內的大多數企業,對新技術還處于觀望期。
由于TOPCon技術可以在傳統PERC基礎上進行升級,成本優勢明顯,之后更多的頭部企業開始加入TOPCon量產隊伍,包括天合光能(688599.SH)、晶澳科技(002459.SZ)、通威股份(600438.SH)等。
隨著行業玩家的增加,TOPCon降本空間加大,一時間成為N型時代的主流技術選擇,贏面逐漸加大。
“超預期發展。”日前,PV InfoLink資深分析師趙祥在對TOPCon技術進行分析時提到。他預計今年底TOPCon名義產能將增至近500 GW,市占率約25%,明年上半年有效產能有望超過PERC。
“明年TOPCon整體出貨占比有望突破六成,甚至更高的水平。”趙祥稱。
就在業內以為TOPCon能夠一統技術江湖之時,隆基綠能拋出一顆炸彈。
在9月初的公司業績說明會上,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罕見地高調定論稱,TOPCon技術高度同質化,容易出現未賺錢就過剩的現象,因此它僅是過渡產品。
鐘寶申認為,未來5-6年,BC類電池將會是晶硅電池的絕對主流,且逐步取代TOPCon技術,且隆基綠能未來電池路線將以BC技術為主。
BC全稱為背接觸電池,是一種平臺型結構,能與多種路線結合。但時至今日,國內可以量產BC電池的企業僅有隆基綠能和愛旭股份兩家。
在隆基發聲后不到一周內,晶科能源進行了“回懟”。CTO金浩在公司活動上表示,未來兩三年內,BC電池成本仍比TOPCon高出0.1元/W以上。
金浩還指出,BC因背部遮擋過多,很難達成50%以上的雙面率。在其雙面率大幅下降的情況下,BC的發電效果劣于TOPCon產品。
“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TOPCon在成本上都有著絕對領先的優勢。”金浩稱,未來將占據市場50%以上。
面對晶科的論調,隆基綠能又給了隔空回擊。
9月19日晚,隆基綠能宣布擬投資40億元,在陜西省銅川建設年產12 GW單晶電池項目,采用的是HPBC pro電池技術。HPBC為基于P型的BC電池。
翌日,隆基綠能就組織了一場董事長媒體采訪。鐘寶申提到,HPBC為“單面之王”,但HPBC pro版采用雙面電池,且其雙面率并不低。
BC類電池因美觀性等特征,被業內認為更適合分布式場景。但鐘寶申指出,“HPBC pro版產品最終折合后的綜合效率高,在地面電站中有很大競爭力”,直接反駁了BC產品在地面電站等市場處于弱勢的觀點。
根據業內各數據綜合來看,BC的優勢是理論效率更高、更美觀,但量產難度高、電池成本仍稍高;TOPcon的量產線則很成熟,下游客戶渠道已打開。
就在兩家龍頭正鋒相對之時,另一看好BC路線的電池大廠愛旭股份(600732.SH)董事長出面聲援BC。他認為,目前階段,單結晶硅電池終極技術BC將是最佳選擇。
其他企業暫未參與到這一輪龍頭的技術“互嗆”中。但有企業在與界面新聞的交流中表示,對隆基的選擇持保守態度,也有企業稱不太看好基于P型硅片的BC發展。
攻與守
不同的技術路線選擇,把兩家光伏龍頭推上風口浪尖。技術之爭僅是表象,背后是綜合實力的較量,以及晶科對重回組件老大地位的野心。
自從2022年初回A后,晶科能源步步緊逼,擴張節奏明顯加快。
去年上半年,晶科能源組件出貨量一度超越隆基,登頂全球,但全年數據未能實現超越。
今年,晶科能源再次發起沖擊,上半年組件出貨達30.8 GW,暫居全球第一;隆基綠能同期組件出貨26.64 GW,跌至全球第三。
據界面新聞了解,今年上半年晶科N型組件出貨已達16.4 GW,投產N型電池產能55 GW,居行業首位。其目前TOPCon電池實驗室轉化效率達26.4%,量產效率超25.5%。
回溯歷史,晶科能源和隆基綠能的江湖地位和如今對調——前者穩坐全球組件老大寶座,后者則是攻擂方。
2016-2019年期間,晶科能源連續四年排名全球光伏組件出貨量第一。隆基綠能2017年僅排名第七,隨后兩年分別升至第五和第四位。
2020年,晶科能源被隆基超越,排名跌落至第二,次年跌落至第四。
晶科的跌落,與其沒有及時回A獲得融資,以及未跟上其他龍頭垂直一體化擴產節奏等因素有很大關系。
2010年,晶科能源的間接控股股東晶科能源控股登陸美股。在美股上市十多年里,晶科只進行了五輪融資,合計金額約8億美元。與此同時,該公司業績顯現疲態。李仙德曾在內部會議上自責,晶科沒有更早回國內上市,是一個戰略錯誤。
去年1月,晶科能源成為四大組件龍頭中最后一家登陸A股的企業。其此后開始大規模擴張,無論在業務板塊布局還是融資上都變得非常積極。
回A不到兩年時間內,該公司募資定增近300億元。作為對比,隆基綠能上市11年以來總融資額約264億元。
今年6月,李仙德公開發布了一篇名為《把硬仗的氛圍感拉滿》的文章,明確表示要“搞點大的”。
募資的一大目的是擴產。今年5月,晶科高調宣布56 GW垂直一體化大基地項目。預計今年底,晶科硅片產能將達85 GW、電池90 GW、組件110 GW,直逼隆基綠能。
與此同時,晶科能源業績明顯轉好,去年凈利潤同比增長157.24%,今年上半年同比漲324.58%,遠超同期隆基綠能的41.63%增速。
隆基綠能成立于2000年,原是全球最大的單晶硅產品制造商。在上一輪單多晶路線切換過程中,隆基憑借上游硅片優勢、對單晶產品的堅持,以及對金剛線技術的革命,使其組件市場份額大幅提升,并最終登頂全球。
與晶科能源回A后的激進擴張不同,近年來無論是業績還是經營策略,隆基都以維穩為主,頻繁提及“不領先不擴產”的經營策略。
或是因為未及時確定下一代技術路線,隆基近兩年的產能擴張相比同行顯得“遲疑”。鐘寶申曾表示,這種謹慎態度,主要是基于在技術路線快速變化期對風險的判斷。
今年以來,光伏板塊在資本市場中經歷周期性調整。作為龍頭的隆基,市值已較高位跌去超六成。加之隆基高層在多個公開場合中的發言顯現出悲觀情緒,這讓業內不禁質疑隆基到底怎么了。

相比晶科,隆基仍存在一定的產能優勢,但較此前縮小。隆基最大的優勢在于硅片,該環節產能今年底將達190 GW;在電池和組件端,隆基目前高出晶科約20 GW。
在出貨層面,晶科能源今年組件出貨目標為70-75 GW,其中N型出貨60%;隆基同期預期為85 GW。
雖然隆基暫時目標領先,但其上半年只完成了全年預期的三成,晶科完成度在四成以上。
“去年兩家企業出貨量差距非常小。今年三季度,晶科出貨很可能高于隆基,四季度仍不確定。預計晶科全年組件出貨量很可能超過隆基。”有接近晶科的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10月10日晚,晶科能源披露前三季度主要經營情況,1-9月實現組件總出貨量超過52 GW,已完成全年目標的七成,其中N型組件出貨占比約57%。晶科能源稱,其在手訂單已可超額覆蓋今全年組件出貨目標。
未完的較量
兩大巨頭接下來的較量,只會越來越激烈,且面臨的挑戰均不小。
“晶科能源是一家很重視‘量’的公司。”一位券商分析師這樣對界面新聞記者評價晶科。
近年晶科出貨量猛進的背后,是無法擺脫的業內對其低利潤率、低價競爭的質疑。
上述分析師對界面新聞表示,業內關于晶科組件出價低的聲音從未斷過,去年該公司歐洲TOPCon價格幾近于其他家的PERC持平,且晶科的成本管控能力相比同行并不算好。
“作為行業領先的TOPCon龍頭,在它應該享受0.1元/W的溢價紅利時,卻主動降價到比PERC只多0.03-0.04元的價格。”一位光伏組件企業市場相關高層對界面新聞表示。
晶科能源的低價策略,在其財務數據上也能窺見一斑。以去年年報為例,晶科能源組件毛利率10.61%。同期,晶澳科技組件毛利率14.31%,隆基綠能組件及電池毛利率13.65%,天合光能組件毛利率11.87%。
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曾對界面新聞回應過這一質疑。她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晶科能源較晚在A股上市,導致其在融資方面沒有優勢造成的。
由于大肆融資、擴產,近年來晶科能源的負債率未低過70%,這也業內對其的質疑之一。
截至今年6月底,晶科負債率為74.4%,負債總計近900億元,兩項數據均高于其他組件龍頭。
尤其是,晶科的大擴產還建立在當前行業面臨產能過剩風險的背景下。但晶科能源并不認為過剩是“問題”。李仙德稱,產能過剩是對行業最粗略的一種判斷,低效產能肯定過剩,高效、高性價比的永遠不夠。
除了經營業績方面,晶科近日陷入的另一大爭議是產品質量問題。此前有自媒體報道稱,一位光伏投資商公開表示,經檢測晶科能源組件有13%出現“隱裂”。
晶科能源隨后向界面新聞等媒體否認其自身產品質量出現問題,表示有客戶在自提的運輸過程中,沒有妥善保護,出廠產品不存在大量隱裂。
但不可否認的是,晶科能源陷入此種種組件功率虛標、隱裂缺陷等負面輿情,給其產品聲譽帶來了一定影響。
相較之下,隆基綠能財務數據算得上穩健。
申萬宏源分析稱,BC細分技術路線較多,除了HPBC外,還有ABC、TBC、IBC 等。復雜繁多的技術路線提高了該產品的技術門檻,未來新玩家進入難度加大。
該機構表示,由于近年擴張兇猛,二級市場普遍擔憂明年光伏板塊競爭格局將惡化。BC技術路線憑借極高的技術壁壘,短期技術蔓延的可能性較小,一旦確定成為光伏主流技術路線,有望走出屬于BC技術的獨立行情。
小眾BC是機會,但隆基想在TOPCon的千軍萬馬中殺出重圍絕不是易事。
一位業內人士對界面新聞稱,隆基的技術路線選擇和主流企業差異過大,目前并未提供更多實質性的數據、產品經驗等,來證明自己的選擇可以超越同行。所以業內對于隆基技術判斷的執行度期待,或有所降低。
此外,近年來隆基綠能的業績受到海外市場的影響較大。
今年上半年,該公司資產減值20.36億元,導致凈利減少19億元。鐘寶申稱,這是因為隆基需要對不能進入美國的產品做回退的處理,再發送到其他全球各地,這其中經歷了硅料價格大幅下跌的過程。他承認,今年隆基在美國市場上產生了巨大損失。
事實上,貿易壁壘是國內光伏行業共同面臨的困境。
晶科能源六成市場在海外地區。晶科能源投資者關系總監魏添日前對界面新聞稱,去年至今,晶科每個月都會產生較高的通關運輸成本,短期內業績影響明顯。但相關政策應對已有了較好的解決方案,未來對海外市場長期抱樂觀態度。
今年8月,美國商務部針對東南亞四國光伏產品的反規避調查終裁出爐,晶科和隆基的結局完全不同——隆基在內的五家企業被暫時認定為存在規避行為,即未來可能面臨懲罰性關稅;晶科在內的三家企業被認為不存在規避行為。
不過,美國此前已經決定,對從東南亞四國進口的光伏組件關稅豁免期持續至2024年6月,所以該仲裁短期內的影響較小。
長期看,國內前五大組件巨頭均已在美設廠,晶科美國1 GW組件將年內投產,隆基5 GW光伏組件廠將在年底投入運營,這有望進一步對沖貿易壁壘對它們業績帶來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