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倩楠
界面新聞編輯 | 翟瑞民
自猴痘疫情傳入中國大陸以來,本土猴痘病例累計已經超過千例。廣州市作為我國重要的口岸城市,人員往來日趨頻繁,面臨較高的猴痘疫情輸入和傳播風險。據廣東省疾控中心數據,截至2023年8月31日,廣州市已確診56例猴痘病例。
近日,廣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秦鵬哲及其團隊在中華流行病學雜志第44卷第9期發表《廣州市猴痘疫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一文。論文指出,猴痘病毒在廣州市MSM(男男性行為人群)中已發生隱匿性傳播,但涉疫人群相對局限,社會面廣泛傳播可能性較低。
本文研究對象為截至2023年6月23日24時,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中現住址為廣州市的所有猴痘確診病例,共25例,其中2例在發病前21天內有中國香港地區旅居史,其余23例在發病前21天內均無境外旅居史。
論文指出,我國廣州市自6月10日報告首例病例以來,2周內發現病例25例,涉及11個轄區中的8個轄區,分布較廣泛,且病例間均未發現直接流行病學關聯,提示疫情已隱匿傳播一段時間,且已發生持續性傳播。病例基本為MSM人群(男男性行為群體),與2022年5月以來全球疫情特征保持一致,涉疫人群相對局限,對一般人群影響較小。其中,病例年齡為26-36歲占比較高,可能與該年齡段人群性行為相對活躍有關。因此,盡管猴痘疫情已發生持續性傳播,但防控重點應繼續關注MSM,社會面影響有限。
秦鵬哲及其團隊指出,本研究顯示,猴痘病例癥狀與以往存在差異,具有隱匿性,皮疹作為主要臨床癥狀多出現于隱私部位,且病例發熱占比更低,導致入境檢疫關口第一時間發現猴痘輸入病例難度增加,持續存在因病例輸入導致疫情續發的風險。已有研究表明猴痘病例存在無癥狀感染者,且不排除具有一定傳染性,可能增加本地疫情傳播風險。
根據《猴痘防控方案(2023版)》,猴痘病毒主要經黏膜和破損皮膚侵入人體,主要通過直接接觸病例的病變皮膚或黏膜傳播,亦可通過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長時間近距離吸入病例呼吸道飛沫傳播。
論文顯示,猴痘病例家庭環境樣本陽性率較高,達30.5%,然而病例家人等同住人員均未發生猴痘病毒感染,提示通過生活環境接觸感染猴痘病毒可能性較低,但目前數據有限,仍需繼續觀察,完善風險研判。國外有研究發現,盡管在實驗動物中已證實猴痘病毒感染可通過呼吸道途徑,但全球疫情中尚未發現經呼吸道傳播感染的確證案例,提示猴痘病毒通過呼吸道途徑發生人傳人的可能性非常低。
秦鵬哲及其團隊指出,“和一個或多個性伴發生男男性行為是猴痘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密切接觸者甄別管控等疫情防控重點應聚焦于與病例發生親密接觸的人群,猴痘疫情社會面廣泛傳播可能性較低,應對全民進行科普培訓,正確認識猴痘,避免出現社會恐慌及重點人群歧視。”
此前在9月8日,中國疾控中心發布8月猴痘疫情監測情況顯示,8月1日-31日,中國內地(不含港澳臺)新增報告501例猴痘確診病例。本次披露的確診病例中,有5例女性患者,1例除性接觸以外的密切接觸者。
中疾控介紹,病例中有5例女性,發病前21天內均有異性性接觸史,通過異性性接觸感染可能性大,異性伴侶中3例為猴痘感染者、1例近期有出疹史、1例無猴痘相關癥狀。此外,猴痘疫情其他接觸方式傳播風險低,除性接觸以外的密切接觸者中僅1人發生感染。
根據《猴痘防控方案(2023版)》,猴痘密切接觸者包括直接接觸病例的病變部位及其被污染物品,或感染動物及其分泌物、滲出物等污染物;以及職業暴露或長時間近距離吸入病例呼吸道飛沫等,經評估有感染風險的人員。
密切接觸者實施健康監測期間,有哪些注意事項?中疾控專家介紹,密接者需避免與他人發生性接觸等密切接觸,避免捐獻血液等;堅持每天做好體溫測量和癥狀監測,健康監測的第7、14、21天要接受疾控機構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隨訪,出現猴痘樣癥狀應及時就診并主動報告可疑接觸史。
考慮到猴痘疫情將在我國一定時期內持續存在,國家衛健委自2023年9月20日起將猴痘納入乙類傳染病進行管理,采取乙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