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廣汽的未來,托付給了埃安?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廣汽的未來,托付給了埃安?

千億估值后,埃安在擔憂什么?廣汽又在顧忌什么?

文 | 探客出行 廖鴻杰

編輯 | 蛋總

估值千億的廣汽埃安(簡稱:埃安),何時分拆上市似乎成了一個謎。

9月11日,在廣汽集團(簡稱:廣汽)的2023年半年度業績會上,董事長曾慶紅對埃安的分拆上市回應道:“埃安的分拆上市工作目前正按照計劃有序推進,具體上市時間取決于上市審核進展及屆時資本市場狀況”。同時,他還透露埃安旗下昊鉑新款SUV預計將于今年四季度發布。

為什么在提到埃安上市之時,卻要特別強調昊鉑品牌的新車發布?為什么估值早已破千億的埃安,在IPO的道路上非但沒什么積極性,反倒是低調了許多?埃安IPO不著急,并不代表著可以無限期地等下去。

埃安在擔憂什么?廣汽又在顧忌什么?

1、時代的新寵兒

埃安在2023年上半年實現了20萬臺新車銷量后,又于7月3日匆忙推出了旗下新品牌昊鉑的首款量產車——昊鉑GT。

雖定位為埃安旗下的高端豪華品牌,但從昊鉑GT的21.99萬元起售價來看,多少有些“雷聲大,雨點小”的尷尬,畢竟昊鉑品牌首款亮相車型昊鉑SSR的預售價是百萬級。

這似乎有點想做高端又擔心沒人買單,更沒太多時間去做高端化的探索,只好借“百萬級”陣勢推出一款20萬價位的車型來試試水。

圖 / 埃安昊鉑汽車官網

更讓人惋惜的是,這款20萬價位還有著“鷹翼門”的高端智能轎跑,7月銷量僅有2011臺,到8月也只有2023臺。

如今的埃安之所以會陷入“上不去,下不來”的窘境,除了受行業“價格戰”的影響外,顯然還缺乏一些扛起“千億估值”的底氣。

如果急于沖刺IPO,即便是順利上市,破發的風險也不得不防。新能源第四股零跑汽車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從股價破發到市值腰斬僅僅用了十余天時間。

埃安作為一個傳統國資車企的新能源品牌,在汽車行業大浪淘沙的2023年,僅用半年實現了超20萬臺的銷量,前8個月的累計銷量近30萬臺,同比增長約97%。

相比之下,以廣汽本田(簡稱:廣本)和廣汽豐田(簡稱:廣豐)為主的合資油車銷量則告別了增長轉向下滑。數據顯示:2023年前8個月,廣本累計銷量約37.44萬臺,同比下降25.70%,廣豐累計銷量約59.30萬臺,同比下降11.27%。

處于新能源賽道里的埃安,目前有著看似不錯的銷量和可觀的估值,似乎也沒有什么值得慶幸的。畢竟當前的這種“熱銷”狀態還能持續多久,千億估值是否縮水,都將是個問號。

7月3日,埃安成為國內第2000萬臺新能源汽車下線的“幸運兒”。更早前,2022年10月,埃安順利完成182.94億元A輪融資,成功引入以人保資本、國調基金和深創投為代表的53名戰投者,投后估值達1032.39億元,一舉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單筆融資及投后估值最高的品牌廠商。

在經過兩輪融資后,廣汽對埃安的直接及間接合計持股比例雖有所下降,但其持股比例仍有76.89%,擁有絕對的控制權。

從獨立融資到籌備IPO,估值千億的埃安毫無疑問已成為廣汽在自主品牌和新能源賽道上的“新寵”。

在「探客出行」看來,被寄予厚望的埃安,之所以沒有那么高調地“秀肌肉”:一者,廣汽存量業務的結構調整,在汽車行業的賽道切換下,合資品牌被擠壓,自主品牌和新能源在崛起,燃油車的退場給埃安讓出了市場;二者,廣汽的產業轉型正在加速推進,從整車制造到出行科技,如祺出行的高速“狂奔”更是給了埃安足夠的市場空間。

簡單來說,埃安今日所取得的成績,并非完全是靠自身的產品實力所贏得的,而是依靠著汽車產業升級和廣汽企業轉型中溢出的時代紅利。

2、“雙百萬”頹勢盡顯

對比廣汽旗下的埃安、傳祺、廣本和廣豐四大汽車品牌的銷量表現來看,廣豐無疑是廣汽的銷量主力,然而這個持續為廣汽輸血的合資品牌,在2023年開始走向下坡路。

從2023年前8個月來看,廣豐的銷量占比已經從1月的50.39%下降到8月的35.88%。而飄忽不定的廣本,在3月銷量高達7.01萬臺,占比達30.25%,到了4月瞬間下滑至2.54萬臺,占比下降到了13.34%。

要知道廣本和廣豐在廣汽內部的目標定位是“雙百萬”,且廣豐在2022年已經實現了百萬級銷量目標。兩大合資品牌在過去三年為廣汽貢獻了近75%的銷量,而在2023前8個月的累計銷量占比僅有62%。

就在廣汽的合資車迎來拐點并扭頭向下的同時,自主品牌開始做最后掙扎。

「探客出行」在廣汽的半年報發現:2023年上半年,埃安實現汽車銷量20.93萬臺,同比增長108.81%,實現營業收入223.87億元,同比增長51.40%。單車營收約10.70萬元/臺,同比下降了27.45%。

同期,傳祺實現汽車銷量18.81萬臺,同比增長8.97%,實現營業收入287.31億元,同比增長24.52%。單車營收約15.24萬元/臺,同比增加了14.02%。

而與之對應的合資品牌,廣本上半年的新車銷量同比下降了18.89%,單車營收下降到了14.77萬元/臺,相比上年同期下降了近5000元/臺。表現略好的廣豐,單車營收下降到了16.35萬元/臺,單車營收也出現了5000元/臺的降幅。

從廣汽層面來看,在廣本和廣豐頹勢盡顯下,傳祺單車營收首次超過廣本,埃安上半年銷量首次超過廣本。在國內的新能源賽道上,埃安已成為僅次于比亞迪的國內新能源車企銷量的“老二”。

但略顯諷刺的是,目前埃安的單車營收已經“跌破”了埃安的單車起售價。

「探客出行」從懂車帝獲悉,埃安當前的在售車型有4款,其中售價最低的埃安AION Y起售價為11.97萬元,AION LX的最高售價甚至達到了46.96萬元。即便是入門級AION Y和AION S的累計銷量占比超九成,也不至于單車營收低至10.07萬元/臺。

當然這個數據也無需去質疑真實性,畢竟源于廣汽的2023半年報。至于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恐怕得問一下廣汽集團旗下的另一個“親兒子”——如祺出行了。

資料顯示,2019年成立的如祺出行在2022年4月底完成超10億元的A輪融資后,于2022年12月底對外宣稱正在按計劃推進IPO的相關工作,并于2023年6月下旬,順利完成8.42億元的B輪融資。

公開數據顯示:在2022年12月底,如祺出行曾宣稱已擁有累計超1600萬的注冊用戶,到了2023年6月底累計注冊用戶已經達到了2100萬。

時隔半年,如祺出行注冊用戶多出了500萬人,半年增速31.25%。用戶量大增的背后,如祺出行的車主呢?必然也不會落下。

圖 / 如祺出行官網

這種游戲,比亞迪玩過,吉利玩過,北汽也玩過……

好在比亞迪依靠持續的技術研發,熬成了新能源汽車的領跑者;吉利也通過車企和網約車相輔相成,成就了幾個不錯的子品牌;反倒是北汽新能源,過度依賴網約車市場,而忽略了技術積累,最終從“新能源汽車第一股”淪為今天的掉隊者。

3、轉型中的陣痛

至于埃安,是在復制比亞迪的成功之路,還是在重蹈北汽新能源覆轍?

單車營收的大幅下滑,或許只能說明產品競爭力似乎不足以匹配其市場占有率,這也是在2023年低調處理IPO,急于推出高端豪華品牌昊鉑的關鍵所在了。

作為大華南地區最有實力的國有汽車集團,廣汽這么多年有沒有加強產品的護城河?有沒有強化品牌的生命周期?有沒有好好地去搞研發?

作為一個行業的“優等生”,偶爾一次成績考差,可能有偶然因素是失誤,然而一次又一次地考差,就該認真找找自己的原因了。

「探客出行」從廣汽的半年報發現,2023年上半年營收雖有所增長,但盈利能力卻急速下降。

2023年上半年,廣汽實現營業收入約615.88億元,同比增長27.12%。毛利潤約31.75億元,同比增長6.15%,毛利潤率僅5.16%,相比于上年同期下降了1.01個百分點;凈利潤約26.25億元,同比下降54.85%,凈利潤率僅4.26%,相比于上年同期下降了7.74個百分點。

若是從近十年的利潤率表現來看,在廣汽營收整體趨于攀升的同時,毛利率在2019年出現近乎“斷崖式”的下滑,隨之凈利潤也進入了持續五年的一路下滑。

至于近年來廣汽的凈利率之所以會超過毛利率,其主要還是靠每年上百億的非經營性收益在“死扛”。

同在這個2019年,自主品牌傳祺的銷量出現了近30%的下滑,廣汽營收也從增速放緩轉向大幅下滑。新能源汽車行業“退補”,依靠補貼過日子的年代逐漸遠去。廣汽新能源純電平臺的首款戰略級車型Aion S和豪華智能超跑Aion LX正式上市。

對比上汽,長安,東風,吉利和比亞迪幾大國內汽車集團的2023半年業績看,毛利率僅為5.16%的廣汽居然成為其最低的一個。凈利率雖然沒有那么糟糕,但也算不上優秀。

若是剝離每年數十億元投資收益,廣汽早已進入虧損的狀態。

對于利潤率的下滑,在「探客出行」看來無非就是兩點:一是,合資車高溢價的躺賺時代過去了;二是,賽道切換下大手筆的研發投入和固定資產投資侵吞了本該有的利潤。

前者毋庸置疑,本田、豐田價格賣不上去,埃安的單車營收出現大幅度下滑,這都是影響利潤的關鍵。而研發上的投入,廣汽似乎并沒有太在乎,左手本田發動機,右手豐田變速箱,甚至被寄予厚望的傳祺,都帶著濃厚的“日系味”。

「探客出行」整理了2023年上半年廣汽、上汽、長安、吉利和比亞迪的研發費用及對應的營收占比發現,廣汽8.61億元的研發費用以及對應的1.40%研發費用占比,位列幾大國內汽車集團之末。

即便是按照31.60億元的研發支出口徑算,廣汽的研發投入也不算高。畢竟旗下,埃安、傳祺、如祺等品牌都是非常燒錢的業務線。

尤其是在燃油車向新能源,合資品牌向自主品牌,整車制造向出行科技的轉型關鍵時期,沒有大手筆的投入做基礎,卻想著多線并進終究是很難讓人信服。

如果說半年數據可能會有偶然因素,若是將時間拉長一點,似乎能清晰發現,廣汽的研發費用占比一直以來都是徘徊在1%—1.5%之間。雖然,2022年的研發費用同比增速高達72.60%,但依然只有17.07億元。

反倒是每年數十億元銷售費用以及管理費用,一直都是數倍于研發費用。由此,也不得不讓人欽佩廣汽強大的供應鏈管理能力。

4、結語

自主品牌在加速崛起,新能源車在勇攀高峰。

然而到了2023年,昔日這個以“穩重”著稱的廣汽集團,如今也陷入了燃油車向新能源,電動化向智能化轉型的旋渦。

埃安無疑是一步“好棋”,但在千億估值后,似乎為了追求銷量而迷失了自我。昊鉑品牌也略有“高開低走”之意,埃安何時才能奮起沖刺IPO?

美編 | 倩倩

審核 | 頌文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廣汽集團

6k
  • 廣汽與華為合作新進展:華望面向30萬級市場,產品定義由華為主導
  • 廣汽集團2024年匯總營收4016.5億、海外市場毛利率達14.72%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廣汽的未來,托付給了埃安?

千億估值后,埃安在擔憂什么?廣汽又在顧忌什么?

文 | 探客出行 廖鴻杰

編輯 | 蛋總

估值千億的廣汽埃安(簡稱:埃安),何時分拆上市似乎成了一個謎。

9月11日,在廣汽集團(簡稱:廣汽)的2023年半年度業績會上,董事長曾慶紅對埃安的分拆上市回應道:“埃安的分拆上市工作目前正按照計劃有序推進,具體上市時間取決于上市審核進展及屆時資本市場狀況”。同時,他還透露埃安旗下昊鉑新款SUV預計將于今年四季度發布。

為什么在提到埃安上市之時,卻要特別強調昊鉑品牌的新車發布?為什么估值早已破千億的埃安,在IPO的道路上非但沒什么積極性,反倒是低調了許多?埃安IPO不著急,并不代表著可以無限期地等下去。

埃安在擔憂什么?廣汽又在顧忌什么?

1、時代的新寵兒

埃安在2023年上半年實現了20萬臺新車銷量后,又于7月3日匆忙推出了旗下新品牌昊鉑的首款量產車——昊鉑GT。

雖定位為埃安旗下的高端豪華品牌,但從昊鉑GT的21.99萬元起售價來看,多少有些“雷聲大,雨點小”的尷尬,畢竟昊鉑品牌首款亮相車型昊鉑SSR的預售價是百萬級。

這似乎有點想做高端又擔心沒人買單,更沒太多時間去做高端化的探索,只好借“百萬級”陣勢推出一款20萬價位的車型來試試水。

圖 / 埃安昊鉑汽車官網

更讓人惋惜的是,這款20萬價位還有著“鷹翼門”的高端智能轎跑,7月銷量僅有2011臺,到8月也只有2023臺。

如今的埃安之所以會陷入“上不去,下不來”的窘境,除了受行業“價格戰”的影響外,顯然還缺乏一些扛起“千億估值”的底氣。

如果急于沖刺IPO,即便是順利上市,破發的風險也不得不防。新能源第四股零跑汽車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從股價破發到市值腰斬僅僅用了十余天時間。

埃安作為一個傳統國資車企的新能源品牌,在汽車行業大浪淘沙的2023年,僅用半年實現了超20萬臺的銷量,前8個月的累計銷量近30萬臺,同比增長約97%。

相比之下,以廣汽本田(簡稱:廣本)和廣汽豐田(簡稱:廣豐)為主的合資油車銷量則告別了增長轉向下滑。數據顯示:2023年前8個月,廣本累計銷量約37.44萬臺,同比下降25.70%,廣豐累計銷量約59.30萬臺,同比下降11.27%。

處于新能源賽道里的埃安,目前有著看似不錯的銷量和可觀的估值,似乎也沒有什么值得慶幸的。畢竟當前的這種“熱銷”狀態還能持續多久,千億估值是否縮水,都將是個問號。

7月3日,埃安成為國內第2000萬臺新能源汽車下線的“幸運兒”。更早前,2022年10月,埃安順利完成182.94億元A輪融資,成功引入以人保資本、國調基金和深創投為代表的53名戰投者,投后估值達1032.39億元,一舉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單筆融資及投后估值最高的品牌廠商。

在經過兩輪融資后,廣汽對埃安的直接及間接合計持股比例雖有所下降,但其持股比例仍有76.89%,擁有絕對的控制權。

從獨立融資到籌備IPO,估值千億的埃安毫無疑問已成為廣汽在自主品牌和新能源賽道上的“新寵”。

在「探客出行」看來,被寄予厚望的埃安,之所以沒有那么高調地“秀肌肉”:一者,廣汽存量業務的結構調整,在汽車行業的賽道切換下,合資品牌被擠壓,自主品牌和新能源在崛起,燃油車的退場給埃安讓出了市場;二者,廣汽的產業轉型正在加速推進,從整車制造到出行科技,如祺出行的高速“狂奔”更是給了埃安足夠的市場空間。

簡單來說,埃安今日所取得的成績,并非完全是靠自身的產品實力所贏得的,而是依靠著汽車產業升級和廣汽企業轉型中溢出的時代紅利。

2、“雙百萬”頹勢盡顯

對比廣汽旗下的埃安、傳祺、廣本和廣豐四大汽車品牌的銷量表現來看,廣豐無疑是廣汽的銷量主力,然而這個持續為廣汽輸血的合資品牌,在2023年開始走向下坡路。

從2023年前8個月來看,廣豐的銷量占比已經從1月的50.39%下降到8月的35.88%。而飄忽不定的廣本,在3月銷量高達7.01萬臺,占比達30.25%,到了4月瞬間下滑至2.54萬臺,占比下降到了13.34%。

要知道廣本和廣豐在廣汽內部的目標定位是“雙百萬”,且廣豐在2022年已經實現了百萬級銷量目標。兩大合資品牌在過去三年為廣汽貢獻了近75%的銷量,而在2023前8個月的累計銷量占比僅有62%。

就在廣汽的合資車迎來拐點并扭頭向下的同時,自主品牌開始做最后掙扎。

「探客出行」在廣汽的半年報發現:2023年上半年,埃安實現汽車銷量20.93萬臺,同比增長108.81%,實現營業收入223.87億元,同比增長51.40%。單車營收約10.70萬元/臺,同比下降了27.45%。

同期,傳祺實現汽車銷量18.81萬臺,同比增長8.97%,實現營業收入287.31億元,同比增長24.52%。單車營收約15.24萬元/臺,同比增加了14.02%。

而與之對應的合資品牌,廣本上半年的新車銷量同比下降了18.89%,單車營收下降到了14.77萬元/臺,相比上年同期下降了近5000元/臺。表現略好的廣豐,單車營收下降到了16.35萬元/臺,單車營收也出現了5000元/臺的降幅。

從廣汽層面來看,在廣本和廣豐頹勢盡顯下,傳祺單車營收首次超過廣本,埃安上半年銷量首次超過廣本。在國內的新能源賽道上,埃安已成為僅次于比亞迪的國內新能源車企銷量的“老二”。

但略顯諷刺的是,目前埃安的單車營收已經“跌破”了埃安的單車起售價。

「探客出行」從懂車帝獲悉,埃安當前的在售車型有4款,其中售價最低的埃安AION Y起售價為11.97萬元,AION LX的最高售價甚至達到了46.96萬元。即便是入門級AION Y和AION S的累計銷量占比超九成,也不至于單車營收低至10.07萬元/臺。

當然這個數據也無需去質疑真實性,畢竟源于廣汽的2023半年報。至于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恐怕得問一下廣汽集團旗下的另一個“親兒子”——如祺出行了。

資料顯示,2019年成立的如祺出行在2022年4月底完成超10億元的A輪融資后,于2022年12月底對外宣稱正在按計劃推進IPO的相關工作,并于2023年6月下旬,順利完成8.42億元的B輪融資。

公開數據顯示:在2022年12月底,如祺出行曾宣稱已擁有累計超1600萬的注冊用戶,到了2023年6月底累計注冊用戶已經達到了2100萬。

時隔半年,如祺出行注冊用戶多出了500萬人,半年增速31.25%。用戶量大增的背后,如祺出行的車主呢?必然也不會落下。

圖 / 如祺出行官網

這種游戲,比亞迪玩過,吉利玩過,北汽也玩過……

好在比亞迪依靠持續的技術研發,熬成了新能源汽車的領跑者;吉利也通過車企和網約車相輔相成,成就了幾個不錯的子品牌;反倒是北汽新能源,過度依賴網約車市場,而忽略了技術積累,最終從“新能源汽車第一股”淪為今天的掉隊者。

3、轉型中的陣痛

至于埃安,是在復制比亞迪的成功之路,還是在重蹈北汽新能源覆轍?

單車營收的大幅下滑,或許只能說明產品競爭力似乎不足以匹配其市場占有率,這也是在2023年低調處理IPO,急于推出高端豪華品牌昊鉑的關鍵所在了。

作為大華南地區最有實力的國有汽車集團,廣汽這么多年有沒有加強產品的護城河?有沒有強化品牌的生命周期?有沒有好好地去搞研發?

作為一個行業的“優等生”,偶爾一次成績考差,可能有偶然因素是失誤,然而一次又一次地考差,就該認真找找自己的原因了。

「探客出行」從廣汽的半年報發現,2023年上半年營收雖有所增長,但盈利能力卻急速下降。

2023年上半年,廣汽實現營業收入約615.88億元,同比增長27.12%。毛利潤約31.75億元,同比增長6.15%,毛利潤率僅5.16%,相比于上年同期下降了1.01個百分點;凈利潤約26.25億元,同比下降54.85%,凈利潤率僅4.26%,相比于上年同期下降了7.74個百分點。

若是從近十年的利潤率表現來看,在廣汽營收整體趨于攀升的同時,毛利率在2019年出現近乎“斷崖式”的下滑,隨之凈利潤也進入了持續五年的一路下滑。

至于近年來廣汽的凈利率之所以會超過毛利率,其主要還是靠每年上百億的非經營性收益在“死扛”。

同在這個2019年,自主品牌傳祺的銷量出現了近30%的下滑,廣汽營收也從增速放緩轉向大幅下滑。新能源汽車行業“退補”,依靠補貼過日子的年代逐漸遠去。廣汽新能源純電平臺的首款戰略級車型Aion S和豪華智能超跑Aion LX正式上市。

對比上汽,長安,東風,吉利和比亞迪幾大國內汽車集團的2023半年業績看,毛利率僅為5.16%的廣汽居然成為其最低的一個。凈利率雖然沒有那么糟糕,但也算不上優秀。

若是剝離每年數十億元投資收益,廣汽早已進入虧損的狀態。

對于利潤率的下滑,在「探客出行」看來無非就是兩點:一是,合資車高溢價的躺賺時代過去了;二是,賽道切換下大手筆的研發投入和固定資產投資侵吞了本該有的利潤。

前者毋庸置疑,本田、豐田價格賣不上去,埃安的單車營收出現大幅度下滑,這都是影響利潤的關鍵。而研發上的投入,廣汽似乎并沒有太在乎,左手本田發動機,右手豐田變速箱,甚至被寄予厚望的傳祺,都帶著濃厚的“日系味”。

「探客出行」整理了2023年上半年廣汽、上汽、長安、吉利和比亞迪的研發費用及對應的營收占比發現,廣汽8.61億元的研發費用以及對應的1.40%研發費用占比,位列幾大國內汽車集團之末。

即便是按照31.60億元的研發支出口徑算,廣汽的研發投入也不算高。畢竟旗下,埃安、傳祺、如祺等品牌都是非常燒錢的業務線。

尤其是在燃油車向新能源,合資品牌向自主品牌,整車制造向出行科技的轉型關鍵時期,沒有大手筆的投入做基礎,卻想著多線并進終究是很難讓人信服。

如果說半年數據可能會有偶然因素,若是將時間拉長一點,似乎能清晰發現,廣汽的研發費用占比一直以來都是徘徊在1%—1.5%之間。雖然,2022年的研發費用同比增速高達72.60%,但依然只有17.07億元。

反倒是每年數十億元銷售費用以及管理費用,一直都是數倍于研發費用。由此,也不得不讓人欽佩廣汽強大的供應鏈管理能力。

4、結語

自主品牌在加速崛起,新能源車在勇攀高峰。

然而到了2023年,昔日這個以“穩重”著稱的廣汽集團,如今也陷入了燃油車向新能源,電動化向智能化轉型的旋渦。

埃安無疑是一步“好棋”,但在千億估值后,似乎為了追求銷量而迷失了自我。昊鉑品牌也略有“高開低走”之意,埃安何時才能奮起沖刺IPO?

美編 | 倩倩

審核 | 頌文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西县| 吉安县| 阳江市| 门头沟区| 洛阳市| 同仁县| 行唐县| 昌平区| 根河市| 连南| 安国市| 九江县| 茌平县| 南昌县| 台山市| 扶沟县| 定陶县| 涿州市| 高唐县| 西畴县| 桂林市| 石棉县| 治县。| 南靖县| 宁城县| 明星| 堆龙德庆县| 兴城市| 青海省| 平江县| 奉化市| 邮箱| 万源市| 永定县| 新营市| 溆浦县| 遵化市| 云和县| 缙云县| 株洲市| 天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