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智能制造走到哪里了?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智能制造走到哪里了?

在中國市場的誘惑力之外,還有新的變數正在形成。中國制造需要建立新的格局,迎接別樣的挑戰。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

文 | 林雪萍

本文由知識自動化(zhishipai)授權轉載,原文標題為《林雪萍 | 智能制造走到哪里了?》。

未來制造是什么樣的?中國制造現在走在哪里?久別三年的上海工博會,帶來一些新啟發。

IT與OT咋融合

要了解智能制造的趨勢,唯一重要的線索仍然是自動化。能把自動化與數字化技術、工藝改善結合在一起,才能理解未來工業的發展趨勢。

超過1000平米展臺的西門子,展出了三十多種方案。這是探視遠方的一個不錯的落地天窗,也能看到當下智能制造的落地場景。西門子提出了全新的大戰略圖景:“Industrial Operations X”。這似乎意味著新的工業操作系統正在誕生。

當然,真正的圖景還無法準確描述,但未來工業的脈動信號卻是強烈的。站在更高瞭望塔上的企業戰略家們,正在為應戰新的濤浪而動員起來。

智能制造是IT與OT的融合,這已經成為共識。但共識之下依然語義不明,歧路連綿。以前曾經討論到底是IT和OT兩撥人爭奪主導權的問題,現在終于有了一個明確的答案。OT已經完全恢復了自信,占據了一號位,而IT則重回輔助位的位置。

然而OT也在進化,自動化也不是大家熟悉的自動化。在過去四五年與IT相互較量的過程中,OT也變得開放多了,很多IT思維被引入進來。西門子提出了“增強自動化”概念,就是對OT既有技術的一種升級術。它將自動化的全棧技術,用數字化技術重新編織一遍。

當前的智能制造的IT與OT融合,其實并非融合而只是強行綁定。這種通過接口方式的連接,并非是真正的融合。就像是一種粉刷術,用IT做涂料來粉刷OT原來的墻。而未來智能制造將會是一種天然的IT與OT的共生,涂料成為天然墻體的一部分。智能制造的IT與OT,不是融合,而是原生,就像雙螺旋結構一樣成為智能制造的基因。

為此西門子在現場展示了一種控制系統的全新形態。它將自動化軟件平臺,用最負盛名的IT編程平臺Visual Studio的新一代輕量化版本VS Code作為底層,用IT視角重寫一遍。

這意味著,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畢業的人,也可以加入到自動化編程的行列里來。自動化的大門,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敞開。而IT人才則可以輕松踏進殿堂。自動化控制系統的編程,以前多用梯形圖,以至于這門學科都有“墮落”的跡象。很多企業居然會覺得這跟電工,沒有什么差別。這種觀點嚴重地影響了人才大軍的加入。而現在,更多IT人才的注入,將是未來自動化的一股清流。

西門子從產品設計、到產線仿真、到機器實時分析,展現了全套軟件的優勢。它正在將所有的軟件能力打包成一個“Xcelerator”平臺,試圖吸引各方生態伙伴,構建一個全新的商業帝國。

創新者都喜歡“X”戰略,無論谷歌,特斯拉還是西門子,它意味著探索未來的可能性。目前西門子的X平臺戰略圖景清晰,但戰術打法依然需要深度的迭代。眺望遠方的落地天窗還有很多虛掩的簾幕,需要繼續拉開。

軟件正在成為制造界的新領袖。機器制造商,將不再是只單純的提供一臺設備,而是要交付兩套系統:一套是物理機器,一套是數字孿生機器。一臺機器設備,加上一臺“虛擬機器”將成為標配。

在工廠競標的現場,越來越聰明的甲方,將不再只是看機器參數,也不是聽取PPT的方案匯報,而是要求“虛擬機器”先運行一遍參數,然后才有“競標上崗”的資格。

這對OEM制造商,將構成巨大的挑戰。只懂機械電氣,而無法用軟件打通全流程的制造商,可能會成為“機器土包子”而甩在時代的后面。這是一門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才能掌握的技能,無法通過機電工程師的悟性而自動升級。OEM制造商,需要按下“Reset重啟鍵”,做出刷新自我的選擇。

每一個自動化廠家,都不能對軟件無動于衷。三菱電機的“未來制造”,將SCADA軟件、3D仿真軟件、以及數據分析診斷軟件MELSOFT做了打包,首次在工博會聯合展出。這是一種戰略姿態。自動化廠家,需要盤算自家的軟件資產。

施耐德電氣也展示了“未來工業”的思考,它所收購的劍維AVEVA軟件,正在像蔓藤一樣沿著硬件部分蔓延生長。更多的工藝知識也灌注在它的基礎平臺之上。

德國菲尼克斯推出了“虛擬控制VC”(Virtual Control)的樣機,這是對未來控制系統的一次巨大的顛覆。它意味著未來的控制系統,硬件與軟件將大大解耦,工廠現場的工程調試,將大幅度縮減。正如服務器的虛擬機一樣,虛擬控制,借助于一臺工控機就可以控制多個不同可編程控制器PLC,而非分管不同的任務。

新的控制系統,正在招呼我們把頭伸進未來的窗戶。多年前收購了自動化編程軟件KW之后,菲尼克斯推出了基于Linux的下一代控制系統PLCnext,已經展現了新一代控制系統的混合態。既有輕計算的功能,也可以進行高級語言的編程,為IT人員進入自動化打開方便之門。而強化關注低碳綠色的未來,也是這個綠色電氣隱形冠軍的新舉措。它推出的GreenPro已經在“組織碳”開始了碳足跡跟蹤,并在“產品碳”展開突破。

現場的神靈

日本歐姆龍自動化公司,非常強調“人機協同”,將人的技能軟件化,與機器融合在一起。

印象中,歐姆龍是一個最沒有花架子的公司。我在四年前看到的歐姆龍的“匠藝自動化”的提法,現在看上去,依然在不折不扣的實踐。

歐姆龍的展臺往往是最值得靜心琢磨的地方,不在于自動化技術,而在于浸潤全場的精益理念。它不厭其煩地講述一個道理:人,如何與機器共生。熟練技工的技能,如何編碼化?“工匠保全”是我喜歡的術語,它意味著OT知識與IT技術進行共生,需要管理者理念的更新,而非簡單的技術升級。日本制造認死理,不會追逐概念風。每年看上去沒有變化,但四五年就有大不同。

臺達電子的舉動,同樣值得琢磨。很難定義臺達的業務線。它既有PLC系統,也是多年全球第一的電源供應商,還有風扇等諸多業務。很多人小看了電源,它對于安全零容忍的特點,使得生產電源門檻極高。國內比較好的企業應該算是航嘉集團,在下游用戶聯想電腦的大力反哺下,才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臺達的智能制造,跟精益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而臺達,居然是一個設備制造狂人。在它的PLC、電源生產線,所有的設備幾乎全是它自己制造的。尤其是在收購了美國貼片機UI之后,整個產線的設備自產率會高達90%。錫焊機、光學檢測機,都自己制造。然后,也將這樣的電子制造線,出售給客戶。自行制造設備最大的好處,就是讓生產成為擰不干的毛巾。

對于智能制造,臺達電子提出的目標原則,“數年之內,大幅提升人均產值”。真是駭世驚俗。如此驚人的自動化率,如何實現?那就是不能靠單機設備突破,必須靠整條線的聯動——這正是自造設備的邏輯。這需要大量的軟件,將設備相連。

目前,臺達電子已經實現了大幅減少到目標。要擰出更多水分,僅僅盯著制造也不行,必須向設計端進軍。改進設計理念,面向自動化的設計,才能一體化改進現場的效率。臺達的經歷,會讓人覺得,精益依然大有可為。

再出海

在激光裝備的現場,人們會由衷感到自己的渺小。因為這里的場面,實在都過于宏大。到處都是幾百平米的展臺,激光行業最擅長表演秀的濟南邦德激光,一如既往的妖嬈。

告別機器的黑粗油膩,邦德將激光設備無論是外觀還是營銷方式,都整成邦德女郎的樣子。這是工業界的清奇之風。

浮夸的空間背后,映射出一個高度同質化競爭的產業。激光行業可能是所有行業的“內卷之王”。聽起來就是高科技的激光,在這里變成了白菜價。

激光器是激光設備最重要的動力心臟。自從武漢銳科激光突破了美國光纖激光霸主IPG的技術護欄之后,激光器的價格就開始直線下降,導致激光設備的性能價格比,大幅度下探。功率瓦數的單價不斷下降的激光器,就像是直奔深海的沉石,也拽著上面的麻袋不斷探底。

很難賺到錢。但資本給與了很好的支持。聰明的企業,已經發現了新的機會,那就是到海外去。全球新建工廠明顯增多,那些視野開闊的企業,就開始銷售到海外。

在國內有著深厚戰略定力的廣東宏山,成為行業的一面旗桿。從不負債,穩健經營。作為一家戰略引領的企業,在海外的營收已經超過30%以上。但印度、越南正在祭起“反補貼反傾銷”的長劍,指向中國方興未艾的激光出口設備。目前看,中國還沒有找到有效的組織方式,來應對這樣老套路的雙反武器。

同樣值得思考的是機器人行業。國產機器人呈現了跟激光一樣的特點,宏大而內容空蕩。中國機器人已經高速發展,2022年達到近30萬臺的產量。但那么多的機器人制造商擠進來,可以看出這個市場的門檻也變得極低。相互拼刺刀,市場變得殘酷變味。這個市場還在等待洗牌的機會。

現場看到了埃斯頓機器人推出的UNO高端機器人,可以高速高精度適應各種惡劣的環境,感覺還是一個亮點。中國鋰電和光伏的爆發,為機器人迎來很多想象空間。例如用在鋰電池的一個場景的50公斤SCARA機器人,就基本由中國制造商壟斷。這是一個新氣象。

但機器人還需要更多的這種突破,只有向高端機器人挑戰,才有機會。但如何更好地生存,向海外進軍無疑是關鍵道路。埃斯頓幾年前收購的德國焊接機器人Cloos和英國運動控制器TRIO翠歐,正在成為埃斯頓的一個有效的國際渠道。

我在即將出版的《供應鏈攻防戰》一書中,提到了兩件事情。第一個是“中國制造再出海”。供應鏈大分流之際,供應鏈的移動已經無法避免。中國制造要采取主動措施,積極布局,從而在這次供應鏈板塊重塑之時,重新獲得成長的力量。

第二個就是“合成營出海”。中國制造現在出海,既面臨著嚴峻的生態環境,更有成熟跨國企業的一體化布局。不能再讓企業單打獨斗。那些金融、信貸、情報、智庫、咨詢等服務平臺,都應該參與其中,保駕護航。

智能制造的產能需要出口,激光是一個好的觀察樣本。激光是最卷的行業,國內很難賺到錢,國外則有大量的機會。但激光企業的體量往往很小,即使領頭羊大族激光,也只有150億元的收入,遠遠甩開第二名友商。然而,激光也是中國的優勢行業。如何讓這樣的產業健康成長,值得深思。再次融入全球化,換一種方式獲得全球財富,是中國制造的新課題。激光行業正在接受這樣的挑戰。

產品線的邊界在哪里

匯川技術無疑已經成為自動化領域最耀眼的黑馬。在現場,人山人海。人們似乎懷著一點點朝圣的心情,來看望這個二十年前從華為出來創業的公司。它在2022年收入超過230億元,它的人數也達到了2萬人。

匯川是一個膽大敢賭的血性公司,過去兩三年它成功地“押中”了新能源汽車國產自動化的賽道。它的產品線太豐富了,幾乎充塞了自動化的每個角度,從控制系統、運動控制器、伺服驅動、伺服電機,到各種網關、IO。更有進軍機床CNC系統的雄心,還有什么是匯川不想做的?

這種打法,似乎成為中國自動化市場所喜歡的模式。每個企業都在擴充自己的產品線。這一點,對于過去通過并購而壯大的企業,優勢會更加明顯。美的工業在收購以色列的高創之后,就在它的運動控制、伺服驅動的基礎上,增加了小型PLC、驅動控制一體機、高精度工業相機。這些新擴充的設備,有效地圍繞國內的鋰電、光伏、半導體設備等行業而發展。

宜科電子在收購吉諾之后,也大大擴充了自己在現場自動化的地盤。在成功從德國巴魯夫、圖爾克的版圖里,獲取了遠程IO模塊的一半以上市場份額之后,也開始進入了柜內IO。并開發了PLC控制器。同時,借助多年傳感器的經驗,也進入線激光領域。這使得宜科從“檢測”領域,躍遷上升到“測量”環節。跟匯川20年一樣,宜科今年也是20年歷程。企業的成長,在這兩年得到了急速的發展。

兩大令人遺憾的事情

有兩大令人遺憾的事情,跟我們想象的不一樣。

第一個:自動化企業”去工業互聯網化”的意圖很明顯。跨國公司的自動化巨頭們,似乎都不再多提工業互聯網平臺。當年引領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的旗幟Predix早已云消霧散,成為江湖上的一個零落成泥的塵封傳說。西門子在當年也同期推出了Mindsphere,霍尼韋爾、羅克韋爾等自動化巨頭紛紛推出自己的平臺。

然而,他們很快就將工業互聯網平臺的長矛收起而改為盾牌,化進攻為防守。Mindsphere平臺早已經悄悄轉型,一度成為西門子收購的低代碼平臺Mendix的背面支撐部分。現在,連這個名字存在的必要性,都也沒有了。它已經更名為“Insights Hub”(洞見之港)。這個名字意味深長。

每家都用軟件加強自己的筋骨,用工業互聯網打通任督脈絡,為自己所用,非常好。但是要單純靠這樣的工業互聯網去打天下,還是非常難的。人們或許需要重新反思這條路的戰略走向。

在國外的所有自動化公司之中,仍然在強化工業互聯網平臺戰略的,看上去只有日本的日立Lumada。當年提出Lumada工程師背景的人,現在已經成為社長。戰略也不好改吧。但它的業務成分要復雜得多,大量既有的數據中心、商業智能的產品方案都充塞其中。因此,這也絕不是一個新創業務的骨架。人們或許已經不再在意它的稱呼是什么,但企業的戰略卻需要非常清晰它的內涵與邊界。

第二個遺憾是,人工智能AI難以成為智能制造的主力軍。它只能是一個小小的配角——盡管它帶著最閃亮的高帽子。ChatGPT為AI贏得了廣泛的口碑,在既有軟件如微軟、賽富時Salesforce,已經起到了價值倍增器的作用。

但在工業領域,AI依然需要賣力的奔跑,尋找自己的陣地。在視覺檢測等領域,AI有了巨大的突破。但這么小的舞臺,還無法滿足多才多藝的AI的演出能力。

這并非AI無能,而是工業界沒有準備好。工廠既沒有能力將原有散落的隱性知識進行軟件化,也沒有意愿去花錢購買已經做好的知識包。工廠重硬件輕軟件的老現象,面對全新的AI能力,再次浮現出保守的一面。工業領域的AI陷入了一種悖論,人們期待AI產出更多,但卻不打算付費。做純算法的AI企業,不得不附體在硬件上,尋求艱難的價值突破。

小記

一天半的時間,浮光掠影地看了一下參展的企業。既有欣喜,也有沉重。中國企業表現了強勁的生命力,勇猛精進。而外企則展示深厚的技術功底,無論是工藝精進,還是數字化技術,都展示肉眼可見的全新護城河。

看上去,競爭一點都不怕,都有各自活躍的市場。然而供應鏈的大變局,卻也在分散人們的戰略注意力。天田激光設備去年開始在中國收縮,上海的工廠也轉讓出去。但是,它在全球市場卻增長了30%。全球最大的自動化氣動執行機構日本SMC公司,在日本本土市場的增長達到22%,超過了中國的增長。這是過去不曾發生的事情。

這些略帶一些異樣的氣息,意味著在中國市場的誘惑力之外,還有新的變數正在形成。中國制造需要建立新的格局,迎接別樣的挑戰。

(作者簡介 林雪萍:北京聯訊動力咨詢公司總經理,上海交大中國質量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來源:知識自動化

原標題:智能制造走到哪里了?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智能制造走到哪里了?

在中國市場的誘惑力之外,還有新的變數正在形成。中國制造需要建立新的格局,迎接別樣的挑戰。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

文 | 林雪萍

本文由知識自動化(zhishipai)授權轉載,原文標題為《林雪萍 | 智能制造走到哪里了?》。

未來制造是什么樣的?中國制造現在走在哪里?久別三年的上海工博會,帶來一些新啟發。

IT與OT咋融合

要了解智能制造的趨勢,唯一重要的線索仍然是自動化。能把自動化與數字化技術、工藝改善結合在一起,才能理解未來工業的發展趨勢。

超過1000平米展臺的西門子,展出了三十多種方案。這是探視遠方的一個不錯的落地天窗,也能看到當下智能制造的落地場景。西門子提出了全新的大戰略圖景:“Industrial Operations X”。這似乎意味著新的工業操作系統正在誕生。

當然,真正的圖景還無法準確描述,但未來工業的脈動信號卻是強烈的。站在更高瞭望塔上的企業戰略家們,正在為應戰新的濤浪而動員起來。

智能制造是IT與OT的融合,這已經成為共識。但共識之下依然語義不明,歧路連綿。以前曾經討論到底是IT和OT兩撥人爭奪主導權的問題,現在終于有了一個明確的答案。OT已經完全恢復了自信,占據了一號位,而IT則重回輔助位的位置。

然而OT也在進化,自動化也不是大家熟悉的自動化。在過去四五年與IT相互較量的過程中,OT也變得開放多了,很多IT思維被引入進來。西門子提出了“增強自動化”概念,就是對OT既有技術的一種升級術。它將自動化的全棧技術,用數字化技術重新編織一遍。

當前的智能制造的IT與OT融合,其實并非融合而只是強行綁定。這種通過接口方式的連接,并非是真正的融合。就像是一種粉刷術,用IT做涂料來粉刷OT原來的墻。而未來智能制造將會是一種天然的IT與OT的共生,涂料成為天然墻體的一部分。智能制造的IT與OT,不是融合,而是原生,就像雙螺旋結構一樣成為智能制造的基因。

為此西門子在現場展示了一種控制系統的全新形態。它將自動化軟件平臺,用最負盛名的IT編程平臺Visual Studio的新一代輕量化版本VS Code作為底層,用IT視角重寫一遍。

這意味著,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畢業的人,也可以加入到自動化編程的行列里來。自動化的大門,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敞開。而IT人才則可以輕松踏進殿堂。自動化控制系統的編程,以前多用梯形圖,以至于這門學科都有“墮落”的跡象。很多企業居然會覺得這跟電工,沒有什么差別。這種觀點嚴重地影響了人才大軍的加入。而現在,更多IT人才的注入,將是未來自動化的一股清流。

西門子從產品設計、到產線仿真、到機器實時分析,展現了全套軟件的優勢。它正在將所有的軟件能力打包成一個“Xcelerator”平臺,試圖吸引各方生態伙伴,構建一個全新的商業帝國。

創新者都喜歡“X”戰略,無論谷歌,特斯拉還是西門子,它意味著探索未來的可能性。目前西門子的X平臺戰略圖景清晰,但戰術打法依然需要深度的迭代。眺望遠方的落地天窗還有很多虛掩的簾幕,需要繼續拉開。

軟件正在成為制造界的新領袖。機器制造商,將不再是只單純的提供一臺設備,而是要交付兩套系統:一套是物理機器,一套是數字孿生機器。一臺機器設備,加上一臺“虛擬機器”將成為標配。

在工廠競標的現場,越來越聰明的甲方,將不再只是看機器參數,也不是聽取PPT的方案匯報,而是要求“虛擬機器”先運行一遍參數,然后才有“競標上崗”的資格。

這對OEM制造商,將構成巨大的挑戰。只懂機械電氣,而無法用軟件打通全流程的制造商,可能會成為“機器土包子”而甩在時代的后面。這是一門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才能掌握的技能,無法通過機電工程師的悟性而自動升級。OEM制造商,需要按下“Reset重啟鍵”,做出刷新自我的選擇。

每一個自動化廠家,都不能對軟件無動于衷。三菱電機的“未來制造”,將SCADA軟件、3D仿真軟件、以及數據分析診斷軟件MELSOFT做了打包,首次在工博會聯合展出。這是一種戰略姿態。自動化廠家,需要盤算自家的軟件資產。

施耐德電氣也展示了“未來工業”的思考,它所收購的劍維AVEVA軟件,正在像蔓藤一樣沿著硬件部分蔓延生長。更多的工藝知識也灌注在它的基礎平臺之上。

德國菲尼克斯推出了“虛擬控制VC”(Virtual Control)的樣機,這是對未來控制系統的一次巨大的顛覆。它意味著未來的控制系統,硬件與軟件將大大解耦,工廠現場的工程調試,將大幅度縮減。正如服務器的虛擬機一樣,虛擬控制,借助于一臺工控機就可以控制多個不同可編程控制器PLC,而非分管不同的任務。

新的控制系統,正在招呼我們把頭伸進未來的窗戶。多年前收購了自動化編程軟件KW之后,菲尼克斯推出了基于Linux的下一代控制系統PLCnext,已經展現了新一代控制系統的混合態。既有輕計算的功能,也可以進行高級語言的編程,為IT人員進入自動化打開方便之門。而強化關注低碳綠色的未來,也是這個綠色電氣隱形冠軍的新舉措。它推出的GreenPro已經在“組織碳”開始了碳足跡跟蹤,并在“產品碳”展開突破。

現場的神靈

日本歐姆龍自動化公司,非常強調“人機協同”,將人的技能軟件化,與機器融合在一起。

印象中,歐姆龍是一個最沒有花架子的公司。我在四年前看到的歐姆龍的“匠藝自動化”的提法,現在看上去,依然在不折不扣的實踐。

歐姆龍的展臺往往是最值得靜心琢磨的地方,不在于自動化技術,而在于浸潤全場的精益理念。它不厭其煩地講述一個道理:人,如何與機器共生。熟練技工的技能,如何編碼化?“工匠保全”是我喜歡的術語,它意味著OT知識與IT技術進行共生,需要管理者理念的更新,而非簡單的技術升級。日本制造認死理,不會追逐概念風。每年看上去沒有變化,但四五年就有大不同。

臺達電子的舉動,同樣值得琢磨。很難定義臺達的業務線。它既有PLC系統,也是多年全球第一的電源供應商,還有風扇等諸多業務。很多人小看了電源,它對于安全零容忍的特點,使得生產電源門檻極高。國內比較好的企業應該算是航嘉集團,在下游用戶聯想電腦的大力反哺下,才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臺達的智能制造,跟精益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而臺達,居然是一個設備制造狂人。在它的PLC、電源生產線,所有的設備幾乎全是它自己制造的。尤其是在收購了美國貼片機UI之后,整個產線的設備自產率會高達90%。錫焊機、光學檢測機,都自己制造。然后,也將這樣的電子制造線,出售給客戶。自行制造設備最大的好處,就是讓生產成為擰不干的毛巾。

對于智能制造,臺達電子提出的目標原則,“數年之內,大幅提升人均產值”。真是駭世驚俗。如此驚人的自動化率,如何實現?那就是不能靠單機設備突破,必須靠整條線的聯動——這正是自造設備的邏輯。這需要大量的軟件,將設備相連。

目前,臺達電子已經實現了大幅減少到目標。要擰出更多水分,僅僅盯著制造也不行,必須向設計端進軍。改進設計理念,面向自動化的設計,才能一體化改進現場的效率。臺達的經歷,會讓人覺得,精益依然大有可為。

再出海

在激光裝備的現場,人們會由衷感到自己的渺小。因為這里的場面,實在都過于宏大。到處都是幾百平米的展臺,激光行業最擅長表演秀的濟南邦德激光,一如既往的妖嬈。

告別機器的黑粗油膩,邦德將激光設備無論是外觀還是營銷方式,都整成邦德女郎的樣子。這是工業界的清奇之風。

浮夸的空間背后,映射出一個高度同質化競爭的產業。激光行業可能是所有行業的“內卷之王”。聽起來就是高科技的激光,在這里變成了白菜價。

激光器是激光設備最重要的動力心臟。自從武漢銳科激光突破了美國光纖激光霸主IPG的技術護欄之后,激光器的價格就開始直線下降,導致激光設備的性能價格比,大幅度下探。功率瓦數的單價不斷下降的激光器,就像是直奔深海的沉石,也拽著上面的麻袋不斷探底。

很難賺到錢。但資本給與了很好的支持。聰明的企業,已經發現了新的機會,那就是到海外去。全球新建工廠明顯增多,那些視野開闊的企業,就開始銷售到海外。

在國內有著深厚戰略定力的廣東宏山,成為行業的一面旗桿。從不負債,穩健經營。作為一家戰略引領的企業,在海外的營收已經超過30%以上。但印度、越南正在祭起“反補貼反傾銷”的長劍,指向中國方興未艾的激光出口設備。目前看,中國還沒有找到有效的組織方式,來應對這樣老套路的雙反武器。

同樣值得思考的是機器人行業。國產機器人呈現了跟激光一樣的特點,宏大而內容空蕩。中國機器人已經高速發展,2022年達到近30萬臺的產量。但那么多的機器人制造商擠進來,可以看出這個市場的門檻也變得極低。相互拼刺刀,市場變得殘酷變味。這個市場還在等待洗牌的機會。

現場看到了埃斯頓機器人推出的UNO高端機器人,可以高速高精度適應各種惡劣的環境,感覺還是一個亮點。中國鋰電和光伏的爆發,為機器人迎來很多想象空間。例如用在鋰電池的一個場景的50公斤SCARA機器人,就基本由中國制造商壟斷。這是一個新氣象。

但機器人還需要更多的這種突破,只有向高端機器人挑戰,才有機會。但如何更好地生存,向海外進軍無疑是關鍵道路。埃斯頓幾年前收購的德國焊接機器人Cloos和英國運動控制器TRIO翠歐,正在成為埃斯頓的一個有效的國際渠道。

我在即將出版的《供應鏈攻防戰》一書中,提到了兩件事情。第一個是“中國制造再出海”。供應鏈大分流之際,供應鏈的移動已經無法避免。中國制造要采取主動措施,積極布局,從而在這次供應鏈板塊重塑之時,重新獲得成長的力量。

第二個就是“合成營出海”。中國制造現在出海,既面臨著嚴峻的生態環境,更有成熟跨國企業的一體化布局。不能再讓企業單打獨斗。那些金融、信貸、情報、智庫、咨詢等服務平臺,都應該參與其中,保駕護航。

智能制造的產能需要出口,激光是一個好的觀察樣本。激光是最卷的行業,國內很難賺到錢,國外則有大量的機會。但激光企業的體量往往很小,即使領頭羊大族激光,也只有150億元的收入,遠遠甩開第二名友商。然而,激光也是中國的優勢行業。如何讓這樣的產業健康成長,值得深思。再次融入全球化,換一種方式獲得全球財富,是中國制造的新課題。激光行業正在接受這樣的挑戰。

產品線的邊界在哪里

匯川技術無疑已經成為自動化領域最耀眼的黑馬。在現場,人山人海。人們似乎懷著一點點朝圣的心情,來看望這個二十年前從華為出來創業的公司。它在2022年收入超過230億元,它的人數也達到了2萬人。

匯川是一個膽大敢賭的血性公司,過去兩三年它成功地“押中”了新能源汽車國產自動化的賽道。它的產品線太豐富了,幾乎充塞了自動化的每個角度,從控制系統、運動控制器、伺服驅動、伺服電機,到各種網關、IO。更有進軍機床CNC系統的雄心,還有什么是匯川不想做的?

這種打法,似乎成為中國自動化市場所喜歡的模式。每個企業都在擴充自己的產品線。這一點,對于過去通過并購而壯大的企業,優勢會更加明顯。美的工業在收購以色列的高創之后,就在它的運動控制、伺服驅動的基礎上,增加了小型PLC、驅動控制一體機、高精度工業相機。這些新擴充的設備,有效地圍繞國內的鋰電、光伏、半導體設備等行業而發展。

宜科電子在收購吉諾之后,也大大擴充了自己在現場自動化的地盤。在成功從德國巴魯夫、圖爾克的版圖里,獲取了遠程IO模塊的一半以上市場份額之后,也開始進入了柜內IO。并開發了PLC控制器。同時,借助多年傳感器的經驗,也進入線激光領域。這使得宜科從“檢測”領域,躍遷上升到“測量”環節。跟匯川20年一樣,宜科今年也是20年歷程。企業的成長,在這兩年得到了急速的發展。

兩大令人遺憾的事情

有兩大令人遺憾的事情,跟我們想象的不一樣。

第一個:自動化企業”去工業互聯網化”的意圖很明顯。跨國公司的自動化巨頭們,似乎都不再多提工業互聯網平臺。當年引領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的旗幟Predix早已云消霧散,成為江湖上的一個零落成泥的塵封傳說。西門子在當年也同期推出了Mindsphere,霍尼韋爾、羅克韋爾等自動化巨頭紛紛推出自己的平臺。

然而,他們很快就將工業互聯網平臺的長矛收起而改為盾牌,化進攻為防守。Mindsphere平臺早已經悄悄轉型,一度成為西門子收購的低代碼平臺Mendix的背面支撐部分。現在,連這個名字存在的必要性,都也沒有了。它已經更名為“Insights Hub”(洞見之港)。這個名字意味深長。

每家都用軟件加強自己的筋骨,用工業互聯網打通任督脈絡,為自己所用,非常好。但是要單純靠這樣的工業互聯網去打天下,還是非常難的。人們或許需要重新反思這條路的戰略走向。

在國外的所有自動化公司之中,仍然在強化工業互聯網平臺戰略的,看上去只有日本的日立Lumada。當年提出Lumada工程師背景的人,現在已經成為社長。戰略也不好改吧。但它的業務成分要復雜得多,大量既有的數據中心、商業智能的產品方案都充塞其中。因此,這也絕不是一個新創業務的骨架。人們或許已經不再在意它的稱呼是什么,但企業的戰略卻需要非常清晰它的內涵與邊界。

第二個遺憾是,人工智能AI難以成為智能制造的主力軍。它只能是一個小小的配角——盡管它帶著最閃亮的高帽子。ChatGPT為AI贏得了廣泛的口碑,在既有軟件如微軟、賽富時Salesforce,已經起到了價值倍增器的作用。

但在工業領域,AI依然需要賣力的奔跑,尋找自己的陣地。在視覺檢測等領域,AI有了巨大的突破。但這么小的舞臺,還無法滿足多才多藝的AI的演出能力。

這并非AI無能,而是工業界沒有準備好。工廠既沒有能力將原有散落的隱性知識進行軟件化,也沒有意愿去花錢購買已經做好的知識包。工廠重硬件輕軟件的老現象,面對全新的AI能力,再次浮現出保守的一面。工業領域的AI陷入了一種悖論,人們期待AI產出更多,但卻不打算付費。做純算法的AI企業,不得不附體在硬件上,尋求艱難的價值突破。

小記

一天半的時間,浮光掠影地看了一下參展的企業。既有欣喜,也有沉重。中國企業表現了強勁的生命力,勇猛精進。而外企則展示深厚的技術功底,無論是工藝精進,還是數字化技術,都展示肉眼可見的全新護城河。

看上去,競爭一點都不怕,都有各自活躍的市場。然而供應鏈的大變局,卻也在分散人們的戰略注意力。天田激光設備去年開始在中國收縮,上海的工廠也轉讓出去。但是,它在全球市場卻增長了30%。全球最大的自動化氣動執行機構日本SMC公司,在日本本土市場的增長達到22%,超過了中國的增長。這是過去不曾發生的事情。

這些略帶一些異樣的氣息,意味著在中國市場的誘惑力之外,還有新的變數正在形成。中國制造需要建立新的格局,迎接別樣的挑戰。

(作者簡介 林雪萍:北京聯訊動力咨詢公司總經理,上海交大中國質量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來源:知識自動化

原標題:智能制造走到哪里了?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英超| 商洛市| 鲜城| 宜昌市| 和平县| 嘉黎县| 英山县| 福贡县| 新宾| 沙河市| 清水河县| 林甸县| 新余市| 城固县| 民和| 偏关县| 五寨县| 高清| 工布江达县| 玉林市| 禹州市| 吉安市| 北安市| 清水河县| 广州市| 乐安县| 玉环县| 正镶白旗| 会昌县| 内丘县| 河池市| 弋阳县| 新和县| 东兰县| 巨鹿县| 类乌齐县| 探索| 长垣县| 额济纳旗| 黔西县| 海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