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夏能源網
因煤電業務減虧為盈以及新能源業務增收,五大發電集團上半年凈賺近千億元。
已公布的財務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五大集團共計實現總營收10111.51億元,其中,國家能源集團3942.22億元、華能集團2063.52億元、國家電投1904.80億元、華電1549.02億元、大唐651.95億元。
凈利潤方面,五大發電集團合計為975.67億元,其中,國家能源集團、國家電投、華能、華電、大唐分別為452.73億元、189.12億元、147.89億元、128.60億元、57.33億元。
2022年,五大發電集團合計實現營收21623億元,凈利潤合計1363億元。對比可知,今年上半年,五大發電集團的營收是去年的一半,凈利潤卻相當于去年全年的四分之三,盈利能力明顯增強。
五大發電正處于轉型“攻堅期”,整體賺錢能力提升是件好事。但行業現實是,一方面新能源競爭比此前更加激烈,一方面新能源開發底層邏輯已經變了。步入新能源時代,五大發電集團的江湖地位將迎來巨變。
賺錢能力拉開差距
五大發電集團中,最賺錢的仍是國家能源集團。但是相比其他幾家,上半年國家能源集團賺錢的能力似乎正在衰退。
國家能源集團凈利潤452.73億元,幾乎是其他四家之和。國家能源集團的賺錢密碼,一是“煤炭”,二是“風電”。
國家能源集團旗下擁有煤炭“巨無霸”——中國神華。2023年上半年,中國神華營收1694.42億元,凈利潤332.79億元。神華為國家能源集團貢獻了七成左右的凈利潤。
此外,國家能源集團擁有超過5000萬千瓦的風電裝機,且因為其風電布局較早,多為優質風電場,盡管風電場投資遠高于光伏電站但賺錢能力優于后者,優質風電持續造血國家能源集團。
當然,由于煤價下滑,國家能源集團賺錢能力已經有所減弱。最直觀的,上半年國家能源集團在營收同比增長2.33%情況下,凈利潤卻同比下降19.15%。這與國家電投形成鮮明對比,后者上半年凈利潤已經逼近去年全年。
國家電投上半年凈利潤189.12億元,去年全年為193億元。國家電投凈利潤飆升,與其在五大發電集團中清潔能源裝機占比最高直接相關,旗下風電、光電、核電為其帶來了可觀的利潤增長。
國家電投利潤增長的另一“大殺招”,是甩賣低效煤電廠。例如,2022年12月30日,中煤集團子公司中煤電力斥資12.65億元從國家電投旗下中國電力手中買下湖北大別山電廠、河南姚孟電廠兩家煤電廠,兩者共持有9臺燃煤發電機組。最終,國家電投將近1000萬千瓦的煤電資產,甩賣給了正在謀求煤電聯營的中煤集團。
與國家電投甩賣煤電輕裝上陣不同的是,華能仍受到煤電資產的困擾。華能上半年營收2063.52億元,但凈利潤僅為147.89億元。也就是說,營收比國家電投多160億元,凈利潤卻比后者少了40億元。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受煤電拖累。在華能國際23個煤電資產分布區域中,一季度有11個區域虧損,二季度仍有9個區域虧損。正是緣于煤炭-新能源盈利能力的此消彼長,老牌“電力一哥”華能,在總利潤和總資產方面被后起之秀國家電投迅速超越,且差距逐漸拉大。
當然,相比過去兩年,華能的煤電虧損還是在收窄。上半年,華能旗下華能國際凈利潤63.08億元,同比大增309.67%。而2021年和2022年,華能國際總計虧損了227億元。受煤電減虧拉動,華能集團的盈利能力也在大幅回升。
五大中的剩下兩家,華電與大唐,都實現了凈利潤的增長,整體來說是都可圈可點的。不過也不能“掉以輕心”,在新能源千帆競進的新時代,三峽集團、中廣核等“六小”集團正在發起沖擊,且不說在總資產和利潤層面,就是在五大發電集團引以為傲的裝機和發電量方面,“六小”也已經形成了實質性挑戰。
新能源競爭是關鍵
今年上半年五大發電集團的良好業績,新能源業務做了很大的貢獻。五大發電集團能否更進一步,取決于是否能夠卓有成效地進行新能源開發。而加大新能源開發,既是作為央企需要完成的政治任務,更是主動謀變和業務轉型的抓手。
2021年12月30日,國資委公布《關于推進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嚴控央企煤電裝機規模。在非化石能源發展方面,指導意見提出的總體目標是:到2025年,央企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比重達到50%以上。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五大發電集團已相繼公布了“十四五”風光新能源裝機目標,到2025年底之前國家能源集團要新上風電、光伏裝機12000萬千瓦,華能集團是8000萬千瓦,華電集團是7500萬千瓦,國家電投集團是4000萬千瓦,大唐集團是3800萬千瓦。
盡管五大發電集團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新能源裝機目標,然而,從過去三年的執行效果來說,各家進展卻大相徑庭,可以用強者愈強來形容。
“一騎絕塵”的國家電投,其風光底子原本就好,2020年末,國家電投已經擁有風電3088萬千瓦,光伏2961千瓦。到2022年底,國家電投風電裝機增至4231.03萬千瓦,光伏裝機為5330.36萬千瓦;截至2023年上半年,國家電投風電裝機4841.31萬千瓦,光伏裝機6780.68萬千瓦。
也就是說,“十四五”的頭兩年半,國家電投風電裝機凈增1753萬千瓦,光伏凈增3819萬千瓦,兩者合計新增5272萬千瓦,提前超額完成“十四五”新增4000萬千瓦的目標。總計11622萬千瓦的風光裝機,也使得國家電投的清潔能源占比迅速逼近70%。
華能新能源發展則是“穩中有進”。截至2023年上半年,華能新能源裝機規模達到6000萬千瓦。也就是說,過去2年半時間,華能新增新能源裝機超3500萬千瓦。
照此節奏,“十四五”期末,華能新增新能源8000萬千瓦的目標應能實現。但是由于華能煤電體量龐大,清潔能源裝機占比要從目前的42%跨越到50%,難度不小。
華電集團目前清潔能源裝機占比僅35.91%,若要實現“十四五”新增新能源裝機7500萬千瓦的目標,未來三年至少需年新增新能源裝機2000萬千瓦,難度不是一般的大。大唐集團“十四五”新能源新增裝機3800萬千瓦,目標不大,但接下來3年也需要年新增新能源裝機1000萬千瓦以上。
“最賺錢的”煩心事也最大
除了新能源轉型的問題,五大發電集團還各有各的煩惱,比如大唐體量在不斷萎縮,面臨被擠出“五大”的風險;華電裝機突破了2億千瓦,但是轉型壓力巨大;華能面臨轉型與掉隊的雙重壓力。
說到“煩心事”,五大發電集團中壓力最大的,要屬最賺錢的國家能源集團。就如凡事皆有AB面,“全球最大火電企業”和“全球最大煤炭企業”加身,國家能源集團是煤炭、電力行業的絕對“巨無霸”。
然而,“成也煤電、敗也煤電”,“一煤獨大”為其能源轉型埋下障礙和隱患,要突破歷史形成的路徑依賴,知易行難。截至2022年底,國家能源集團總裝機28796萬千瓦,因為煤電體量過于龐大,其清潔能源裝機占比僅為30.83%,在五大發電集團中墊底。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7月21日,國家能源集團召開2023年年中工作會議,明確了“十四五”末新能源新增裝機9000萬千瓦以上、力爭1億千瓦的最新目標。蹊蹺的是,這一目標比此前公布的1.2億千瓦目標大幅縮水了3000萬千瓦。過去兩年間,國家能源集團也僅是新增新能源裝機2200萬千瓦。
要知道,國家能源集團除了財大氣粗能賺錢,其新能源裝機底子本來也是不錯的。“十三五”末,國家能源集團即擁有風電4604萬千瓦,妥妥的“風電一哥”。
那么,是什么讓國家能源集團縮減了新能源開發目標?綠色轉型的目標不要了嗎?
實際上,“新能源開發,布局要趁早”,越晚越要面臨更復雜的問題。正如國家電投集團科學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何勇健所言:新能源開發底層邏輯已發生了變化——過去,新能源電量優先收購,帶補貼電價甚至高于火電。但短短十余年間,從補貼退坡到平價上網,再到馬上進入電力現貨市場,電價呈下行趨勢,甚至出現負電價。
大量風光裝機上馬后,特高壓的輸送能力又很有限,如果電網一口吃不下這么多一股腦涌入的綠電,那花費不菲的新能源還能順暢收回投資嗎?華能董事長舒印彪在2022年就曾提醒,新能源電量達到15%左右的時候,整個電力系統將變得異常脆弱。
這種趨勢下,清潔能源裝機占比僅為30%的國家能源集團,怎樣實現能源轉型目標?放棄轉型是不可能的,隨著新能源時代的真正來臨,“一煤獨大”的國家能源集團將面臨立足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