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劉子象
“這個協定處于‘重新評估’(reassess)狀態(tài)。世界變了,我們面臨很多挑戰(zhàn),”9月21日,在全球化智庫(CCG)舉辦的論壇上,當被問及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有無新進展時,歐盟駐華大使庹堯誨(Jorge Toledo Albinana)對界面新聞記者說,“但我們接下來會有很多高層對話和訪問。”
CAI代表著中歐合作的高光時刻之一。2020年12月30日,經過7年、歷時35輪的談判后,中國、德國、法國、歐盟領導人舉行視頻會晤,共同宣布如期完成CAI談判。然而,5個月后,由于涉疆議題引發(fā)的相互制裁,歐洲議會單方面凍結了協議。上周又出現了一個令人困惑的信號。9月13日,歐盟宣布將啟動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這遭到了中國和歐洲汽車廠商的共同反對。
9月21日,在CCG主辦的第九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上,多位歐洲國家駐華大使和中國代表們齊聚一堂,就動蕩時期的中歐合作的風險與前景等話題進行坦誠交流。
針對反補貼調查,歐盟駐華大使庹堯誨在論壇上回應稱,調查還沒有開始,“我們無法預測結果”。另外,各國都有權利申訴,如果國家和企業(yè)認為這是不公平的,他們有權利上訴。
今年是中歐建立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20周年。在6月份的歐洲理事會上,歐盟確認并批準了對中國的“三重定位”——伙伴、競爭者、制度性對手。
中國政府歐洲事務特別代表吳紅波在論壇上稱,在經濟發(fā)展、金融穩(wěn)定、應對能源挑戰(zhàn)、控制通脹、加強競爭力、實現綠色和數字化轉型等方面,中國都是歐盟的最佳伙伴。對中國扣上的這三頂帽子既不合理也不合邏輯,“就像三色紅綠燈同時亮起時,沒有司機敢開車前行。”這不僅使中方感到十分困惑,就連歐洲政治家、企業(yè)家和民眾也思想混亂、無所適從。
“你們知道律師和工程師之間的區(qū)別嗎?當我做大使時,有人曾問過我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律師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向他們的客戶收錢;工程師是讓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去解決問題。我希望歐洲大使們、歐盟協調員能夠讓復雜的問題簡單點,這樣我們才能往前走,來進行進一步的合作。”吳紅波說。
而中歐關系何以遇冷?多位歐洲國家大使在論壇上均提到,俄烏沖突和對人權的不同理解是歐盟內部最關心的議題,“很遺憾,它們影響了中歐關系”。
即便在這種情況下,中歐貿易仍然緊密,貿易額不斷創(chuàng)新高。據歐盟統(tǒng)計局數據,2022年歐盟27國對華貿易額達到8563億歐元,較上年增長22.8%。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場。
除了氣候變化這一公認的重要合作領域,一些新領域的合作也得到關注。吳紅波表示,綠色經濟、綠色轉型、數字化及人工智能,以及高端制造業(yè),這些新領域都需要釋放更多合作潛力。德國駐華大使傅融(Patricia Flor)則提到了期待AI等新技術的使用和限制、數據流動和安全以及健康衛(wèi)生等領域的更多合作。
丹麥駐華大使馬磊(Thomas Ostrup Moller)提到了新的全球化或全球化2.0的概念。他表示,仍然支持全球化和開放貿易,這給歐盟和中國都帶來了好處。但是經濟安全的概念正在泛化,這增加了經濟運行的成本,帶來了風險,因此需要一個應對措施,即比較平衡的全球化2.0。但是在重塑經貿關系的同時,也不能丟掉全球化1.0版本中的一些好處,比如創(chuàng)新、生產力等。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持續(xù)、誠實和公開的對話論壇,而不是政治口號。
三年新冠疫情的阻隔已經過去,中歐高層間的交流正重回正軌。自去年以來,歐盟、德國、西班牙、法國等國的國家領導人先后到訪中國,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也訪問了德國和法國。外長、副外長級別的代表團訪問更是與日俱增。
中國商務部21日下午發(fā)布消息稱,經中歐雙方商定,第十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將于9月25日在北京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