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知產力 云柯
編輯 | 布魯斯
近日,海能達(002583.SZ)與摩托羅拉解決方案(以下簡稱“摩托羅拉”)之間5.43億的天價訴訟案件——差不多是2022年4.07億凈利潤的十倍——有了新進展。
9月4日晚,海能達發布公告稱:收到美國伊利諾伊州法院通知,針對公司與摩托羅拉之間的侵權訴訟案件,一審法院認為海能達原遞交的以質押子公司股權的方式不滿足許可費擔保要求。之后,海能達按照法院要求以現金方式向法院監管的共管賬戶提供許可費擔保金額約5600萬美元。
圖:海能達重大訴訟的進展,來源:公司公告
摩托羅拉與海能達的這起訴訟案件可以追溯至2017年,當時摩托羅拉稱:“海能達竊取了其用于公務員、建筑工人和學校官員的雙向無線對講技術。客戶通過使用該技術,即使是在自然災害發生,無線發射塔無法工作時,也能實現正常通信。”
我們簡單介紹一下海能達,它是中國專網通信領域的龍頭廠商,產品應用在公共安全,應急,能源和交通等領域,2011年在深主板上市。舉個例子,在應急領域(比如暴雨等),通過寬/窄帶自組網基站、窄帶無線自組網轉發臺、多模智能對講機及視像記錄儀等,為用戶提供高效的應急通信手段。
圖:海能達產品,來源:官網
至于摩托羅拉,它已經不是當初1G時代的王者,也2G時代的夢想家(銥星計劃),分拆或售賣業務、資產(比如專利)之后,海能達和它的業務有比較大的重合:兩家企業均屬于專用通信設備行業,在多個市場都是直接競爭對手,收入構成也非常接近。
以2023年上半年數據為例,海能達終端占比收入47.85%,系統與服務占比收入52.15%;摩托羅拉終端占比收入59.9%,軟件及服務占比收入40.1%。
圖:摩托羅拉與海能達收入構成,來源:企業報表
與此同時,國外市場對海能達來說極其重要。
利潤端,2023年國外市場毛利率為67.6%,而國內為34.3%。
收入端,國外收入在大多數時候都超過總收入的一半,2022年國外收入28.7億元,2019年為42.5億元(國外收入的高峰),而2008年國外收入才3個億。
國外市場是海能達相中的流奶與蜜之地,而作為全球專用通信領域霸主,年收入是海能達十倍的摩托羅拉,又怎么會容忍一個新對手,在全球蠶食其市場份額呢?
回到案子本身,該起案件涉及了摩托羅拉的多個專利技術,包括專利號為7369869、7729701和8279991的核心專利。
圖:一種用于更有效地共享同步直接的方法和裝置,來源:海能達
以一種用于更有效地共享同步直接的方法和裝置技術的專利為例,該技術擁有更高數據速率、更有效地使用頻譜以及延長電池壽命;支持的功能包括快速呼叫設置、對團體和個人的呼叫以及短數據和分組數據呼叫;支持的通信模式包括個人呼叫、群組呼叫和廣播呼叫。
這起天價案子至今已經歷經了多次波瀾:
2020年2月,摩托羅拉在庭審中明確海能達的部分DMR產品侵犯其21項商業秘密及4項美國版權;
2020年3月5日法官一審判決海能達向摩托羅拉支付賠償合計7.6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3.34億元;
2020年12月18日,法官駁回摩托羅拉申請禁止海能達在全球范圍內銷售涉訴產品的動議,但同意適用合理的特許權使用費;
2021年1月12日,海能達發布公告稱法官將調減部分賠償,整體賠償金額由7.65億元美元,調減至5.43億美元;
2021年10月,法院判決公司支付對方3424.44萬美元律師費。
哪怕至今,該起案件依然沒有終結,海能達要上訴,但如果沒有新的東西拿出來,是否有更好的結果很難說。某位律師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直言:“雖然本次判決僅是一審判決,但在美國二審維持一審結論的概率非常高。”
你要知道,這起專利糾紛,還僅僅是海能達和摩托羅拉在全球專利戰中的其中一件。公開信息顯示,過去幾年摩托羅拉在全球范圍內向海能達發起了進攻。
比如,2015年海能達中標荷蘭公共安全訂單后,遭到了以摩托羅拉為首的聯合投標方發起的訴訟;2017年摩托羅拉在澳大利亞對海能達提起專利侵權訴訟,認為對方數字移動無線通訊設備侵犯了其3項專利;2017年摩托羅拉在德國對海能達提起專利侵權訴訟。
所以對于摩托羅拉和海能達來講,最新的案件進展,可能意味著對抗進一步的激化升級。
不過,面對摩托羅拉在全球范圍內發起的進攻,過去海能達只能被動應對。但隨著海能達在技術研發層面發力,過去單方面的碾壓可能會轉變為雙方互搏的態勢。
展開來講,海能達或許能從被動迎戰逐漸轉為主動出擊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第一、海能達研發費用率不斷提升,強度高于摩托羅拉。
對于科技型企業來講,研發強度(愿意把營收中多大的比例投入研發)是衡量其創新意愿的核心指標。
從過去五年的數據看,由于摩托羅拉在全球范圍內向海能達發起專利進攻,后者大幅提升了研發費用率。
圖:摩托羅拉和海能達研發費用率對比;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2018年海能達的研發費用率為11.2%,到2022年快速提升至16.7%,五年時間研發強度提升了5.5個百分點。反觀摩托羅拉,2018年研發費用率為8.7%,2022年研發費用率不增反降至8.5%。
研發強度的提升,側面也反映了海能達面對摩托羅拉的進攻,并沒有選擇躺平,而是積極應對。
第二、海能達每年申請的專利數量,已經開始超過摩托羅拉。
在研發強度不斷提升的背景下,支撐海能達的專利申請數量逐漸趕超摩托羅拉。
2018年摩托羅拉的專利申請數量為467件,海能達為298件;2022年摩托羅拉解決方案的專利申請數量為88件,海能達則為105件(注意專利申請提交到公開,可能至少有一年多的滯后,所以近兩年的數字會比之前少)。
圖:摩托羅拉和海能達專利申請數量;數據來源:知產寶
可以看出,過去五年海能達專利數量反超摩托羅拉,使其在以后產品進軍國際市場,面對摩托羅拉的專利進攻時,可以更加游刃有余。
第三、海能達的新產品已經擺脫了舊技術依賴。
在多個市場專利狙擊以后,海能達提高研發強度最終給其帶來的好處是專利技術自主。
以DMR對講機產品為例,此次專利案件涉及的則是海能達的老款DMR產品,2021年推出的新產品H系列不受訴訟影響,也無需繳納許可費。這離不開海能達過去幾年大量的研發投入以及新專利申請。
從摩托羅拉和海能達的案例來看,科技型企業競爭的核心要素是專利技術。
早日投入高強度的研發,雖然一時利潤率受損,但換來的是更好的生存空間——能避免海能達遇到的天價知識產權訴訟,以及產品創新帶來更大市場。而且高強度的研發不僅是產品向的,更要強化基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