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倩楠
界面新聞編輯 | 翟瑞民
2023年9月21日是第30個“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 。目前,我國約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數量居全球之首,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以阿爾茨海默病為主的老年癡呆疾病發病人數持續增加。
9月20日, 中國老年保健協會阿爾茨海默病分會等機構聯合發布《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需求洞察報告》(簡稱《報告》)。《報告》指出,阿爾茨海默病在我國呈現年輕化趨勢。
公開資料顯示,阿爾茲海默病(AD),俗稱“老年癡呆”,是一種起病隱匿并進行性發展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通常會出現記憶力衰退、學習能力減弱、情緒調節障礙、運動能力喪失等癥狀。臨床上以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全面性癡呆表現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65歲以前發病者,被稱為早老性癡呆;65歲以后發病者被稱為老年性癡呆。
《報告》數據表明,首次確診阿爾茨海默病的人群中,年齡在60至79歲之間的人群占比最高,為62.1%。但值得注意的是,60歲以下的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患者在調查中占到了21.3%,相比國際上報道的早發型阿爾茨海默病占比5-10%更多,表明阿爾茨海默病在我國發病越來越年輕化。
《報告》稱,由于這類罹患人群尚處工作年齡,需要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強化全人群健康教育,加強疾病預防、早期篩查和診斷。
自1906年報道了第一例阿爾茲海默病例以來,人們普遍認為阿爾茲海默病主要發生在老年人群體。2023年1月31日,北京宣武醫院神經疾病高創中心主任、首都醫科大學神經病學系主任賈建平團隊在《阿爾茨海默病雜志》(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雜志發表論文,介紹了一位17歲時發生記憶失常,并于19歲診斷為阿爾茨海病的病例,是迄今為止最年輕的患者。
在此之前,已知被診斷為阿爾茲海默病最年輕的人是21歲,攜帶早老素-1(PSEN1)基因突變。在30歲以前發病的阿爾茲海默病患者中,幾乎所有病例都有病理性基因突變,特別是淀粉樣前體蛋白(APP)、早老素-1(PSEN1)和早老素2(PSEN2)基因突變。然而,賈建平團隊文章中19歲男性在全基因組測序后沒有發現基因突變,但是,其具有典型的阿爾茨海默病特征,包括記憶喪失和海馬區萎縮。該案例顛覆了“阿爾茲海默病專屬于老年人”的傳統觀念。
不過,論文作者之一、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賈龍飛接受中國婦女報采訪時表示,該病例的情況非常罕見,人們不必過度擔心。“現在發現的一些年輕患者,主要得益于技術的進步,應該說以前也存在一些年輕人患病,只是因為技術的原因沒能得到確認而已。”賈龍飛強調,并不是所有類似的記憶力下降都是阿爾茨海默病。
賈龍飛介紹,比如,有些人因為一段時間持續的勞累、生活不規律、營養沒跟上、休息不好等原因,認知會下降。如果連續一周甚至更長的時間熬夜,短時間內記憶肯定會是有問題,但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就能恢復。總之,年輕人患阿爾茨海默病仍然非常罕見,而且多數存在著基因突變。他同時建議,年輕人應注意規律生活、健康飲食以及體育鍛煉,這樣可防止記憶力下降,但不必過于擔心自己患上阿爾茨海默病。
9月17日,阿爾茨海默病防治協會發布《2023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基本數據和防控策略》。其中提出,必須把預防放在第一位,樹立早期預防的理念;建立完整的阿爾茨海默病及其它癡呆患病和死亡監測體系;通過積極老齡化,倡導積極的健康生活方式,在老齡化程度高的城市,建立阿爾茨海默病及其它癡呆的早期預防示范基地,通過試點和追蹤研究,不斷總結經驗,建立科學的阿爾茨海默病及其它癡呆的早期預防的中國策略和中國方案。
此前在2020年9月,國家衛健委就發布過《關于探索開展老年癡呆防治特色服務工作的通知》,其中要求,到2022年,在試點地區初步形成全民關注老年癡呆、支持和參與防治工作的社會氛圍,公眾對老年癡呆防治知識的知曉率提高到80%。建立健全老年癡呆防治服務網絡,防治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建立健全患者自我管理、家庭管理、社區管理、醫院管理相結合的預防干預模式,社區(村)老年人認知功能篩查率達80%。
2023年6月,國家衛健委辦公廳發布《關于開展老年癡呆防治促進行動(2023-2025年)的通知》,要求指導有條件的地區結合實際開展老年人認知功能篩查、轉診和干預服務,提高老年癡呆就診率,實現早篩查、早發現、早干預,減少或延緩老年癡呆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