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侯瑞寧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石油)新能源發展提速。
9月21日,中石油發布《2022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下稱《報告》)數據顯示,其去年新建風光裝機規模超120萬千瓦,是此前已建裝機之和的6倍。截至去年底,該公司累計建成風光發電裝機超140萬千瓦。
今年6月,中石油發布的《2022年環境保護公報》稱,其去年在新能源新業務方面投資76.7億元,同比增幅為252%。
是年,中石油下屬玉門油田30萬千瓦光伏并網發電項目建設完工;大慶油田建成中石油首個自主設計建設的水面光伏發電工程,裝機規模1.87萬千瓦。
中石油第一個風力發電項目——吉林15萬千瓦風光發電工程實現并網;還與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合作獲取了廣西9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
在氫能建設方面,去年中石油新增高純氫產能1500噸/年,高純氫總產能達到3000噸/年,占到同期國內氫氣總產能的六成以上;累計建成加氫站(綜合服務站)35座,占國內加氫站總量約10%。
中國氫能聯盟數據顯示,去年國內氫能總產能為4882萬噸,建成加氫站358座。
去年,中石油累計建設投用充(換)電站416座,在國內占比較小。同期,全國累計建成充電樁521萬臺、換電站1973座。
在地熱供暖方面,中石油去年新增地熱供暖面積1006萬平方米,累計地熱供暖總面積達到2500萬平方米。
在CCUS超前技術研究方面,中石油開發了二氧化碳捕集、運輸、注入、封存等各環節技術和裝備,實現低濃度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在松遼、準噶爾、鄂爾多斯、塔里木、海南等地優先開展CCUS區域產業中心戰略規劃和建設。
中石油已在新疆、長慶、大慶等區域油氣田和煉化企業間整合資源,應用CCUS-EOR技術,將煉化企業產生和捕集的二氧化碳應用于油氣開采,通過二氧化碳驅油提高采收率。
去年,中石油在吉林油田實施的CCUS專項工程年注入二氧化碳能力達到80萬噸,年產油能力達到20萬噸。目前,累計注入二氧化碳277萬噸,是國內最大規模的“碳”注入,原油采收率提高25個百分點以上。
在“雙碳”目標下,石油公司開始轉型。
2021年4月,中石油首次將油氣與新能源業務合并,并在下屬油田開展油田新能源建設與開發利用。
根據規劃,中石油綠色低碳轉型路徑分為三個階段。2025年,力爭新能源產能占其國內能源供應能力比例達到7%;2035年,力爭外供綠色零碳能源超過自身消耗的化石能源,實現新能源、石油、天然氣三分天下格局,基本實現熱、電、氫對油氣業務的戰略接替。
2050年左右,中石油將力爭實現“近零” 排放,新能源新業務產能達到公司總產能的一半。
中石油的主業仍是油氣生產與銷售,是國內最大的油氣生產商和供應商之一。
去年,中石油的國內外油氣產量當量為3.23億噸。其中,原油產量超過1億噸,占到國內原油總產量的51.3%;天然氣產量1455億立方米,占到全國天然氣總產量的66.8%。
截至去年年底,中石油在全球32個國家管理運作88個油氣合作項目,海外油氣產量超過1億噸,油氣作業產量當量1.79億噸、油氣權益產量當量超過1億噸。
報告期內,中石油與“一帶一路”沿線19個國家擁有51個油氣合作項目,實現油氣權益產量8486萬噸,占其海外油氣權益總產量的八成以上。
中石油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量占其全年石油石化產品國際貿易量的五成以上;工程服務業務新簽合同額80億美元,占公司海外新簽合同額的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