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研客人
2013年9月18日,美的集團登陸A股,美的集團公告擬發行H股股票并在港交所上市之日,剛好距離美的集團登陸A股十周年。按照發行規模測算,美的集團或在港股募資400億元左右,進入港股歷史前八,其在邁向年營收5000億的路上,能否盡快找到新增量市場?
1
9月18日晚,美的集團(000333)對外公告,基于深化全球戰略布局需要,經公司充分研究論證,擬發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美的集團發行H股股數不超過發行后公司總股本10%,并授予整體協調人不超過前述發行15%超額配售權。
按照相關流程,公司發行港股還需要股東大會、監管機構等批準。港股發行有效期為18個月,美的或有望在2024年內完成發行。
截至9月20日,美的集團總股本70.23億股,總市值4000億元左右,其在港股或發行7.8億股至9億股左右,按照當前股價募資或在400億元至460億元之間。
這也將是該公司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融資。
美的集團上市以來直接融資580億元,其中定增募資只有12億元,其他絕大多數募資通過發債完成,累計568億元。
此外,美的集團還通過借款(按照增量負債計算)融資超過801億元,其中短期借款大約411億元,長期借款390億元,去年產生超過18億利息費用。
所有港股公司首發募資金額規模首推友邦保險,其次是工商銀行和阿里巴巴,它們的募資都超過900億元,進入400億以上陣營只有6家企業。如果按照400億元左右募資規模,美的集團有望進入港股募資榜前八,次于郵儲銀行,但超過快手和京東集團等互聯網科技公司。
賬面上,美的集團不缺錢
截至2023年6月末,美的集團貨幣資金717億元,交易性金融資產82億元,合計大約800億元。即便有短期借款193億元,以及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218億元),扣除這兩項需要及時清償項,其流動性也有400億元,里里外外看著不是兜里沒錢的樣子。
美的集團表示,港股發行股份扣除發行費用后,所募資金將用于(包括但不限于):進一步拓展國際業務、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科技能力和補充營運資金等用途。
2022年,美的集團營收按照地區分布看,國內營收2013億元,占總營收比例大約58%,海外地區1426億元,占比大約42%。
該比例機構和格力電器相比,算比較高。格力電器2022年國內營收1299億元,占比為68%,海外和其他占比為32%,美的集團比格力電器海外營收要高出10個百分點。另一個家電企業海爾智家,去年海外營收1261億元,超過占總營收比例52%。
因此從規模上看,美的集團海外地區貢獻已經超過海爾智家,遠遠領先格力電器,從占比上看,有望和海爾智家一樣將占比提高到五成以上,整體來看,提升空間不如格力電器那樣“有潛力”。
3
美的集團第一大收入來源是暖通空調,2018年至2022年從1094億元到1506億元,增長逐漸進入瓶頸期,其中2022年增長剛過6%。
消費電器、機器人和自動化系統去年營收分別增長-5%、9.5%。空調和消費電器兩大主要業務超過千億元板塊增長乏力,對公司整體影響較大。2018年至2022年這五個財年,美的集團只有在2021年增速超過兩位數,其他年頭都低于10%。
2022年美的集團營收增長幾乎陷入停滯,增長只有0.7%,今年上半年雖然有所恢復,增長7.7%,全年想實現10%增長,和“金九銀十”是否能超預期有很大關系。
增量空間和公司估值直接相關。2021年,美的集團各個季度營收增長都在10%以上,尤其是一季度增速超過40%,其股價也同步蹭蹭地漲到近百元,市值一度接近7000億元。
隨后,美的集團增速維持3個季度兩位數增長后,從2022年一季度開始進入個位數增長周期,并在2022年四季度罕見下滑超過8%。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別增長6.3%和9.1%,和去年四季度相比改善很多,但還沒回復到10%以上。
同樣,海爾智家和格力電器日子的也不太好過,都在低位區間增長。如何尋找新增量空間,海外市場開拓空間還有但并不大,直接收購或許仍舊是重要手段。
今年 5 月,美的集團正式控股科陸電子,持股比例大約23%;6 月,美的集團對合康新能直接及間接持股比例將從18.83%提升至37.56%。此外,美的集團還是合康新能、萬東醫療等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并投資參股樂鑫科技等上市公司。
而在海外,2017年,美的集團以37億歐元高價,將全球四大機器人公司之一庫卡集團收歸囊中。只是輕級別的機器人營收增長并不耀眼,去年大約9.5%,不像一個新興業務板塊該有的表現,還由此背上近300億元商譽。
2018年,美的集團實控人何享健提出“兩個5000億元”即市值和營收都超過5000億元,市值已經超過5000億,營收5000億目標的要求顯然更高。
目前市盈率(TTM)不到13倍美的集團,自然想以更高估值募資,而通過在港股上市,能否在家電主業外的工業技術、樓宇科技、機器人與自動化和其他創新業務找到新藍海,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