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戴晶晶
遠在大洋彼岸,位于美國芝加哥的河濱實驗室(riverside lab),內部數個精密的微型工廠正在隱秘地運作,分析著樣品成分、驗證催化劑效用。
各類碳氫化合物以不同樣態在管道中流動,實驗裝置集成的流量、溫度和壓力儀表,以及氣相色譜分析儀24個小時源源不斷地輸出電子信號,累積上億個數據點。
隨著電車興起、全球能源轉型發展加速,河濱實驗室的主角已經漸漸從黑褐色的原油餾分,轉變為五顏六色的動植物油脂原料和回收塑料。
這個濃縮了煉油行業百年歷史的實驗室,正在時代的浪潮下向碳中和業務轉型。
它也成為了霍尼韋爾這一巨頭的轉型縮影。

河濱實驗室建于1921年。彼時,美國石油產業開始進入鼎盛時期,大石油公司的雇員在全國穿梭,環球油品公司(UOP)的首席執行官希蘭哈雷(Hiram Halle)決定在繁忙的交通貨運樞紐芝加哥,建造一個煉油行業的“世界研究中心”。
希蘭哈雷是一個精明的商人,他委托建筑師設計了工業工廠和學術研究一體的建筑群,通過陳列巨大的連續裂化裝置推介先進的石油精煉技術Dubbs流程工藝,并吸引全球科學家和獨立煉油商加入研究。
這座實驗室屹立于“風城”百年,期間孵化的成果深刻影響了全球原油精煉以及石化工業。在2005年霍尼韋爾收購UOP前,河濱實驗室已被設為美國“國家歷史化學地標”。
如今的實驗室,正在大力研發碳中和技術。跨行業的霍尼韋爾“無處不在”,現下正借由巨大體量下累積的技術儲備和資金,將觸角伸向碳中和產業的每個角落,并從氣候政策中獲益。
押注多重路線的巨頭
或許很多人并不知道,生產口罩和空氣凈化產品的美國公司霍尼韋爾,歷經百余年的擴張(收購UOP就是一個典型),業務已滲透科技、能源、制藥、交通、建筑和安防等領域,在多個產業鏈上具備極強的控制力。
以航空航天為例,霍尼韋爾是NASA火箭制造的重要合作伙伴;全球幾乎每一架商用飛機上都有霍尼韋爾的產品或服務,包括飛機推進系統、駕駛艙系統、衛星通訊、輔助動力系統等。
它當然也是《財富》世界500強企業,雖然近些年的收入增長并不穩定,但依舊備受矚目。2022年,該公司銷售額355億美元,尚未恢復至2018年的水平,毛利率卻從2018年的19.6%上升至21.7%,股價在五年內上漲逾40%。
這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這家公司實施了正確的戰略?;裟犴f爾前CEO高德威曾帶領這家公司走過了21世紀初的財務危機,并總結出了短期目標和長期增長相適應的方法論。他認為,要勇于犧牲今天的一部分利益以投資未來,但也要避免過猶不及。
工業軟件和量子計算機是過去幾年霍尼韋爾投資未來的一部分,這兩者給它帶來了充滿潛力的增長空間。
時下熱門的低碳技術和清潔能源,則是這家巨頭最新關注的重點。
今年6月1日,擁有豐富可持續發展業務經驗的柯偉茂(Vimal Kapur)接替杜瑞哲,成為霍尼韋爾最新的CEO。
縱觀霍尼韋爾的成長史,其一向以超級技術為核心打造特定產品,借助技術競爭壁壘逐步打通產業鏈上下游,并橫向拓展影響力,發展相互支撐的業務組合。
這一行動邏輯也延續到了碳中和產業布局上,并且由于較為全面的技術儲備,霍尼韋爾在一開始就押注了多重減碳路線。
在9月舉辦的媒體活動上,霍尼韋爾副總裁、首席科學家加文·陶樂(Gavin Towler)告訴包括界面新聞在內的媒體,霍尼韋爾擁有的技術可以應對50%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

2016年起,霍尼韋爾開始使用Ecofining技術生產可持續航空燃料(SAF),這是全球首個生產商用SAF的技術之一。其在近兩年又推出了單反應器Ecofining技術用于生產可再生柴油,以及乙醇和甲醇制航空燃料的新技術。
由于電動飛機是航空業更為徹底的減排路線,霍尼韋爾還研發了氫燃料電池推進系統和渦輪發電機多種產品,并拓展到更為前沿的無人機行業,以維持其在航空領域的影響力。
自2021年以來,霍尼韋爾在升級已有工藝技術的基礎上,又迅速開發了塑料回收、電池儲能和綠氫等領域的核心產品。

例如,其開發了新型涂層膜(CCMs)綠氫生產技術和用于解決運輸問題的液態有機氫載體技術;研發了UpCycle塑料回收工藝;分別簽下烏克蘭和越南兩國首個電網規模儲能項目的合作協議,協助部署電池儲能系統等。
霍尼韋爾在化工、工控系統等領域積累的能力和客戶群,是其能夠快速入局新領域的關鍵,也是其核心競爭力的基礎。
1966年,UOP就已發明Hysiv 變壓吸附(PSA)技術以制備高純氫氣并投入工業應用。該公司在氣體加工、精煉、鋼鐵和石化行業的先進膜和催化劑開發及生產方面也有數十年的積累,為綠氫等產品研發提供了優勢。
碳捕集技術在上世紀主要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其降碳方面的價值直到近20年才被重視?;裟犴f爾在該領域起步較早,全球采用了其技術的項目,每年可捕捉二氧化碳約4000萬噸。
在充滿競爭的鋰離子電池市場,霍尼韋爾也有自有的控制管理系統。
“鑒于霍尼韋爾是一家工業控制公司,有能力提供冷卻、電池管理和電網整合的方案,這是我們的獨特之處?!被裟犴f爾特性材料和技術集團首席增長官布萊恩·格洛弗(Bryan K. Glover)對界面新聞表示。
霍尼韋爾過程控制部基礎設施和新能源全球業務負責人薩朗·加德爾(Sarang Gadre)告訴界面新聞,公司應用在電池和能源管理方面的自動化管理平臺,早先已部署在了石油天然氣和采礦行業,也能夠與傳統發電資產結合。
在眾多非鋰離子電池賽道中,霍尼韋爾則選擇了液流電池。相較于鋰電池,液流電池能量密度更低,但有更高的安全性和續航能力,可作為長時儲能技術應用于電力系統。
在芝加哥的普萊恩斯實驗室(Des Plaines Lab),霍尼韋爾UOP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安德里亞·博扎諾(Andrea Bozzano)向媒體展示了該公司的一款液流電池。這個電池樣品由幾塊不起眼的黑箱組成,占地面積不大,在能量管理系統控制下,通過數條線路聯通著屋頂光伏。
安德里亞·博扎諾未披露該電池的具體成分和運行參數,但指出其使用無毒低成品的非稀有金屬,無須控制運行溫度,相較市場上其它產品更具經濟性和安全性。
《通脹削減法案》的潛在大贏家
除了技術基礎外,美國《通脹削減法案》的出臺,也給霍尼韋爾碳中和產業吹來了政策“東風”。
去年8月16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通脹削減法案》,其中計劃使用3690億美元遏制氣候變化和促進清潔能源使用,對美國本土新能源汽車、光伏、風電、儲能、氫能、碳捕集等行業均給予了大力度的激勵措施。
例如,該法案為綠氫生產提供最高3美元/kg的稅收抵免,計劃到2030年將成本降至2美元/kg,2035年降至1美元/kg。此外,它還將為電池儲能系統提供30%的稅收抵免。
施羅德投資表示,該法案透過稅項寬免提供財政支持,將在未來十年大幅提升一些新興潔凈技術公司的盈利能力。
更多電動車、儲能、清潔能源和CCS項目正在美國落地,并在對應產業鏈上催生出大量的新訂單,其中一部分就屬于霍尼韋爾。
當地時間9月13日,霍尼韋爾宣布將為磷酸鐵鋰(LFP)電池制造商美國電池廠(ABF)的新超級工廠中提供霍尼韋爾自動化和過程安全解決方案。這一工廠建成后,將成為美國最大的LFP電池生產工廠。
美國電池技術開發商KORE Power也將在其位于亞利桑那州的超級工廠部署霍尼韋爾的電池卓越制造平臺MXP。MXP能夠實時可視化和控制整個鋰離子電池生產過程,提高產量和安全性。
此外,法案全面提高了碳捕集、儲存和利用各環節的獎勵,推動埃克森美孚和西方石油這些本就著力發展CCS的美國石油公司將項目加速落地。
今年3月,霍尼韋爾宣布將為??松梨谠谄湮挥诘驴怂_斯州貝敦的一體化聯產裝置提供二氧化碳分餾和氫氣凈化系統,該系統預計每年可幫助埃克森美孚捕集約700萬噸二氧化碳。
霍尼韋爾的加文·陶樂稱,該項目就由《通脹削減法案》孵化而來。

在政策支持下,霍尼韋爾今年還宣布了多項新領域的直接投資。
今年9月21日,霍尼韋爾斥資4100萬美元,從SolarBank公司收購了位于紐約州北部的三個21兆瓦直流地面太陽能發電項目。這是其少有的直接持有的光伏資產。
9月25日,霍尼韋爾投資2750萬美元入股儲能公司ESS-Tech,以推進鐵液流電池的開發和市場采用。
不過從2017年的杜瑞哲時期起,該公司就在收購上表現得較為保守,尚未出現碳中和領域的大額收購。
全球擴張與挑戰
在全球碳中和的議題下,歐洲、中國等地也不斷推出多行業的減排目標與綠色產業鼓勵政策,提高了各類碳中和產品的市場需求,推動霍尼韋爾產業在全球擴張。
航空業是最難減排的行業之一。歐盟正在推動可再生航空燃料(SAF)的使用,相關政策要求到2050年歐盟機場的所有飛機燃料中應混合至少70%的SAF。
今年5月,霍尼韋爾宣布英國石油(bp)將使用UOP Ecofining工藝,以擴大全球五家工廠的SAF產能。至此,霍尼韋爾已在全球授權35家工廠采用該工藝生產SAF,總產能超過每天400萬桶。
9月末,霍尼韋爾宣布與韓國SK集團子公司SK E&S合作,部署其碳捕集技術,以幫助SK集團加速韓國和東南亞其他地區的能源轉型。
在中國,東華能源(002221.SZ)、四川金尚環??萍加邢?/span>公司等公司也正在與霍尼韋爾合作打造SAF生產基地。
中國是霍尼韋爾的第二大市場。“我們將繼續在中國可持續發展方面進行投資?!奔游摹ぬ諛穼缑嫘侣劚硎荆裟犴f爾正在與中國公司討論電解水技術用于制造綠氫,以及液流電池用于儲能的合作。
長期以來,該公司在中國實行“東方服務東方”的本土化戰略,這同樣表現在了碳中和產業。
2021年8月,霍尼韋爾(中國)有限公司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低碳中心在上海成立,推動低碳解決方案在中國市場的開拓和實施;今年6月,霍尼韋爾可持續發展數智創新中心在天津港保稅區揭牌。
加文·陶樂指出,中國最近建設的一批高效燃煤電站是最新資產,可以應用碳捕獲和封存技術進行減碳。所以中國未來是潛在的CCS大型市場。
2022年9月,霍尼韋爾與中國中化旗下圣奧化學科技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將為后者的清潔煤制氫及碳捕集利用示范項目提供工藝技術及服務。這是霍尼韋爾在中國首次布局碳捕集業務。
霍尼韋爾的碳中和產業大多集中在旗下特性材料和技術集團。過去兩年,該集團的銷售額和凈利潤對霍尼韋爾的貢獻率呈連續上升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擅長跨界的霍尼韋爾并沒有大舉進軍光伏、風電產業,而是依托自身技術優勢開辟新的應用領域或者研發仍在發展中的低碳技術路線。

不過,相較于光伏和風電,氫能、SAF和CCS這些低碳技術的成本問題仍然遭人詬病,收益前景具有不確定性。
SAF亟需降本。據國際清潔交通委員會2021年發布的報告,不同技術路徑生產SAF的成本是噴?燃料價格的2-6倍,應用推廣存在難度。
全球氫市場仍處于早期階段,尤其是美國。根據施羅德投資的數據,截至8月中旬,美國氫工業的電解槽裝機容量不到0.17吉瓦,與美國能源部和國際能源署2030年約45吉瓦的目標相去甚遠。
霍尼韋爾的碳中和產業因此面臨諸多競爭。質子交換膜(PEM)是較為前沿的電解水制氫技術,美國杜邦、美國陶氏、日本旭化成等公司是目前PEM的主要生產商;西門子、施耐德等老牌工控巨頭在能源管理系統、電池和氫能等領域具有獨特優勢,將與霍尼韋爾形成直接競爭。
“一個健康的市場就是充滿競爭的,需要用差異化的技術去滿足各類需求?!睂Υ耍?/span>霍尼韋爾特性材料和技術集團首席增長官布萊恩·格洛弗持較為樂觀的態度。
霍尼韋爾可持續技術解決方案高級業務負責人凱文·奧尼爾(Kevin M. O’Neil)也告訴界面新聞,生產SAF的成本正在降低,到2030年,SAF技術有望具備成本上的競爭力。
霍尼韋爾認為,現行制備藍氫的技術已成熟,碳捕集項目正在切實地落地,各類碳定價將為這些技術提供支撐。隨著未來可再生能源規模擴大和電解槽成本降低,綠氫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2021年,霍尼韋爾將總部從新澤西州搬至北卡羅來納州的夏洛特。在這個充滿未來感的總部17樓電梯口,霍尼韋爾地展示了其最新的品牌LOGO:“未來,我們來”(The Future Is What We Make It)。
當前,各類碳中和產業風云變幻,充滿了競爭與變革,霍尼韋爾是否能夠像航空航天行業一樣,成為SAF、氫能、CCS這些產業具有統治力的角色,還需要時間的驗證。
技術同質化一直是行業的毒藥,在化石燃料不再那么受歡迎的時代,如何捕捉未來關鍵產業的利潤分配格局,通過技術奪得市場話語權,是所有碳中和領域的企業需要學習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