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呂雅萱
界面新聞編輯 | 翟瑞民
針對拐賣兒童犯罪,此前輿論已多有呼吁加大刑罰力度,直接“判死”的聲音高漲。
2023年9月18日,備受關注的余華英拐賣兒童一案在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宣判。法院對被告人余華英以拐賣兒童罪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
經審理查明:被告人余華英于1993年至1996年期間伙同龔某良(已故)為牟取非法利益,在貴州省、重慶市等地流竄,物色合適的孩童進行拐賣,得手后二人將被拐兒童帶至河北省邯鄲市,通過王某付(另處)、楊某蘭(另處)介紹,尋找收買人進行買賣,以此獲利,期間共拐賣兒童11名。
貴陽市中院認為,被告人余華英為牟取非法利益,多次拐賣兒童,其行為已構成拐賣兒童罪,犯罪情節特別嚴重,社會危害性極大,應予以嚴懲。遂作出上述判決。但是,余華英對判決結果并不認可,已當庭提起上訴。
余華英是否應判處死刑?后續二審法院會作出明確認定。按照我國刑法第二百四十條規定,拐賣婦女兒童罪的起刑是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拐賣3人以上、是集團首要分子、以出賣為目的盜竊嬰幼兒、造成被拐賣的婦女兒童或其親屬重傷或死亡等8種情形的,屬情節嚴重,可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情節特別嚴重的,可以判處死刑。
實際上,我國目前已很少有拐賣人口罪犯被判處死刑。最近一起案件還是2018年12月,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以拐賣兒童罪判處張維平、周容平死刑。廣州市中院介紹,2004年12月至2005年1月間,周容平等人經密謀后,入戶強行搶走一名幼兒,隨后交給張維平販賣;2003年9月至2005年12月間,張維平還單獨拐賣兒童8名。
2019年5月,山西省陽泉市中級人民法院對12人跨省拐賣兒童、收買被拐賣兒童一案進行公開宣判,被告人王喜娥、劉利萍(二人系母女關系)因拐賣兒童罪被判處死刑。2014年5月,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對譚永志等37名參與拐賣人口的被告人作出一審判決,其中主犯譚永志被判死刑。
近年來,隨著公安機關重拳打擊拐賣人口犯罪,我國各地已較少發生拐賣兒童案件。2022年5月,公安部曾介紹,2021年拐賣婦女兒童案件比2013年下降86.2%,其中備受群眾關注的盜搶兒童案件立案不到20起,且均基本實現快速偵破。另一方面,公安部在全國部署開展“團圓”行動,找回上萬名失蹤被拐兒童,也使得一批陳年積案得以告破,眾多人販子被抓獲。
有研究指出,拐賣兒童罪在司法實踐中適用死刑的比例很低。《法制博覽》雜志2018年4月刊發署名田麗媛的文章《一律判處死刑是否能夠有效的預防拐賣兒童罪》指出,在中國裁判文書網等網站可獲取的200份拐賣兒童罪案例看來,該罪在司法實踐中適用最多的刑罰仍然是有期徒刑。
在拐賣兒童案件中,法官會考慮哪些因素才會判定犯罪行為“情節特別嚴重”,并判處犯罪人死刑?
北京德翔律師事務所主任安翔告訴界面新聞,從刑法對拐賣婦女兒童罪的規定來看,符合法律規定的八項情形,就可以在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直至死刑范圍內量刑。而具體到什么情況下適用死刑,目前為止沒有明確的司法解釋,法官可以就具體犯罪情節行使自由裁量權。在司法實踐中,法官會參考法條所列舉的八項情形,根據犯罪行為在這八項情形當中的輕重來判定,也會結合當下的社會價值觀去理解解釋。
在余華英拐賣兒童案中,安翔分析,未見到被告人余華英有自首、立功等法定從寬情節,反而具有多次因拐賣兒童被抓的“慣犯”經歷。3年期間被告人拐賣的兒童多達11名,其中有3對是姐弟或兄弟,2004年被捕后,被告人甚至虛報姓名被判刑,可見其認罪悔罪態度差。從受害人楊妞花的表述來看,她父母的死亡跟余華英拐賣行為有密切聯系。綜上情節,余華英已構成“罪行極其嚴重”。
“我國司法原則認為,判處一個人死刑意味著沒有辦法在法律上通過教育挽救的方式進行處置”,安翔認為,本案中法官以拐賣兒童罪判處余華英死刑沒有問題,體現了我國刑法的罪刑均衡原則以及司法對拐賣行為的打擊力度。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曾發布《懲治拐賣婦女兒童犯罪典型案例》,其中一則案例顯示,1998-2008年間,被告人藍樹山伙同其他被告人拐賣婦女1人,拐騙兒童34人予以出賣,非法獲利共計50余萬元。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藍樹山構成拐賣婦女、兒童罪,判處其死刑。
最高法當時表示,對于拐賣婦女、兒童犯罪,我國司法機關歷來堅持從嚴懲治的方針,其中,偷盜、強搶、拐騙兒童予以出賣,造成許多家庭骨肉分離,對被拐兒童及其家庭造成巨大精神傷害與痛苦,在社會上易引發恐慌情緒,危害極大,更是從嚴懲治的重點。本案中,被告人藍樹山所犯罪行已屬極其嚴重,盡管有坦白部分拐賣事實的從輕處罰情節,法院對其亦不予從輕處罰。
另一則案例顯示,2006-2008年,被告人馬守慶伙同其他被告人以出賣為目的, 向他人收買兒童并販賣。其中馬守慶作案27起,參與拐賣兒童37人,1名女嬰在從云南到連云港的運輸途中死亡。馬守慶與其他被告人共同實施部分犯罪,在其中起組織、指揮等主要作用。案發后,公安機關追回馬守慶等人的犯罪所得22.6萬元。江蘇省連云港市中級人民法院以拐賣兒童罪判處被告人馬守慶死刑。
最高法認為,本案犯罪時間跨度長,被拐兒童人數多達37人,且均是嬰兒。人民法院綜合考慮馬守慶拐賣兒童的犯罪事實、性質、情節和危害后果,對其依法判處死刑,符合罪責刑相一致原則。
安翔表示,從上述兩個司法案例來看,被拐賣人數、跨越的時間、造成的被害人及其家庭的經濟損失和精神損失,以及被告人的主觀惡性等,都是法官考量犯罪人拐賣兒童情節嚴重程度的依據。
而對于網絡上呼吁“人販子一律死刑”的觀點,安翔表示,應充分理解社會公眾對人販子拐賣兒童行為的憎惡程度,對拐賣兒童犯罪處以一律死刑雖然會讓犯罪行為有所下降,但犯罪行為從來就不會因為被處以極刑而杜絕,相反可能會對被拐賣兒童的生命造成更大威脅,在巨大的刑罰壓力下,犯罪行為人為了避免被司法機關獲取到拐賣兒童的證據,可能會殺害被拐賣的兒童。一旦有拐賣行為就被認定為死刑,犯罪人將不惜一切代價逃避法律責任,這也不利于犯罪人終止犯罪,交代被拐人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