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犀牛娛樂 小福
編輯|樸芳
卷完本土票房,國產電影最近又開始卷到了海外市場。
春節檔《流浪地球2》才剛剛創下近年來國產電影海外票房新高,暑期檔電影就馬不停蹄地跟上了腳步。
前有《消失的她》刷新2020年以來北美澳新地區首周末華語電影票房紀錄,《熱烈》登頂近三年中國電影泰國票房冠軍,后有《孤注一擲》連刷北美、澳新、馬來西亞多國票房紀錄。而與此同時,時隔三年多,這些出海電影的主創們也紛紛走向各地,把路演帶向更遠的舞臺。
在今年中國電影市場全面復蘇的過程中,這股春風似乎也吹向了海外發行,率領著國產電影出海實現飛躍性的進步。
海外發行全面復蘇
事實上,今年多部國產電影在海外市場獲得存在感并非孤立現象,背后還有三個層面的影響因素。
其一,是市場整體回暖帶來的海外發行業務修復。
華獅娛樂制片有限公司總裁蔣燕鳴曾在今年上影節期間的“買家對話——電影國際發行路徑及策略”論壇中介紹,由于疫情原因,公司近幾年海外發行影片數量減少。疫情前每年可能會海外發行大約15到20部影片,每個月都有新片上映,但疫情三年華獅總發行量僅有30部。
由于客觀上的不可抗力影響,過去三年國產電影海外發行的難度必然會大幅增加,而這種影響會隨著市場回暖、交流恢復而逐漸得到修復。
當發行渠道重新通達,海外目標受眾的觀影需求也找到了滿足的途徑。因此一定程度上說,今年國產影片出海表現頻頻登上大字報,很大程度上建立在過去三年長時間的空白之上。
其二,是今年出海國產影片普遍性的高品質與逐步提升的海外觀眾認可度。
當然,像今年春節檔《流浪地球2》這樣海外表現遠超預期的項目,就不是僅僅一句行業復蘇能夠解釋的了。
《流浪地球2》不僅在海外票房層面遠超預期,海外口碑也取得了不小突破。在北美爛番茄平臺上,該片不僅拿到80%的爛番茄指數,爆米花指數更是高達97%,這也意味著影片充分得到了廣大海外普通觀眾的認可。
而支撐著這部影片遠征海外的最核心競爭力,就是足夠高的內容品質。后續幾部爆款暑期檔影片的出海佳績,同樣也少不了這一層加成。
觀眾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
近年來國產文娛內容出海總體處于上升階段。尤其在長視頻方面,以愛優騰為代表的頭部平臺在海外市場頻頻加注,也逐漸取得了一些積極成果。像在以東南亞為代表的華人居多的市場,很多國內本土內容都取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響,其中一些項目甚至在國內市場并不算起眼。
而通過這些優質內容的鋪墊,國產電影也得以更加順遂地打開外輸窗口,以解決長期以來的海外市場空白問題。
第三,新時代背景下,內容出海也已經成為了國產電影的重要任務。
作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中國電影的主要競爭壓力始終源于好萊塢,而國產電影能否實現進一步的發展,不僅在于本土市場的復蘇速度,也取決于內容出海的進程。
在8月29日舉辦的第六屆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中,中宣部電影局常務副局長毛羽表示,青年電影人成長于中國改革開放時期,有著解決文化差異問題的天然優勢,希望他們以文化的共通性跨越歷史、國情障礙,尋找到能為世界觀眾所接受的藝術表現形式,實現國產電影進入海外影院常態化放映。
在不斷豐富本土電影類型題材,抬高市場天花板的同時,國產電影進入海外影院的常態化放映也將成為新的行業目標。
上層導向之下,國產電影出海必將作為一個關鍵詞更頻繁地出現在行業中。
無形的阻礙
但回歸現實,我們依然要冷靜看待國產電影出海的重重難點。
這一方面源于打通受眾的困難。
一個客觀現實是,直至今日以好萊塢電影為代表的歐美電影依然在海外市場有絕對主導性地位。由于中國電影人的國際影響力有限,以及文化、內容、語言層面的天然壁壘,國產電影沖出重圍難度極大。
我們不完全統計了華語電影海外票房前十名,截至2023年,海外票房冠軍位置仍然被李安導演2000 年執導的《臥虎藏龍》牢牢占據。而其余領跑影片也大多由張藝謀、吳宇森、成龍這類海外知名度較高的影人領銜。
而本土票房高達40.29億元的今年春節檔票房亞軍《流浪地球2》。盡管獲得了超出預期的海外戰績,但最終累計海外票房僅為1000萬美金+,距離前十影片有著不小差距。
更多在近年來備受中國觀眾歡迎的國產影片,征戰海外基本都以慘淡收場,像在國內大賣的《長津湖》《戰狼2》等頭部項目,海外票房成績只有本土票房的零頭。而我們看到的有限票房,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海外的華人觀眾貢獻的。
華獅娛樂制片有限公司總裁蔣燕鳴在此前的活動中直言國產電影出海痛點,“海外市場對中國電影的態度較為懷疑,觀眾對購票并不積極。很多歐美國家的觀眾觀影習慣和語言因素對中國電影在海外發行有重要影響,西方人不喜歡看字幕,也聽不懂中文,那就不會看了。”
另一方面,打通發行渠道的困難也一直存在。
由于文化、受眾、觀影習慣等等的影響,導致國產電影在海外的受歡迎度始終有限。盡管中國電影出海早已不算什么新鮮事,但發行渠道、發行規模方面的阻礙至今難解。
郭帆導演就在第六屆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上分享了《流浪地球2》海外發行的遭遇。在向歐洲某國的發行商溝通發行時,對方試圖要求把《流浪地球2》的2去掉,理由為“歐洲這邊的觀眾可能不知道1是什么。”而在郭帆團隊試圖妥協后,對方又希望把影片的中文去掉,甚至直言如果這部影片是好萊塢電影會更好賣。
即便是海外市場中規模最大的北美,《流浪地球2》最初也只在100多個影院進行了小規模放映,意味著只拿到了北美市場5%的占比。這已經是近年來在海外表現最好的一部國產影片。
頑固的文化壁壘和一些內容品質之外的固有困難,導致了國產電影的海外發行舉步維艱。引入難、拓寬上映規模難,這讓國產電影出海總處于一種投入產出嚴重不對等的困境中。
當然,除了來自外部的阻礙之外,由于產出比過低和長期以來海外發行的弱勢地位,也導致了很多電影出品方對海外發行的不夠重視。例如在前期物料籌備上、影片字幕翻譯上等等剛需環節出現缺失,好萊塢大片已經純熟運用的全球同步發行,對于國產影片也是難事。
就連前段時間走向威尼斯電影節的《封神第一部》,作為一部投資體量巨大的頭部國產影片,也難以避免這方面的短板。在放映前一夜,主演費翔還協助影片進行了英文字幕翻譯的調整。影片在海外上映后,也有很多網友反映了英文字幕表意不準確的問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騏驥千里非一日之功。國產電影出海,依舊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