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劉子象
周一,有媒體援引韓國海洋水產部長官趙承煥的話稱,該國計劃明年將水質檢測點增至250處,以緩解公眾對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擔憂。他表示將繼續維持該緊急檢測系統,直到人們的擔心完全解除。
趙承煥透露,韓國早在7月份,也就是日本宣布正式排放前的一個月左右,就對該國東部、西部和南部的共計75個沿海地點,以及南部濟州島附近海域進行了輻射水平緊急測試。另外,他們近期還對更遠地區的33個地點進行了檢測。考慮到洋流因素,上述地點將最先受日本排核污水影響。他表示,迄今所有樣品均符合安全標準,韓國國產海鮮和進口海產品均未檢出輻射。
8月24日,日本政府宣布正式啟動福島核污水排海工作。9月11日,東京電力公司宣布第一輪排海工作結束,已排放約7800噸核污水。檢查設備后,第二輪排放最早將于本月下旬開始。
日本此舉引發周邊國家的強烈反對。韓國將繼續維持對福島附近8個縣的海鮮禁令。政府數據顯示,8月韓國從日本的海鮮進口額同比下降34.8%,至781萬美元,為兩年來最低月度進口額。
雖然致力于改善對日關系的尹錫悅政府持續淡化核污水排海的影響,但是韓國在野黨一直強烈反對,且持續推動努力,有可能訴諸國際海事組織(IMO)等機構。
9月17日,韓國主要反對黨共同民主黨的兩名議員訪問了IMO倫敦總部,表達了對日本核污水排海的擔憂,并在該組織門口舉牌抗議。
在與IMO秘書長、韓國同胞林基澤(Lim Ki-taek)會面時,議員Woo Won-shik和Yang Yiwonyoung轉達了擔憂及黨首李在明的信。他們稱韓國人對“福島核泄漏的長期影響感到嚴重關切”,而允許日本繼續排放核污水可能會留下不好的先例,并要求IMO根據《倫敦公約》和《倫敦議定書》的精神,努力防止核污水繼續排放,或者尋找排海之外的其他替代方案。
IMO是負責海上安全和海洋環境保護的聯合國專門機構。上述兩項協議分別于1972年和1996年簽署,旨在控制海洋污染源,并采取措施防止傾倒廢物和其他物質對海洋造成污染。
針對韓國的最新擔憂,IMO回應稱,他們同意需要從保護海洋的更廣泛角度進一步討論核污水釋放問題,但具體采取什么方案應由有關國家決定。
據其官網,IMO關于上述兩項協議的締約方會議將于10月2日-6日在倫敦舉行,會議內容包括評估可能允許傾倒在海上的廢物、放射性廢物等話題。但目前尚不確定是否討論日本核污水排海問題。林基澤在接受韓國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有關各方可以在下次會議上討論日本核污水排海問題,同時,IMO也在評估自己能夠做些什么。
韓國早前就已警告或將日本告上聯合國。日本可能不按公布的最初計劃執行排海工作是韓國方面的擔心之一。9月1日,韓國海洋水產部次官(副部長)樸成訓在例行吹風會上稱,如果日本以不同于先前承諾的方式進行排放,他們將向IMO提出“強烈”申訴,或尋求其他國際爭端解決途徑。目前他們正在評估有關可能討論的細節和策略。
出于對日本核污水排海影響的擔憂,韓國在幾個月前就呼吁在IMO框架下討論此舉對海洋環境的影響,但日本方面不予理會,并稱此事不在這個聯合國機構的管轄范圍內。
雙方的爭執點在于日本核污水排海是否屬于“海洋傾倒”行為。1975年生效的《倫敦公約》旨在有效控制所有海洋污染源,并采取措施防止傾倒廢物和其他物質造成海洋污染。1996年,為了使公約現代化,各方商定了《倫敦議定書》,其中禁止所有“海洋傾倒”,但也規定了一些例外。
而IMO持不確定立場。該組織表示,根據2022年起草的一份文件,他們“不確定”日本的行為是否應被歸類為《倫敦議定書》條約的范圍。另外,成員國在這一點上也存在分歧,一部分認為應該根據“傾倒”的定義來對待這個問題,另一部分則認為應交由國際原子能機構處理。
在美澳核潛艇合作、日本核污水排放等問題上,國際原子能機構正因其公正性遭受質疑,面臨“關門”風險。有媒體上周報道,因美國、俄羅斯等多國均未繳納會費,該監管機構今年6.5億歐元的預算存在約2.2億歐元的缺口??偢墒赂窳_西稱“可能在一個月內陷入停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