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業評論 響馬
編輯|葛偉煒
命運的齒輪轉不轉動,吃飯都是每天要直面的“大事”,而如今,怎樣用更少的錢滿足自己吃飯的需求,已經成為年輕人生活中的一大挑戰。
正因如此,各種應對策略應運而生,“剩菜盲盒”一時風起,7.9元的面包盲盒、11.9元的蛋糕盲盒、19.9元的壽司盲盒令人眼花繚亂,“如果運氣好,還有可能開出隱藏款小菜”。
而在山姆超市排隊試吃,也是一些年輕人在吃上面“薅羊毛”的表現,以致有山姆超市貼出公告,強調“為了更多的會員品嘗試吃,每人僅限領取一份試吃”。
如果說“剩菜盲盒”與排隊試吃只是偶爾為之,年輕人自制預制菜,則更頻繁。在社交網絡上,不少人曬出自制預制菜的圖文或視頻,還有人貼出相關教程,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
表面看,這只是一部分年輕人的探索,但其實,年輕人自制預制菜,既是一種“自救行動”,也在有意無意中“整頓”了外賣和預制菜兩大行業。新零售商業評論認為,這是自制預制菜現象最有意味之處。
合流
前段時間,36氪旗下自媒體“后浪研究所”發布了一篇文章,標題為《做一次飯吃一周,點不起外賣的年輕人開始自制“預制菜”》,引起網友關注。
文中,年輕人“點不起外賣”,是個關鍵問題。據在廣州上班的七七稱,在她公司附近,一頓相對較衛生、知名度較高且有門店的外賣并不便宜,只是想吃飽,就要50元起步,“加上有時候想點個下午茶,一天花個上百塊也是常有的事”。
至于價格低的、20元左右的外賣,大多來自“三無小作坊”。七七曾親眼目睹小作坊的制作工序,“只覺得它們臟”。
這并不是一個人的看法。在北京CBD“搬磚”的張滿也對媒體稱,自己有一次非常饞餃子,打開外賣平臺一看,一份餃子12個,因為擔心不夠吃,點了兩份,結果要七十多塊,還要另加5元配送費。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外賣包裝單價也引起熱議。據媒體報道,一份11.5元的餐食,要收取5元包裝費,媒體直指“外賣包裝費成‘刺客’”。
對于外賣價格提升,2022年8月,經濟學者韓秀云撰文探討了“外賣為何越來越貴”的問題。她分析認為,近些年,傭金和配送費上漲、營銷費用上漲、商家經營成本上漲,但這些上漲的費用,最終都會轉移給消費者,造成越來越貴的現象。
韓秀云直言:“要想獲得長遠發展,不能一味靠漲價來解決,消費者會考慮性價比的。只有讓利益分配機制更合理、公平,才能讓外賣行業走得更遠?!?/p>
不只是外賣越來越貴,讓年輕人開始自制預制菜的另一個關鍵原因是,不少外賣,本身就采用了預制菜。
所謂預制菜,按照中國烹飪協會發布的團體標準,是“以一種或多種農產品為主要原料,運用標準化流水作業,經預加工(如分切、攪拌、腌制、滾揉、成型、調味等)和/或預烹調(如炒、炸、烤、煮、蒸等)制成,并進行預包裝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另有媒體稱,半成品菜、方便菜、料理包等都可以稱之為預制菜。
重點在于,外賣與預制菜“合流”的程度超乎一般人的想象。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華興資本聯合發布的《2022年中國連鎖餐飲行業報告》顯示,中國預制菜下游最大的需求來自餐飲行業,銷售渠道85%以上集中于B端,小吃快餐店、連鎖餐飲店、主打外賣的餐飲店、團餐等均是預制菜應用的主要場景。
上述報告還提到,第三方機構估計全國70%的外賣商家使用料理包,連鎖餐飲店使用預制菜已經是行業內公開的秘密。
預制菜涌入外賣行業本不是問題,但因為預制菜涉及多個環節,從原材料采購、加工生產、包裝儲運、銷售等,流程繁多,難以標準化,容易產生質量問題。
艾媒咨詢相關調查顯示,購買過預制菜的受訪者中,24.9%的人遇到過期產品,24.2%發現預制菜里有異物,23.2%遭遇菜品變質腐敗。
外賣在一定程度上“勸退”了消費者,預制菜又沒有取得廣大消費者的信任,年輕人自己動手也就自然而然了。
正如自制預制菜的七七所做的,每周日花幾個小時做好飯菜,用一次性飯盒分裝,放進冰箱冷凍,帶到公司解凍、加熱,效果“和外賣賣的預制菜沒什么差別,還沒有那么多的添加劑與調味料”。
自救
不管是點外賣,還是買預制菜,年輕人的著力點之一都是希望節省時間。
在亞洲吃面公司創始人胡傳建看來,預制菜是一種幫助顧客節約時間的商業模式,“商業的關鍵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價值、實現可持續性”。
這也有現實支撐。艾媒咨詢相關調查顯示,節省時間是消費者購買預制菜的主要訴求,重視這一訴求的消費者比例超過70%,而對美味的訴求不到40%。
對于自制預制菜,節省時間同樣是著力點。一位名為“蘇棠要吃飯”的網友曾發帖稱,自己周末宅家自制預制菜,做一斤排骨,吃一半留一半,下次可以直接開吃,“省時間啊”。
自制預制菜當然也耗費時間,但在周末花數小時做好飯菜,便于三兩個甚至五個工作日都能吃到自己想吃的午餐,既節省了時間,還消除了“午餐社交”帶來的消耗,對疲于工作的年輕人來說稱得上是某種程度的放松。
在這方面,家有兩個女兒的網友張天驕稱,他按照預制菜的套路制作每天的午飯,包括燉雞翅、魚香肉絲、宮保雞丁、咖喱土豆胡蘿卜、木須肉、肉末酸豆角、肉末茄子等,“量都很大,先吃一頓,剩下的就裝盒冷凍,下周再吃,這樣也算有個新鮮感”。
張天驕坦率地表示:“每個周末,我們都疲憊不堪,但這是值得的,起碼其他時間的狀態大有改觀?!?/p>
相比于張天驕,很多年輕人未婚未育,用不太長的自制預制菜菜單換得工作日的相對輕松,也是“值得”的。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年輕人對做菜不大擅長,也有諸多應對策略。比如,自制預制菜之前,張天驕會在平臺搜索各個預制菜店鋪,分析里面的菜單,接著看烹飪視頻,一個個學,一個個做。
而自制預制菜的全過程,都有主播、博主在微信、抖音、快手、小紅書、B站等平臺分享,從買什么樣的保鮮盒,怎么選擇食材,到豐富多樣的菜單,再到如何保持菜的口感,哪些菜冷凍后仍然好吃,怎么吃更健康等一應俱全。
除了節省時間、有助于調節工作日的狀態,自制預制菜的另一個著力點是比點外賣省錢。
這也不難理解,自制預制菜的成本主要在食材方面,而在烹飪時,一種食材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做成多份,每一份的分量可能比外賣更多,花費卻更少。
加加對“后浪研究所”表示:“平時點個外賣,像一份小炒黃牛肉的價格要在59塊,但我自己炒的話,買一斤或兩斤牛肉,可以做成三份。”
當然,年輕人自制預制菜,在外賣和預制菜的“雙重煩惱”下自救,更重要的原因還是想吃得踏實、安心一點。進一步來說,情緒價值是年輕人自制預制菜的一大核心驅動力,在預制菜尚未真正獲得大眾信任的背景下顯得尤為突出。
角力
從預制菜“大盤”看,部分年輕人自救似乎無法影響整個市場的狂飆,但前文提及,預制菜市場目前集中于B端。
據興業證券研報分析,從餐飲原材料占比、滲透率兩個維度測算,預計2021年預制菜規模約為3000億元左右,其中B端占比達到80%,預計2026年預制菜規模有望達到近萬億元,5年復合年均增長率為24%,其中B端占比70%。
對此,廣東省食品安全保障促進會副會長朱丹蓬直指,當前我國預制菜存在兩個關鍵的“痛點”,一個是行業缺乏統一的國家標準規范,另一個是消費端對預制菜的認可度、接受度還不夠高。
消費者認可度、接受度不高,并不是一件小事。這是因為,在B端越來越成為存量市場的情況下,C端是一個極具誘惑的增量市場。正因如此,無論是預制菜企業,還是研究機構,都強調向C端滲透的重要性。
這時候,消費者主權慢慢發揮作用。啟承資本探討預制菜的發展時特別提到,國內預制菜仍然處于不斷去探索需求的狀態——消費者通過有吸引力的內容去購買,再通過品嘗后的投票去篩選到底誰會是能被長期復購的商品。
事實上,消費者已經用自己的選擇影響市場。據銀食創始人李麗宏觀察,有相當一部分消費者懂得去哪個渠道買到自己想看到的產品,“比如社區團購沒有那么被大家需要了,購買渠道更加多元化”。
這方面,即使身為預制菜領域的“大拿”,安井食品也無可奈何。2023年上半年,安井營收68.94億元,其中預制菜業務營收21.99億元,成為其第一大業務,但增速從三位數降至兩位數,原因之一是C端渠道分流現象較顯著,表現不佳。
消費者分流,即是在投票、篩選,是預制菜市場上一場“看不見硝煙”的角力。
艾媒咨詢相關調查顯示,61.8%的受訪者認為預制菜的口味復原程度需要改進,還有47.8%的受訪者認為預制菜的食品安全問題需要改進。
顯而易見,自制預制菜的消費者也是這場角力中的一股力量。對這些年輕人而言,自己做預制菜也好,在網絡分享相關內容也罷,都會對市場角力產生一定的影響。
從這個角度看,年輕人自制預制菜,有意無意“整頓”外賣和預制菜兩大行業,最終目的只是——省錢、省時間的同時,吃得更踏實、安心。這,不應該成為“奢求”,不是嗎?
參考資料:
1.《做一次飯吃一周,點不起外賣的年輕人開始自制“預制菜”》,后浪研究所
2.《這些餐廳被指八成以上都是預制菜,快來看看有你常去的嗎?》,中新經緯
3.《孩子不去“小飯桌”,我和妻子卻成了預制菜高手》,三聯生活周刊
4.《小龍蝦“刺客”救不了預制菜》,虎嗅APP
5.《預制菜增速放緩,狂奔的安井慢下來了?》,紅餐網
6.《預制菜的發展要與渠道共舞》,啟承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