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玉
共建“一帶一路”的五大重點合作領域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清華大學“一帶一路”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陸洋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共建“一帶一路”的下一個十年將從“硬聯通”逐步過渡到以“軟聯通”、“心聯通”為重點發展方向。可持續、惠民生、綠色環保以及“小而美”的合作項目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她指出,過去十年,“一帶一路”倡議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比如,作為“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聯通主要內容的“六廊六路多國多港”取得了重要進展,包括鐵路、公路、航運、航空、管道和空間綜合信息網絡的立體交通網絡初步建成。在政策溝通方面,“一帶一路”倡議在多邊層面被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理會、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亞歐會議等有關決議或文件納入。
相比之下,“一帶一路”倡議在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方面還有較大的改善空間。“一些項目因為調查研究和前期規劃準備不夠扎實,對技術先進性、綜合配套性、社會效益性、資源節約性、環境友好性等重視不夠,導致建設質量及目標效益不夠高,或者管理不善受到國外媒體的詬病和責難。”陸洋指出。
她還提到,除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外,我國還發起設立了多只對外投融資基金,如絲路基金、中拉產能合作投資基金、中非產能合作基金、中國—歐亞經濟合作基金等,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然而過去幾年,沿線東道國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和私人資金明顯偏少,國際金融機構、國際財團、第三方企業等參與度不高,在此背景下還是要繼續拓寬投融資渠道,提高資金使用率,提高投資參與度,建立多層次的投融資體系。
“一些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金融發展水平現階段相對薄弱,與金融相關的制度、準則尚未建立完善,發展中國家也在主張建立更為公正公平的國際金融秩序,新舊制度的交替和轉換也會帶來很多潛在的沖突和金融秩序的動蕩。由此‘一帶一路’資金融通不只是簡單地提供資金,更提供了一種潛在的金融標準和制度規范。”陸洋說。
以下是界面新聞整理的采訪實錄
界面新聞:您在文章中曾提到,“一帶一路”在渡過立柱架梁、提質增效這兩個階段后,正在邁向高質量發展,請問“高質量”具體體現在何處?
陸洋:高質量發展就是從簡單追求數量和增速的發展,轉向以質量和效益為首要目標的發展。這是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轉變。高質量發展是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目標和新要求,是綜合性的發展,包括發展理念、發展動力、經濟結構、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各個方面,并且要讓發展成果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體現在“一帶一路”建設方面,高質量發展要把政治共識和理念轉化為能夠帶來務實成果的具體行動。
在具體的方向上,可持續、惠民生、綠色發展等都是衡量的指標。這就要求我們提高科學規劃決策水平,拓寬人文交流渠道,加強創新力度,通過政策創新、項目創新、交流方式創新等方式為“一帶一路”建設提質增效,提高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認知度、支持度和參與度,使更多的國家和人民獲得發展機遇和實惠。
界面新聞:您認為過去十年“一帶一路”倡議有哪些亮眼的表現?在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后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陸洋:在設施聯通、政策溝通、貿易暢通方面的表現可圈可點。
設施聯通是共建“一帶一路”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促進跨大陸互聯互通的宏偉舉措,改善交通基礎設施、提升地區經濟環境水平,從而大幅降低貿易成本,產生積極溢出效應,促進跨境貿易和投資。作為“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聯通主要內容的“六廊六路多國多港”取得了重要進展,包括鐵路、公路、航運、航空、管道和空間綜合信息網絡的立體交通網絡初步建成。
政策溝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基礎。經過十年來不同場合、不同國家、以及各個層面的推介,“一帶一路”建設充分傳播了互聯互通的理念,“聯通”的重要性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一帶一路”倡議在多邊層面被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理會、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亞歐會議等有關決議或文件納入。
貿易暢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具體表現。中國與共建國家間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簽署或升級改善了共建“一帶一路”的制度和政策環境,從而大幅降低貿易成本,推動了跨境貿易和投資,促進了區域經濟增長以及區域經濟治理的改善,例如《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實施一年多來,帶動了更多貨物、服務和要素的流動,中國與東盟產業鏈、供應鏈進一步融合互補。
然而,共建“一帶一路”也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一些項目因為調查研究和前期規劃準備不夠扎實,對技術先進性、綜合配套性、社會效益性、資源節約性、環境友好性等重視不夠,導致建設質量及目標效益不夠高,或者管理不善受到國外媒體的詬病和責難。對突發公共事件的防范措施建設尚不到位,突發風險和危機應對機制及能力建設亟待提升等。對于“一帶一路”相關項目,有必要根據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制定具體的判斷和衡量標準,從而在項目規劃和實施上提質增效。
界面新聞:“一帶一路”倡議剛提出時,金融合作就被提上重要日程。目前中國已與152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合作文件,多數都涵蓋金融合作的內容。而這些國家里發展中國家占多數,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與此同時,三年新冠疫情也對全球經濟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在后疫情時代,“一帶一路”在金融合作方面將面臨怎樣的挑戰和機遇?
陸洋:資金融通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金融部門為我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大量的融資支持。除亞投行外,我國還發起設立了多只對外投融資基金,如絲路基金、中拉產能合作投資基金、中非產能合作基金、中國—歐亞經濟合作基金等,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
然而過去幾年,沿線東道國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和私人資金明顯偏少,國際金融機構、國際財團、第三方企業等參與度不高,在此背景下還是要繼續拓寬投融資渠道,提高資金使用率,提高投資參與度,建立多層次的投融資體系。此外,跨境支付,本幣結算、貨幣互換、金融服務能力建設也是“一帶一路”金融合作的重要內容。
金融服務能力建設方面,至2022年,我國已與20余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簽署了本幣互換協議,與10余個共建國家建立了人民幣清算機制,并與近40個共建國家金融監管當局簽署了合作文件,金融服務共建國家企業能力持續提升,然而在現實中,這些遠遠還是不夠的,在國外旅行、開展業務就能夠感覺到金融服務仍然無法滿足需求,這和人民幣國際化的程度有關系。
一些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金融發展水平現階段相對薄弱,與金融相關的制度、準則尚未建立完善,發展中國家也在主張建立更為公正公平的國際金融秩序,新舊制度的交替和轉換也會帶來很多潛在的沖突和金融秩序的動蕩。由此“一帶一路”資金融通不只是簡單地提供資金,更提供了一種潛在的金融標準和制度規范。
界面新聞:展望下一個十年,您對共建“一帶一路”有何期待和展望?
陸洋:“一帶一路”具有重要的歷史性意義,它提出了以“互聯互通”為導向的國際合作范式,在此基礎上提倡開放包容,是一種更加積極的全球化推動模式。近幾年來,國際形勢出現了很多新的變數、比如新冠疫情、俄烏沖突導致的供應鏈、能源危機等,使原有的全球化進程遭遇挫折,面臨著“脫鉤”的風險和挑戰。盡管如此,“一帶一路”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資金融通、貿易暢通等方面仍然取得不凡成就。
此外,中國領導人還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發展倡議,并整合進“一帶一路”合作框架中,為“一帶一路”在理念和內涵方面提供了新的支撐點。原有的全球化道路,使全球的發展長期處于不平衡、不充分的狀態,相比之下,中國提倡的基礎設施、貿易、金融等方面的國際互聯互通提供了一種有形的公共產品,對于可持續的發展和聯通具有重要價值,所提倡的開放包容、共商共建共享、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為新型全球化提供了思想基礎。
“一帶一路”的下一個十年將從“硬聯通”逐步發展到以“軟聯通”、“心聯通”為重點發展方向。對于具體的共建項目和發展合作實踐,可持續、惠民生、綠色環保、以及“小而美”的合作項目會得到更多的提倡,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