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劉子象
一項歐盟和德國資助的新研究稱,在衡量地球健康狀況的9項關鍵指標中,有6項超出了安全范圍,還有2項正朝著危險的方向發展。正如該研究所形容的,“地球現在就像一個病人”。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所長羅克斯特羅姆(Johan Rockstrom)等人在2009年首次引入9個指標,用來判斷地球對于人類來說的整體健康狀況。這些指標分別為:氣候變化、新型實體污染(包括微塑料、核廢料、殺蟲劑等人造化合物)、臭氧消耗、空氣污染(大氣氣溶膠負荷)、海洋酸化、淡水變化、土地系統變化、生物圈完整性(生物多樣性)和生物地球化學流動(Biogeochemical flows)。
2009年有3個指標超出了安全范圍。2015年,研究人員更新報告稱“紅燈”指標變成了4個。而本周三發表在《科學進展》雜志的新研究是8年來的又一次更新,“紅燈”指標已增加到6個。
新報告稱,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新型實體污染、生物地球化學流動、土地、淡水這6個指標均已突破“人類安全運行空間”這一安全區域。其中,前4個指標的危險級別最高;海洋和空氣雖然處于安全范圍內,但正向危險區發展。而臭氧是唯一有改善的指標。
生物地球化學流動反映了全球元素循環的人為擾動情況。研究將氮和磷視為構成生命的基本組成部分,并且它們的全球循環已通過農業和工業活動被顯著改變。
相對于2015年,本次新增了2個“紅燈”指標——淡水健康和新型實體污染。報告的合著者之一、德國的羅克斯特羅姆表示,原因在于河流徑流狀況的惡化,以及更精確的測量手段和對問題的更深入理解,導致水指標進一步惡化,從“勉強安全”進入了“越界”類別。另外,受益于測量方法和數據的改進,新實體污染水平在最新的研究中也首次被量化。
斯德哥爾摩復原力中心表示,跨越這些界限會增加造成“大規模突然或不可逆轉的環境變化”的風險。研究的另一合著者、哥本哈根大學的理查德森(Katherine Richardson)以人體作比稱,如果把地球想象成一個人,研究中所稱的“安全界限”相當于正常血壓標準,“血壓超過120/80雖然不一定意味著心臟病發作,但確實增加了風險,因此,我們要努力降低血壓。”
報告稱,這9個指標是相互交織和影響的。當研究小組使用計算機模擬時,他們發現,如果氣候或生物多樣性等單一指標惡化,會帶來其他指標的惡化。同時,解決一個問題也有助于其他問題的改善。
報告認為,合理使用土地和保護森林,可能是人類目前應對氣候變化的最有力手段之一,而鼓勵生物多樣性也可能減少污染和改善水健康。
最令研究人員頭疼的是這兩個指標:氣候危機和生物多樣性危機。德國的羅克斯特羅姆指出,其中生物多樣性危機尤甚,一個重要原因是它不像氣候變化那樣受關注,而它又是保持碳循環和水循環完好的根本所在。
臭氧層是唯一正在改善的指標,且已恢復至較大程度遠離危險區的水平。哥本哈根大學的理查德森表示,臭氧消耗曾一度突破危險邊界,但后來慢慢恢復了,這主要歸功于1987年通過的《蒙特利爾議定書》中的全球倡議。而這一事件表明,其他越界程度較輕的指標也有恢復的可能。
美國密歇根大學環境研究主任奧弗佩克(Jonathan Overpeck)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他認可這份報告,稱其中的“分析是平衡的”,報告的結果看起來就像一個閃爍的紅色警報,但這并不是過分危言聳聽,“人們應該感到擔憂,但更重要的是,還有希望”。
不過,對于歐洲研究中使用的測量方法以及模型是否準確等問題,這在科學家內部引起分歧。卡內基梅隆大學環境工程教授摩根(Granger Morgan)表示,專家們對于地球極限到底在哪里,或者地球上不同系統可能相互作用的程度沒有達成一致。但他同時承認,“我們確實正在危險地接近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