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DoNews 張 宇
編輯 | 楊博丞
今年夏天,中國華南、華北地區均出現高溫天氣,而部分地區高溫天氣持續,使得空調從家庭的可選產品變成必選產品,增速頗為明顯。
2023年上半年,家電全品類零售額增長4.4%,而在多重因素影響下,空調零售額增長19.5%,以一己之力撐起了家電行業大盤的增長。具體而言,空調全渠道零售量為3727萬臺,同比增長18.8%;零售額為1302億元,同比增長19.5%,其中線上渠道零售量為2129萬臺,同比增長33.0%;零售額為662億元,同比增長35.8%;線下零售量為1597萬臺,同比增長4.0%,零售額為640億元,同比增長6.4%。
空調行情復蘇,也讓家電巨頭們嘗到了甜頭。日前,“白電三巨頭”格力電器、海爾智家、美的集團相繼發布了2023年上半年財報,三者均實現了總營收和凈利潤的雙增長。
根據財報,格力電器、海爾智家、美的集團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26.73億元、89.64億元、182.32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10.52%、12.62%、13.98%。其中,美的集團2023年上半年的總營收增長141億元,其中87.7億元來源于空調業務;海爾智家家用空調業務的國內收入增幅達到25%;聚焦空調品類的格力電器自不必說,其七成收入來自空調業務。
在經歷了2022年的市場寒冬之后,空調產業鏈的盈利能力能否修復?“白電三巨頭”中,誰又會最終摘得“空調一哥”的桂冠?
一、格力和美的,爭奪“空調一哥”
財報顯示,2023年上半年,美的集團、海爾智家、格力電器的總營收分別為1969.88億元、1316.27億元、992.37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7.84%、8.21%、4.22%。
從營收規模來看,美的集團的營收規模最大,2023年上半年美的集團的總營收是格力電器的兩倍;從營收增速看,海爾智家的營收增速最快,美的集團緊隨其后,而格力電器的營收增速最慢。
具體到空調業務,拉動美的集團增長的主要動力是暖通空調業務,其總營收增長了近百億元至920.06億元,同比增長10.54%,占總營收的比例為46.71%,同比增加1.14個百分點。
相比之下,格力電器的空調業務收入為699.98億元,較美的集團少約220億元,相比2022年同期差距進一步拉大。值得一提的是,空調作為格力電器的頂梁柱業務,所貢獻的收入占總營收的比例高達70.54%,然而其所占比重不僅同比減少了1.66個百分點,而且同比增速僅為1.82%,這意味著對于目前主要依靠空調業務的格力電器來說,其空調業務在“白電三巨頭”中卻算不上拔尖,并且營收增速墊底。
在2022年,格力電器同樣不敵美的集團。根據財報,格力電器來自空調業務的收入為1348.59億元,而美的集團來自暖通空調業務的收入為1506.35億元。
光大證券在研報中指出,2018年格力空調線下零售額占比高達37.6%,而后在行業變革中下滑至2021年的32.9%,同期美的空調的零售額占比由24.5%升至34.2%。雖然到了2022年格力電器反超美的集團重回第一,但曾經格力電器在空調領域占據的絕對優勢,現如今已經不再明顯,甚至大有落于人后的趨勢。
空調屬于大型家電,其銷量與房產銷量密切相關。而當下,地產行業的黃金時代已過,空調需求量也日益飽和。2022年中國房地產精裝修市場新開盤項目2015個,同比下滑42.2%。空調市場也難以獨善其身,奧維云網數據顯示,家用空調和中央空調都面臨同比下滑。
總體而言,當前空調行業依然是格力電器和美的集團形成的雙寡頭競爭格局,其他品牌則虎視眈眈,6·18期間,京東家電家居的自營家用空調零售榜TOP 5依次為格力、美的、小米、華凌、TCL;中央空調TOP 5為美的、格力、酷風、奧克斯、海爾。
還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空調業務增速放緩,格力電器已跌出了世界500強。根據《財富》雜志發布的2023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去年進入榜單的格力電器未能進入今年的榜單之中,這也是連續入選四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后,近年來格力電器首次落選。相比之下,美的集團的排名要好很多。2022年,美的集團連續八年入選世界500強,今年排名為278名,遠遠好于格力電器。
二、空調行業還會繼續增長嗎?
2022年,空調行業遭遇了一波市場寒冬。奧維云網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空調市場全渠道銷量為5714萬臺,同比下降3.3%,銷售額為1969億元,同比增長0.3%。從銷量上來看,這是自2019年以來中國空調市場連續三年的下滑。不少行業人士均認為,家用空調市場整體萎縮的大趨勢很難逆轉,未來空調將進一步邁入存量市場,新增需求較少。
不過,2023年的高溫天氣卻促成了空調行情的復蘇。奧維云網數據顯示,2023上半年,空調市場零售額1290億元,同比增長18.5%;零售量3690萬臺,同比增長17.6%。另據產業在線數據,今年7月,我國家用空調產量為1645.3萬臺,同比增長32.0%;出貨量為1660.9萬臺,同比增長22.9%,總產銷水平連續6個月保持增長。
中原證券在研報中指出,目前,隨著行業旺季結束,上游企業排產與終端零售趨于平緩,行業需求或將短期縮減,但結合現階段房地產積極政策考慮,若房屋成交市場逐漸企穩修復,空調出貨增速有望受新增需求驅動而保持穩健。
有業內人士指出,在需求和成本的拉動下,空調行情復蘇或仍將持續一段時間。
一方面,高溫天氣是空調消費的主要邏輯,未來幾年的天氣可能比今年夏天更熱。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發布評估報告,2023至2027年這五年內,至少有一年會打破2016年創下的高溫紀錄,概率高達98%,而這五年氣溫平均值高于過去五年的概率也為98%;另一方面,空調主要原材料(銅、鋼、鋁、塑料)的價格相對于2022年正在回落。材料的價格下行,有望持續改善空調行業的成本壓力。
國盛證券的研報也認為,2023年可能成為2018年以來空調投資最好的一年,今年原材料價格下行,空調產業鏈的盈利能力有望修復。從銷量看,2022年行業基數較低,2023年在低基數及裝修需求遞延釋放之下有望實現銷量增長。
從渠道庫存看,2022年渠道庫存處歷史低位,2023年是補庫行情。從競爭格局看,“空調雙寡頭”格局未受到動搖。從地產市場看,預計2023年地產弱復蘇,目前竣工增速回正,銷售增速降幅收窄。
三、“空調雙寡頭”正在解綁空調
一直以來,空調行業都被認為是典型的雙寡頭市場。格力電器和美的集團牢牢把握著60%以上的市場份額,但現在,“空調雙寡頭”正在試圖解綁空調,向著多元化業務發展。
比如美的集團已經啟動B端業務,截至目前,其已建立了智能家居、工業技術、智能樓宇、機器人與自動化、數字化創新共五大業務板塊,其中,B端三大業務板塊的營收規模仍然較小。2022年財報顯示,工業技術、樓宇科技、機器人及自動化業務分別實現收入216億元、228億元和277億元,三大業務板塊累計占總營收的比例僅為20%。
2023年上半年,美的集團的工業技術收入為136億元,同比增長12%;智能樓宇收入為148億元,同比增長21%;機器人與自動化收入為152億元,同比增長24%。盡管B端業務營收規模不高,但增速均高于家電業務。
美的集團總裁方洪波曾表示,“家電業務已進入存量競爭階段,成長空間有限,美的集團必須尋找第二引擎。”不過,美的集團沖擊B端市場仍有兩個主要挑戰:一是要在競爭對手中找到To B業務的差異化優勢;二是要盡快提升To B業務的營收占比,使之成為公司增長的新“引擎”。
空調業務之外,格力電器也在加速發展多元化業務,比如相繼進軍了手機、預制菜、芯片制造、醫療、可再生資源以及汽車等產業。不過遺憾的是,格力電器的多元化戰略成效尚不明顯。根據2022年財報,其生活電器營收實現45.67億元,同比下滑6.43%,占比營收2.6%,而工業制品、綠色能源、智能裝備等營收占比更微不足道,僅為1.7%、1.55%、0.46%。
2023年上半年,格力電器工業制品、綠色能源產品分別收入55億元、29億元,同比增幅分別是90.01%、51.32%,表現亮眼,不過占總營收的比重仍然較小。
由此可見,無論是美的集團還是格力電器,均意識到想要通過空調這一單一品類擺脫泥潭已是妄想。在度過了前幾年的高速增長期之后,如何安全度過轉型期,或許是“空調雙寡頭”接下來最需要解決的難題,長遠來看,空調行業進入存量市場已是事實,留給美的集團和格力電器的時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