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鄒文榕
低利率環境下,提升權益投資比重是保險公司實現長期穩健收益率的重要途徑。
9月10日,金融監管總局發布《關于優化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標準的通知》(下稱:《通知》)則通過放松資本約束進一步為險資增配權益資產提供了政策支持。
《通知》表示,為引導險資支持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對于保險公司投資滬深300指數成分股,風險因子從0.35調整為0.3;投資科創板上市普通股票,風險因子從0.45調整為0.4;投資公開募集基礎設施證券投資基金(REITS)中未穿透的,風險因子從0.6調整為0.5。
截至2023年6月30日,保險行業配置股票的規模為2萬億元左右。據中信證券測算,假設增配后股票資產最低資本保持不變,此次風險因子調整帶來的潛在增配股票空間為2000到3000億元左右。
政策紅利之下,手握巨量增配資金的保險資金近期在資本市場又調研了哪些個股呢?
Wind統計,8月以來,截至9月12日收盤(本次調研統計區間,下同)148家險資(保險公司+保險資管公司)合計調研650家上市公司5004次,其中78家險資調研頻次在10次以上。
期間,15家險資調研均達百次以上,其中泰康資產、人保資產、中郵人壽以及大家資產調研密度均超200次,分別達到250次、242次、236次和218次,與之對應的調研個股數量也分別達到222只、208只、216只和197只。

對于此次《通知》中調低滬深300以及科創板股票投資風險因子的舉措,中信建投研報指出,保險資金體量大、追求穩健收益的特性使得其與大盤藍籌股更為適配,而滬深300指數成分股大多為我國大盤藍籌股的典型代表,是保險公司的理想配置目標。此外,支持科技創新是保險資金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體現,而科創板股票大多具備鮮明的“硬科技”特征,并且保險資金的長期資金屬性與科技企業的資金需求更為契合。
從過往投資風格看,保險資金長期偏愛分紅穩定、估值偏低的藍籌股票,特別是銀行股。但在此次《通知》中,監管不僅調降了險資在科創板塊個股投資的風險因子,同時要求保險公司加強投資收益長期考核。
中信建投分析,科技企業一般具有短期經營不確定性較大但長期增長空間巨大的特點,這就使得其資金來源需要具備期限較長且風險容忍度較高的特點。《通知》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引導保險資金支持科技創新的導向。
8月以來,保險資金對于雙創板塊關注度尤為高漲,調研超百次的險資中,調研創業板和科創板公司均超過20次。
個股層面,各險資對雙創板塊個股調研數占比合計57.69%,其中,科創板達29.79%,兩項數據較去年同期分別提升3.53和3.9個百分點。
以40只獲險資調研數超10家的個股為例,期內,滬深主板獲險資調研個股16只,科創板及創業板則分別有14只和10只個股收獲了險資關注。

例如,澳華內鏡(688212.SH)期內公開兩場機構調研,參與險資高達21家,包括新華養老、新華資產、泰康養老、泰康資產、人保資產、長江養老、平安資產、平安養老等。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通知》除鼓勵了險資加強科創領域上市公司投資外,對于非上市公司也表示,保險公司投資的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上市公司股權,風險因子賦值為0.4。保險公司經營的科技保險適用財產險風險因子計量最低資本,按照90%計算償付能力充足率。
在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首席投資官王軍輝看來,長期以來,面對無風險利率下行趨勢,加大權益資產配置一直是保險資金運用的必然選擇。本次政策的出臺,對保險資金加大權益資產配置,特別是加大對科技創新戰略的支持,具有直接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