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大眾汽車表示,由于“市場狀況”,將在德國茨維考工廠解雇269名員工。這些員工為期12個月的合同于近期到期,公司將不再續簽。
此外,大眾還將調整工廠的輪班工作。據德新社報道,該工廠共有超過一萬名員工,其中2000多人簽訂定期合同。
大眾汽車發言人稱,集團仍然100%地堅信電動汽車發展之路,茨維考工廠在其中發揮著核心作用。
官網信息顯示,茨維考工廠生產大眾旗下三個品牌的六款電動汽車。2018年,大眾汽車宣布斥資12億歐元(當前約92.88億元人民幣)改造該工廠以適宜電動汽車生產。盡管電動車生產較燃油車生產所需勞動力更少,但通過增加產量,彼時工廠員工數量總體保持穩定。
眼下,大眾電動汽車卻不得不做出裁員的選擇以降本增效,或與在歐洲市場面臨著來自特斯拉的激烈競爭有關。
全球汽車信息平臺Marklines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5月大眾在歐洲生產了9.7萬輛ID車型,但僅售出了7.3萬輛。作為對比,特斯拉在歐洲售出超過10萬輛Model Y,超過大眾所有電動車型的總銷量。
直到7月,大眾電動汽車在德國本土的銷量才憑借電動小貨車ID.Buzz超越特斯拉來到榜首。據德國媒體Automobilwoche,今年前7月,大眾汽車的電動汽車注冊量為4.15萬輛,而特斯拉則為4.03萬輛。
相對特斯拉,大眾微弱的競爭優勢能否維持有待檢驗。留給公司制定正確電動汽車戰略正在流逝,大眾還必須直面來自全球競爭者尤其中國汽車品牌的挑戰。
在今年歐洲最大的汽車展會慕尼黑車展上,中國公司參展數量是2021年的近兩倍。比亞迪展出的海豹(Seal)直接對標大眾和特斯拉的中型轎車。發布會吸引了眾多汽車高管,大眾汽車首席勞工代表丹妮拉·卡瓦洛(Daniela Cavallo)也在現場觀看。
大眾CEO奧博穆(Oliver Blume)表示,與中國汽車品牌的競爭不會對歐洲制造商構成威脅,因為在歐洲市場延續中國企業的價格競爭優勢存在困難。
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經濟增長缺乏動力,高通脹和補貼削減等情況抑制了汽車消費需求。作為大本營的歐洲市場持續低迷,能否幫助大眾支撐轉型成本還未可知。
中國是大眾汽車除歐洲外的另一個重要支柱,但今年上半年,中國市場占大眾集團全球銷量的33%,較上年同期下滑5個百分點。由于在華失守,大眾汽車集團下調了2023年的銷量目標,預計全年交付量將介于900萬至950萬輛之間。
梅茨勒銀行(Bankhaus Metzler)分析師表示,大眾下調后的目標仍是相對樂觀的預期。馬斯克則在日前警告稱,若不盡快轉向自動駕駛電動汽車,大眾和通用等傳統汽車制造商將被淘汰。
事實上,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一系列軟件能力是制約大眾的短板。大眾此前已積極尋求與地平線、小鵬汽車在內的中國公司合作,9月初,36氪報道稱地平線將從內部軟件算法團隊抽調上百人至與大眾汽車成立的合資公司,或將加速大眾智能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