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酒管財經
編輯|阿聰
國內快速崛起的休閑度假訴求,正在重塑我國酒店行業的市場格局。
毋庸置疑的是,本土酒店品牌的發展離不開國際酒店品牌的影響。在過去數十年的時間里,國外品牌在酒店行業的一整套成熟體系,引領著本土酒店品牌一路發展。
只是,當休閑度假時代來臨,市場迸發出多元化需求,民族自信日益提升的國人,對度假的內核有了更深層次的需求。諸多本土品牌,反而憑借熟稔中國傳統文化、精耕生活方式等優勢,正在迎頭趕上。
2023年大眾點評必住榜近日正式發布,這是一份被譽為“酒店‘住著玩’指南”的榜單。我們欣喜地看到,從德朧、君亭到飛蔦集、大樂之野,越來越多的國內品牌登榜;從莫干山、松陽到大邑、墊江,越來越多的國內寶藏目的地被挖掘;從田園休憩、山野隱居到非遺體驗、文化尋源,越來越多具有“中國味道”的休閑度假場景涌現。
可以預見的是,接下來的若干年,休閑度假市場,本土品牌將會輸出更多的“中國方案”。
追趕者、合作者
1981年5月13日,新加坡商人羅新權,在合作建造和經營麗都飯店的合同書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這位華裔富商花費2個多億美元讓這個決定最終落地,并在1984年1月與美國假日酒店(現洲際酒店)簽訂經營管理協議開業。這是國際品牌落戶中國的第一家門店。
羅新權或許沒有想到,他的這筆投資在無意間開啟了國際酒店集團在華布局的浪潮。在此之后,雅高、萬豪、希爾頓等國際酒店集團紛紛進入中國。
在此之前,國人對于酒店的認知就是招待所和社會旅館。彼時,出行人群以下海經商客群居多。吃苦耐勞的中國首代創業者對住宿并無過高需求,只需一張干凈的床鋪可落腳即可。
經市場化運作多年的國際酒店集團的進入,隨即讓國內打開了新世界。尚處一張白紙的中國酒店業,瘋狂地從國外酒店品牌中汲取養分。
高挑的大堂設計、標準化的前臺接待,模塊化的客房管理——在國際品牌的標準輸出影響下,本土品牌選擇“拿來主義”,早期模仿學習,后期適度創新,實現自身快速擴張。
在接近40年的市場化進程中,我國酒店業經歷經濟型酒店黃金十年、中高端產品崛起、連鎖化率持續提升等諸多階段。本土品牌獲得長足的發展,其與國際酒店的關系也從單純的“師徒關系”轉向“亦師亦友”、“競爭合作”等多重關系疊加。
不難看出,本土品牌向國外品牌學習的痕跡一直存在。我們依稀能夠在酒店的裝修設計、產品服務、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標準制定甚至是傳播基調等方面看到國外的元素。
這也不難理解。中國經濟迅速崛起,用三十年走完了發達國家近百年的路程。但住宿業作為一個配套產業,其發展脈絡并未跳出全球酒店發展趨勢范疇。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適用在國內酒店產業。
競爭者、創新者
只是,歷史的車輪正在滾滾向前。
從2012年到2022年,我國人均GDP從6100美元增長到1.28萬美元,增長了1倍有余;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65萬元增長到3.69萬元,同樣增長1倍有余。
更加富裕的中國人,在出游上不再滿足于觀光打卡式旅行,休閑度假趨勢愈演愈烈。我國旅游產業格局出現根本性改變,旅游產品向觀光、休閑、度假并重轉變,高品質、多元化旅游休閑度假時代來臨。
尤其是經過疫情洗禮三年之后,用戶訴求發生變化,“住著玩”需求興起,消費者對于屬地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關注度急劇提升,無論本土品牌還是國際品牌都需要適應新一代的消費者。
美團住宿事業部總經理何瀟認為,住著玩興起的背后,代表的是用戶“過程大于目的”的需求變化:“過去在以商品零售為主的時代,消費者的滿足感建立在商品到手之前。一旦商品到手之后,這個滿足感就不再存在了。而當下,用戶真正的滿足感是建立在整個體驗的過程。這種‘玩’,包含了用戶抵達酒店之后在店內的時間,也包括在整個旅途的時間。”
近年來,各大平臺也把重心放在了休閑度假場景。美團酒店的slogan升級為“美團訂酒店,住著玩個遍”,強調對旅行體驗的追求;大眾點評已經評定4屆的“必住榜”,結合熱門的休閑度假場景,發布了9大主題。
上榜酒店類型多樣,有北京郊外的童話小屋,上海繁華商圈的地標酒店,也有三亞海邊的度假綜合體,重慶鄉野間的避世美宿
上述必住榜單中的一組數據值得行業人關注。入選的931家酒店中,萬豪、洲際、凱悅等集團分別以102家、51家、33家領銜上榜酒店榜單。
但是,國內酒店集團中的德朧、君亭、萬達等正在接近上述國際集團。華住旗下有13個高端品牌涵蓋了商務旅行、生活方式以及休閑度假各個區域,今年有五大品牌入選“必住榜”。
同時,除了知名連鎖品牌酒店之外,有超過30%是屬于區域特色的寶藏酒店。后者中大多數都是本土酒店品牌。
將視野放置全國,越來越多的本土度假酒店產品收獲眾多擁躉。
比如,還原西北本土村落原貌的黃河宿集產品,定位鄉野精品度假民宿的飛蔦集,主打藏族文化的松贊酒店,堅定做東方生活方式布道者的柏聯酒店——眾多本土酒店品牌正在用自己的理解定義度假酒店標準。
不同于傳統酒店所被賦予的配套定位,“酒店即目的地”讓休閑度假酒店承載了更多功能。
作為國內民宿品牌代表,重慶墊江飛蔦集民宿登上了2023“必住榜”
頭豹研究院認為,以度假為主題的旅游產品逐漸成為旅游市場的新寵。度假酒店從旅行配套日益轉變為首要考量因素和度假目的地。
休閑度假酒店不止于住,它更要提供不同特色的生活方式,并強化稀缺性、獨特性標簽。它要求經營者需要深度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和風俗風貌。
本土品牌需要更多地挖掘自身優勢。
在國內已經擁有200多家度假酒店的君瀾,是一家土生土長的民族酒店品牌。濱海、親子、野奢、古鎮、田園等場景均有君瀾的身影。
君亭酒店副總裁張戈泉就表示,在度假產品上,君亭完全有能力與國際品牌抗衡。本土品牌更多根據自身在本土發展。從規模、服務和特性上,中國民族品牌越來越好。
事實也是如此,越來越多的酒店集團開始深耕這一領域。比如錦江集團孵化的暻閣、云居系列度假產品,涉獵城市和近郊度假;華住旗下的花間堂,聚焦高端休閑度假賽道;德朧的CANARY加納利,選擇以城市度假為始,擴展度假邊界;尚美數智旗下的假日美地、尋里、花美時燈品牌,分別定位水樂園主題度假村、溫泉主題度假村及酒店、自然風光及城市文旅綜合體等。
輸出“中國方案”
事實上,要想實現“住著玩”,單純的住宿已經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以住為入口,揉進吃喝玩樂等諸多X產品,并以此形成一個目的地生態。
這里的X既形成了單個產品的獨特性,又滿足了消費客群需求的多樣性,最終形成了酒店品牌的競爭力。
對于消費者而言,需要在龐大的酒店名單中找到合適自己的產品;對于商家來說,自己優質的產品迫切需要被更多人看到——平臺型企業在其中的作用極為關鍵。
以“必住榜”為例,經過4年的積累,某種程度上,它搭建并沉淀出了“好酒店”的一致性認知。7億人的評價構成了榜單公信力的基石,在為用戶提供更多實用、權威的休閑度假選擇的同時,讓更多小酒店被發現,讓更多好酒店被熟知。
消費者在平臺上的每一次評價和互動,都是在強化、校準度假酒店的特色。這種正向循環,又為榜單注入了新活力。
而對于酒店集團而言,命題在于,如何讓“好體驗”可復制、可擴展。
當被媒體提問“希望消費者記住品牌的關鍵詞”時,飛蔦集聯合創始人鄧雁升脫口而出三個詞:自然的美景、在地的體驗、定制化。這或許能夠為更多的度假酒店品牌提供更多的解題思路。
首先是在地文化的研究和轉化。
酒店即目的地,這樣的訴求要求酒店品牌需要關注用戶對生活方式的研究。很多度假酒店自身以及周邊的景點或村落就是目的地。當地的屬地文化、民俗風情將深刻影響著度假酒店產品的特色。
也正是不同目的地的文化差異,保證了度假酒店自身的獨特性。酒店品牌方應該深刻梳理研究在地文化和景觀,做到融會貫通,最終融合到酒店產品中,以此形成各種主題系列,并在此基礎上做好服務。
第二是打造特色的度假產品。
酒店品牌不只是提供住宿,而是圍繞“住”的訴求,打造吃喝玩樂的度假生態產品。在這個生態中,酒店品牌可以融合出行線路、酒店、景點、文娛活動,通過自主設計、多方聯合,形成產品包,為用戶提供一站式、全鏈條的度假體驗。
第三是重視私人定制的市場潛力。
這里的私人定制可分為多個維度來看。一個是圍繞一類人群的私人定制。酒店品牌方應圍繞不同人群,推出專屬產品,屬于細分賽道的多個標準化產品。該類產品對于首次接觸酒店品牌的用戶具有很強的適用性。
另外是圍繞單個客戶的私人定制。該類客群對酒店以及周邊具有一定的了解和認知,酒店品牌方應提前結合客戶訴求,有選擇地制定出獨特的度假路線。該類產品屬于非標產品,具有很強的個性化,但相對溢價較高。同時,該類產品在后期可逐漸融入上面的人群定制范疇。
產業的每一次升級與變革,都會帶來市場格局的劇烈變動。對于更多本土酒店品牌而言,在中國邁進休閑度假時代的關鍵時刻,每一次探索和實踐,都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也將注定在整個中國酒店歷史畫卷上留下濃重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