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edTrend醫趨勢
“頭禿腰圓、疲憊失眠。二十歲生猛猶如程咬金,三十歲柔弱堪比林黛玉。”
以上,是網絡上對于當代打工人健康狀況的總結。這一總結直指當代打工人的“三件套”——脫發、肥胖、失眠。
不過,當代打工人的這些健康痛點,越來越多的成為制藥企業研發立項的來源。
諾和諾德的司美格魯肽從去年火到今年,原因就在于在減肥領域有“奇效”;輝瑞治療脫發藥物Litfulo(利特昔替尼)今年6月在美國上市即引發廣泛關注;中國老牌制藥企業先聲藥業在去年年底花費3000萬美元的首付款、并允諾額外的里程碑款以及銷售分成,以從瑞士生物制藥企業Idorsia引入一款抗失眠創新藥。
制藥企業的主流研發方向正在慢慢變得多元化。
一方面,腫瘤和自免領域研發過熱,多種重磅產品的專利懸崖逼近,制藥企業迫切需要新的增長點;另一方面,全球第一大醫藥市場——美國市場上《通脹削減法案》(IRA)帶來的“藥價談判”,讓制藥企業努力尋找“可以更快收回成為成本,獲得更高ROI”的領域。
畢竟,從禮來和諾和諾德兩款新的減肥藥來看,這些具有C端屬性的產品,比傳統意義上的藥物放量來的更為迅猛。
由此,受眾廣泛、帶有些許“消費者屬性”的醫藥需求,正在越來越多地走上制藥企業的研發桌。
01 脫發、肥胖、失眠,藥企的新淘金圣地
藥企新瞄準的這個“礦源”,一個首要的特征就在于對應潛在消費群體數量龐大。
就拿“中產三件套”來講,這三種疾病的患者在國內都以億為單位:中國脫發人群超2.5億(男1.63,女0.88)、睡眠障礙人群超3億,肥胖患者更是全球最高,達到了6億人口。睜眼看去,周圍隨隨便便都能找到一大批對號入座的人。
與此同時,這些醫療需求的“消費屬性”,決定了對應人群對于價格的“相對不敏感”,這意味著目標受眾愿意為此支付較高的價格,更重要的,來自政策對價格和利潤率的干預手段會相對少很多。具體可以類比醫美行業。
眾所周知,醫美行業是一個高毛利的行業。
比如以“童顏針”、玻尿酸、肉毒素等產品為主營的醫美企業愛美客,在2023年上半年營收14.59億元,同比增長64.93%;凈利潤9.63億元,同比增長64.66%;毛利率達95.41%,超越了茅臺(91.8%)。與此同時,因為這些“治療”是非必需品,以醫保為代表的支付機構,也不會去干預其價格體系。
非常不嚴謹地說,對于脫發、肥胖的治療,也是一種“醫美”舉措,畢竟都是關于“顏值”的事情。而人們通常愿意為“美”付出更高的溢價。
當“變美”這件事能靠醫學手段解決,國內外的制藥企業自然便都盯上了這些“金礦”。
目前看來,人群最為龐大的減肥藥吸金能力最強。
根據Fortune Business Insight的報告,全球抗肥胖藥物市場預計將從2023年的45.1億美元增長到2030年的228.5億美元,預測期內的復合年增長率為26.1%。
諾和諾德的司美格魯肽是當之無愧的“黑馬”,上市后銷售額漲勢迅猛。司美格魯肽共有三款產品在售,分別為Ozempic(注射用降糖藥)、Rybelsus(口服降糖藥)、Wegovy(注射用減重藥),2022年銷售額合計達到109.42億美元,首次突破百億美元大關。
其中,用于減重的Wegovy(2021年6月獲FDA批準上市)銷售額8.77億美元。今年上半年,Wegovy快速放量,以17.59億美元,同比增幅高達367%。
禮來替爾泊肽(Tirzepatide)的銷售也表現強勁。2022年5月經美國FDA批準上市,首年即獲得4.83億美元的銷售業績;今年上半年營收15.48億美元。禮來預計這款藥物在2023年的銷售額將突破40億美元。要注意到,在上半年獲得15.48億美元營收時,替爾泊肽的適應癥尚且只是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減重適應癥尚未獲批。
國內市場上,今年7月,華東醫藥、仁會生物的GLP-1類減肥藥物先后在國內上市,禮來制藥GLP-1R/GIPR雙重激動劑替爾泊肽注射液的減重適應癥也在國內申報上市了。恒瑞醫藥、信立泰、甘李藥業、聯邦制藥、諾博特生物、雙鷺藥業、鴻運華寧等十余家企業布局,競爭較為激烈。
要知道,三年前,這批公司立項最迫切的還是靶向抗體以及PD-1。
除了減肥,脫發也是藥企發力的主戰場之一,因為藥物是也是打工人寄望擺脫禿頭困境的一大“神器”。
雖然“禿頭”星人可以選擇佩戴假發,但到底不如自己原生態的好。假發悶熱,還有突然被大風/人掀翻頭頂蓋的風險。
根據華泰證券分析,全球脫發主流用藥為非那雄胺與米諾地爾。
其中,非那雄胺已納入國家集采、市場規模有限;米諾地爾2020年米諾地爾中國銷售額約6億元,隨著加大教育力度與電商渠道放量,有望于2031年超百億,2021年-2031年這10年間的年復合增長率約為30%。
AR拮抗劑(雄脫)、JAK抑制劑(斑禿)、WNT激動劑(雄脫)等在研藥品與中胚層療法有望進一步填補未滿足的市場需求。
據Coherent Market Insights估計,2020年全球脫發治療市場的價值為36億美元,預計在預測期內(2020-2027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6.2%。
今年3月,禮來的JAK抑制劑艾樂明(巴瑞替尼片)獲批在中國上市,用于成人重度斑禿的系統性治療。目前,這款處方藥目前在網絡渠道上價格為每盒28片1050元。根據禮來財報數據,2022年,巴瑞替尼收入8.31億美元。
今年6月,輝瑞JAK3抑制劑利特昔替尼膠囊(Ritlecitinib)在美國上市,用于治療12歲及以上青少年和成人斑禿。在不計任何折扣的情況下,患者使用利特昔替尼的年費用約為4.9萬美元,以此計算,月費用約為4083美元(約合人民幣2.95萬元)。
目前,在國內,恒瑞醫藥、澤璟制藥、科倫制藥等都布局了斑禿治療藥物市場。競爭激烈程度也可見一斑。
與已經有新藥上市的肥胖、禿頭領域相比,失眠人群對于新藥更為渴望。
雖然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但國內獲批上市的抗失眠藥物卻非常有限,目前主要是地西泮、氯硝西泮等在內的苯二氮卓類,以及唑吡坦(國內1995年上市)、右佐匹克隆(國內2007年上市)為代表的新型非苯二氮卓類。需求與現實之間,存在巨大的空間。
自2007年右佐匹克隆上市后十六年無新藥推出,臨床需求及市場有望隨新藥推出得到釋放。先聲藥業高價引入的Daridorexant已在美國以商品名QUVIVIQ上市銷售,或能夠在中國市場快速推進;本土京新藥業的安達西尼、揚子江藥業的YZJ-1139以及東陽光藥的HEC83518都是進展較快的藥物。
失眠類藥物大多跟神經系統有關,精麻類藥物在我國無論是流通還是研發,監管壁壘一直很高,這是該類藥物一大掣肘原因之一。
然而,也正是因為壁壘高,或許對于有實力的藥企,尚算一個還可以去挖掘的方向。
畢竟,據Mordor Intelligence估計,失眠治療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3年的34億美元增長到2028年的43.7億美元,預測期內(2023-2028)的復合年增長率為5.16%。
02 全球第一大市場巨變,驅動制藥業邏輯變化
類似肥胖、脫發、失眠這些領域,制藥企業在以往也有布局,但現在,這些領域的吸引力與日俱增。因為全球第一大醫藥市場正在發生巨變。
美國市場對于全球TOP藥企的重要性,從美國市場的營收占比就可以凸顯出來。
根據2022年營收數據,輝瑞美國市場營收占據總營收的43%,艾伯維79%,羅氏51%,強生54%,默沙東48%,諾華35%,BMS 69%,賽諾菲43%,阿斯利康 43%,GSK 50%。
如此之高的比例,可以想見,一旦美國市場上有什么變動,將極大地影響到這些企業的營收構成。
美國《通脹削減法案》(IRA)的持續推進,使得支撐美國醫藥市場的關鍵假設正在經受考驗。
IRA的條例里,與制藥企業相關的內容主要包括兩部分:① 限制超過通貨膨脹的藥品價格上漲,② 圍繞最昂貴的醫療保險藥品的強制性最低折扣的價格“談判”,也就是美國式“醫保談判”的推進。這兩項打破了美國市場上一直以來堅守的“定價自由”。
8月29日,即便遭遇了多家制藥企業的起訴,聯邦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CMS)官網依然如期發布了——醫療保險D部分10種被納入首批醫療保險藥品價格談判的處方藥名單。
這10款藥物覆蓋糖尿病、關節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白血病等多個疾病領域,涉及百時美施貴寶(BMS)、輝瑞、強生、默沙東、諾華、安進、諾和諾德等多家全球頭部制藥企業。
IRA所導致的結果是,這些重磅藥物的投資回收期縮短。
現實世界里,制藥公司通過專利叢林來保護并延長重磅藥物的“市場獨占期”,艾伯維的修美樂就是典型的案例。
IRA的出現,撕破了這種做法可能的獲益性。藥企需要計算出哪種方式損失最小:與仿制藥的競爭?還是與CMS的談判?
雖然諸如默沙東、百時美施貴寶等企業已經開啟了針對性訴訟,但這些訴訟是否以及何時會影響IRA是另一個未知數。IRA也不太可能撤回:控制藥品價格是美國政治家和政策制定者達成一致的目標。
除了IRA帶來的不確定性之外,制藥公司一系列專利懸崖引發的商業問題也帶來了不確定性。
全球藥王Humira今年將在美國失去保護;Keytruda、Opdivo和Eliquis在2022年的總銷售額超過420億美元,但到2028年都將失去獨家經營權。
藥企正在加大推動更高效、更快地開發差異化療法的力度。IRA施行后,企業可能會嘗試首先在最大的市場推出產品,以便在9年或13年的獨占期內盡快收回成本,一些較小的適應癥可能會被放棄。
未來,盡管腫瘤藥物仍占主導地位,心血管代謝、中樞神經系統(CNS)和炎癥性疾病、肥胖等廣泛存在的慢性疾病已成為更受歡迎的研發領域。
Evaluate Pharma預計,從長期來看,肥胖癥、神經系統疾病和癌癥的發展將推動該行業營收的不斷增長。
肥胖、禿頭、失眠三大超千億的賽道,勢必會有一批批藥企玩家前赴后繼的加入;現在的蛋糕還足夠大,先來的或許能吃上一口,但是蛋糕不夠分的時候,就是考驗各家的本領了;最終市場會做出最終的檢驗,政策、資本、患者也會給到相應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