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未來跡FutureBeauty 文書桓
KA,這個原本意思為“重點客戶”(KeyAccount)的詞語,曾經有一段時間,在化妝品行業幾乎是“大賣場”的代名詞。
大家在提到這些國際大型連鎖超市的時候,無不稱其為“KA渠道”。
但是如今,對于化妝品公司和日化代理商來說,曾經無比火熱的大賣場可能正在成為一個“狗聽了都搖頭”的渠道。
而這一切的背后,是一場正在呼嘯而來,更為深層次的零售變革。
01 主戰場的“戰斗”接近尾聲
8月24日,家樂福廣州新市店宣布自8月31日起停止營業。至此,家樂福在廣州和深圳的所有店鋪全部關閉。
而這只是“關店潮”的冰山一角,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家樂福已經關閉了至少150家店。不只在廣州、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就連在杭州、成都、武漢等新一線城市,也已經看不到它的身影。
這家1995年進入中國市場,以超低價和新奇的購物環境引發了巨大轟動,個別城市新店開張甚至需要動用警力維持秩序,以防止發生踩踏事故的“大賣場”,30年不到就從“河東”走到“河西”,變成了時代的眼淚。
事實上,不止家樂福,整個曾經風光無限的“大賣場”群體都正在風雨飄搖。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22超市業態調查快報》,70家樣本超市企業2022年共關店873家,有37.1%的企業門店數同比減少。2022年,中國零售TOP100榜單中有超過一半的傳統大賣場門店收縮、營收下滑;47家上市零售企業中,39家營收下滑,35家凈利潤下滑,22家虧損。
在這種大環境之下,日化產品和化妝品在大賣場的銷售更加不容樂觀。
“大賣場的銷售正在大幅度下滑,這引發了一個非常不好的現象。大賣場的回款周期在變長,各種變相的亂收費反而增加了。所以對大賣場,現在老品牌都是收縮著做,新品牌根本不敢做。”某有30多年大賣場渠道操盤經驗的業內人士說。
很顯然,靠壓榨供應商續命注定難以為繼。
昔日的“KA”何以至此呢?
1910年,美國學者R.H.約翰遜提出了一個生物學的新概念“生態位”。這一學派的觀點認為:任何一個物種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基本條件,比如動物只能在一定的溫度、濕度范圍內生活,攝取食物的大小也常有一定限度,如果把溫度、濕度、食物大小等維持物種生存和發展的因子作為參數,就可以將這個物種的“生態位”準確描述出來。
當處于同一生態位上的物種互相競爭時,能獲取更多資源的物種就會擴張,當一個物種在同一“生態位”上的競爭中,所能獲取的資源低于最低生存需求,就會滅絕。
由于這個概念能在一定程度上將“競爭”帶來的資源爭奪和生存與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量化,所以后來也被一些人用來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分析中。
業內人士認為,由于大賣場最初的定位是:大眾平價、自由選擇、一站式購物。這和現在的電商幾乎完全一致??梢砸暈榇筚u場和電商處在了同一個“生態位”進行競爭。
但是很顯然,無論是價格還是商品的豐富程度,大賣場在電商面前幾乎完敗。這時候大賣場的“大”反而成了一種負擔。因為賣場越大,維持基本生存所需要的資源越多,從“生態位”理論的角度出發,就越容易“滅絕”。
于是出現了大量傳統大賣場從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徹底退出的局面。
大賣場在一二線城市的“潰敗”,意味著以“大賣場”和“電商”為主要攻守雙方的新一輪零售變革,在主戰場的戰斗接近尾聲。
02 多業態重構的窗口期來臨
如果回顧全球零售的數次變革,百貨商店、大型連鎖超市(大賣場)和電子商務可以說是其中最重要的三次零售變革。
這其中每一次變革背后的底層力量都是“效率”的提升。
推動大型百貨商店發展的是工業革命和城市化;大型連鎖超市背后是計算機、汽車和冰箱的普及;電子商務背后是互聯網和人口紅利。
歷次零售變革的結果,都是以代表更先進生產力、擁有更高“效率”的一方,短期內對另一方構成重大沖擊開始。隨后在另一方進行“生態位”調整和自我變革之后,達成新的平衡。
從2017年到2023年是電商給中國整個零售行業帶來巨大沖擊的幾年,大賣場作為第三次零售變革的主要“守方”,在這幾年受到的沖擊自然最大。
但最新的數據顯示,直播電商也已經開始減速,而傳統貨架電商幾年前就已經開始減速,這意味著中國零售行業正在整體進入“后電商”時代,新的秩序和平衡開始重建。
嬋媽媽發布的《2023抖音電商半年報》顯示,2021年到2023年抖音直播間點贊數、彈幕數和增粉數整體呈現下滑趨勢,直播點贊數同比下滑已經達到29.6%。
貨架電商、直播電商、大賣場、購物中心和百貨、連鎖店、便利店等多種零售業態重構的窗口期已經來臨。
向線下突圍,已經是很多品牌商的共識或者期待。
貝泰妮發布的最新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其線上營收為17.43億元,同比增長7.15%,這意味今年上半年貝泰妮集團的線上營收增長絕對值為1.16億元。而與此同時,其線下營收卻大漲48.64%,增長絕對值達到2.01億元。
這意味著,今年上半年線下渠道已經成為驅動貝泰妮業績增長的主要動力。
不過目前,像貝泰妮這樣能在線下拿到好成績的品牌并不多,絕大多數品牌以及線下渠道的零售商,仍然處于缺乏戰略方向的被動掙扎狀態。
這里面的核心問題很可能是,目前絕大多數人從思想上還沒有跳出“效率論”的影響。
03 “遺忘”才是零售店生命的終點
由于歷次零售變革,都是效率高的一方以發動價格戰開始,對傳統零售秩序發起沖擊,然后不斷搶奪傳統零售商的市場份額。因此,無論是品牌商還是零售商,絕大多數人都認為零售競爭的本質是“效率”,比拼的是規模效應,供應鏈優勢。
在這種指導思想之下,面對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各大傳統零售商都將轉型的主要方向放在了數字化轉型、供應鏈重構、組織架構改革等提升“運營效率”的關鍵點上,這些舉措雖然看起來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必要之舉,甚至幾乎是一個無可挑剔的“正確答案”。
但這些舉措卻沒有直面一個根本問題——為什么顧客還是不進店,客流量仍然止不住地下滑?
以屈臣氏為例,在其全新的O+O模式之下,從零售“效率論”的角度幾乎已經可以完勝電商。
但從實際表現來看,屈臣氏的財報雖然有改觀,并沒有出現本質性的進展。最新的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屈臣氏中國銷售額同比反而下降了8%,為近三年最低。
不光是屈臣氏,大賣場、大型化妝品連鎖店、百貨商店幾乎存在同樣的問題。對于一部分線下零售店來說,“轉型”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成了“催命符”。
問題出在哪了呢?
營銷界有一個HBG增長理論,該理論認為“品牌持續增長的本質=品牌獨特性資產X營銷大滲透X渠道大滲透”。把這個理論翻譯成更為通俗的表述則是:生意要想持續增長,除了產品本身需要具有獨特性之外,還要讓消費者能“看得見、想得起、買得到”。
在傳統的零售環境中,在渠道還沒有像今天這樣多的過去,一家門店只需要選址在人流量大的街道,就能解決客流問題,讓消費者“看得見,想得起”。
但是如今,經過不斷的渠道分割,消費者的日常消費場景已經大致被分割成了以電商為代表的“遠場”,以到家和同城配送為代表的“近場”和以實體零售門店為代表的“現場”。
這三大“場”中,遠場和近場消費者的參與門檻都非常低,只要有手機能上網,隨時都可以參與。但“現場”對消費者的參與卻有一定的門檻,需要預留單獨且連續的時間到達指定的地點。
因此,實體零售門店在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中,正在成為一個越來越不容易被“想起”的渠道。
實體零售門店通過完成數字化,以提供到家服務、通過小程序提供線上商品交易服務等方式,插入到“遠場”和“近場”中雖然能獲取更多交易機會,但卻并沒有把實體零售門店本身的獨特性發揮出來,在競爭中就只能“殘存”而很難“翻身”。
而如今,當電商的速度也開始減慢,線上線下的渠道競爭開始進入新階段,也許主動權已經來到了線下零售這一方。能不能把握住這一輪機會,恐怕要從跳出“效率論”,重新找回讓消費者回門店消費的理由開始。
畢竟“虧損和關店并不是實體零售的終點,遺忘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