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眸 周堯
在賣掉豐網三個多月之后,順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順豐”)在8月下旬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書。
這家于1993年由王衛創立的綜合物流服務提供商,曾在2017年于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若此次赴港上市成功,順豐將成為快遞行業首家“A+H”股上市公司。
隨后,在8月28日晚間,順豐公布了2023年半年度報告。財報顯示,順豐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243.66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1.76億元,同比增長66.23%;扣非后凈利潤37.05億元,同比增長72.51%;實現每股收益0.86元,同比增長68.63%。
曾經受累于豐網的順豐,自2021年下半年開始,逐步減少低毛利產品(即電商件)的件量,曾經試圖以價換量的時代很快就結束了。數據顯示,目前順豐2023年6月和7月份單票收入呈現上揚趨勢,其中,7月份單票收入同比上升4.4%,業務量下降了4.1%。
在今年前半年,順豐的護城河——時效快遞業務,營收達到560.7億元,同比增加13.8%,增速回到雙位數,占營收比達到45.1%,同比2022年上半年占比超7.2%。
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在把豐網賣給極兔之后,順豐正在試圖重新穩住基本盤。但受豐網業務的長期影響,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順豐都處在了風暴的中心,而這一次擺在順豐眼前的難題越來越多。
01、服務,不再是順豐的護城河
過去十幾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電商的繁榮以及交通設施的完善,快遞業務逐步擴大。公開數據顯示,早在2020年,雙十一購物節期間的快件就能達到驚人的6.75億件。
而在電商業務興起之前,商務時效件幾乎是快遞業唯一的單量來源。也是在這個時期,順豐快速建立起了時效件的護城河,并延續至今。按 2022 年的收入計,順豐時效快遞業務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為 63.5%。
從一定程度上看去,時效件的護城河讓順豐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獲得了差異化優勢。
但到了2012年以后,電商件超越商務時效件正式成了中國快遞行業第一大市場。這時,伴隨著快遞市場的繁榮,市場份額逐步向頭部企業集中,隨之掀起的是一場又一場的價格戰。
在2018年的那場價格戰中,四通一達+順豐對中小快遞進行了持續的“收割”,兩年左右的時間,百世匯通帶著價格戰下的150億負債,最終于2021年賣身離場。
那時的快遞市場被認為已經進入了熄火的前夜,但后來隨著順豐旗下的豐網和極兔先后起網,再次掀起了新一輪的價格戰。
基于宏觀環境看去,快遞行業也開始告別高增長時代。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中國物流支出總額從2017年的1.8萬億美元增至2022年的2.6萬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7.7%,預計2027年將進一步增至3.4萬億美元,2022年至2027年的復合年增長率降低為5.1%。
快遞市場足夠大,但對于順豐而言,在其時效快遞市占率達到 63.5%之后,市場留給它的增長空間卻在逐步縮小。
2023年以來,菜鳥、京東物流、中通等多家快遞品牌宣布提速。3月底,菜鳥供應鏈聯合天貓超市在杭州正式開啟“半日達”配送服務;4月初,京東物流上線“云倉達”,電商配送時效提升為半日達;中通也宣布升級標快業務,在66座城市推出“標快送貨上門,承諾不上門必賠付”。
頭部快遞企業均意識到,快遞服務市場正在從價格競爭轉向服務競爭,提升服務質量已經成為共識。因此,上述以提升服務質量為核心的舉措直接侵入了順豐的腹地。
在時效服務維度上,順豐被玩家們步步緊逼。此前試圖通過豐網攻占電商件市場的戰略讓順豐陷入困境。這一次為了守護基本盤,順豐“武裝”航空貨運,大手筆地投入鄂州機場建設。
鄂州花湖機場是國內意義上的第一家貨運機場,也是亞洲第一個、世界第四個專業貨運樞紐機場。2023年H1,順豐航空貨郵運輸量占到了全國的35.2%。
對于順豐而言,如此巨額投入下,只有搶到更多的單量并給出一個合理的價格,才能在快遞市場脫穎而出。畢竟當下市場,同行們在提速的同時還在拼命降價搶單量,只有順豐又一次將自己擺在了“保住成本”和“提高單量”的二選一難題之中。
02、海外業務進入退潮期
王衛在日前的股東大會上說:“ 順豐最主要的目的是進入全球化資本,我們希望在未來能夠用資本方式快速擴張。"
當國內快遞市場增長趨向平緩,擺在順豐面前的難題直接指向了全球化。" 我們看到很多巨頭都是快速擴張形成規模,順豐要走的路也一樣,需要一個國際化的資本平臺。"
走向海外已經成為各大物流企業的共識。
今年6月底,極兔速遞曾向港交所遞交主板上市申請。5月,阿里董事會正式批準菜鳥集團上市計劃,預計在12個月至18個月內完成上市。
看向全球物流市場,2022年,全球物流支出總額為10.8萬億美元。2022年,亞洲地區物流支出總額4.9萬億美元,占全球物流支出的45.4%,預計2022年至2027年間復合年增長率為5.9%。
與此同時,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全球前三的物流巨頭市場占比都在2%左右,而順豐市場占比為0.8%。無論是亞洲市場還是歐美市場,對于當下的順豐而言,都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除了要直面全球物流巨頭UPS、FedEx和DHL以外,在海外市場,菜鳥的跨境業務同樣是順豐難以避開的對手。
根據阿里2023財年(截至2023年3月31日)數據顯示,菜鳥跨境和國際業務日均履約超過400萬個包裹。2023年第二季度(自然季),菜鳥營收達到了231.6億、同比增長34%。
其實,在收購嘉里物流后,順豐海外營收一度大漲。2021年9月起,順豐控股并表嘉里物流,其后供應鏈及國際業務在順豐控股營收中的貢獻比大幅提升,供應鏈及國際業務分部的收入從2021年的400億元增長124.9%至2022年的899億元。
但2023年上半年,順豐供應鏈及國際業務成為拖累業績表現的主要因素。順豐上半年供應鏈及國際分部營收302.83億元,同比減少36.31%;該分部凈利潤-3.08億元,同比大幅減少118.24%。
曾被視為第二增長曲線的業務,在順豐斥資180億港元后,成為了曇花一現。
從2022年10月開始,也就是嘉里物流正式并表一年后,順豐供應鏈及國際業務營收同比由暴增轉為下滑,根據順豐7月快遞物流業務經營簡報,供應鏈及國際業務繼續同比下降41.27%,這已經是順豐該業務連續10個月同比下滑。
對于業績的下滑,順豐在財報中解釋,主要是因為國際空海運需求及運價從2022上半年的歷史高位大幅回落至三年前市場常態化下的水平,從而影響今年上半年公司國際貨運及代理業務的收入同比。
在今年7月份,嘉里物流曾發布公告,表示計劃以2.5億港元向順豐出售旗下于亞太地區及歐洲從事快遞服務的若干附屬公司。至此,合計順豐收購嘉里物流控股權所花的175.55億港元,順豐在嘉里物流上已經耗資了近180億港元。
03、和對手,踏入同一條河流
“以價換量”曾讓眾物流企業痛不欲生,順豐也不例外。
今年5月份,極兔速遞官宣下屬子公司深圳極兔供應鏈有限公司擬以11.83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豐網控股全資子公司深圳豐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豐網信息)100%股權。
這起事件一度被解讀為“順豐甩掉包袱,極兔擴張規模”的雙贏。但對于順豐而言,這場低價之戰帶來的影響卻頗為深遠。
根據順豐5月12日在出售公告中披露的財務數據,2022年,豐網凈虧損7.47億元。2023年一季度,其凈虧損達到了1.43億元,負債高達21.3億元。同時,順豐中低端電商件的陣地也在萎縮。2021-2022年,經濟快遞收入增速從54.7%降至0.5%,占總收入比例從12.3%滑落到9.6%。
而在順豐將豐網賣給極兔之后,來自此前豐網加盟商的怨聲此起彼伏。
根據《產品可靠性報告》報道,豐網一共2465家加盟商,從豐網交易公告之日起,一直逼迫加盟商簽定和解協議,以此達到豐網加盟商主動退網的目的。與此同時,此前豐網在各地招商之前并未完善相關手續,部分加盟商屬于無證經營。
打不來低價戰術的順豐放棄了豐網,卻沒有放棄電商件市場。
今年7月,順豐在微信小程序上線了直播帶貨入口,從生鮮產品切入了直播賽道。在年初客戶答謝會上,順豐也表示以“直播電商解決方案+”為企業用戶提供全場景、一體化綜合物流解決方案,主要客戶群體以農產品客戶為主,這也是順豐優勢領域。
其實,早在2022年,順豐就針對直播電商平臺展開了一系列的動作。除了完善順豐同城和順豐速運系統,打造直播電商綜合物流解決方案以外,順豐還和東方甄選、抖音達成了合作。
相比此前踏入電商賽道的經歷,這一次的順豐顯然更為謹慎,基于微信生態內的嘗試是其對市場的又一次探索。
電商賽道讓順豐難以舍棄,與此同時,在同城配送業務上,順豐同樣對手林立。
同城即時配送業務首次實現凈利潤扭虧為盈。這是順豐上半年業績的亮點之一。
順豐同城中報顯示,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57.49億元,同比增長28.8%;實現凈利潤3031萬元,扭虧為盈。其中,同城配送服務的收入同比增長15.7%至33.88億元,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務收入同比增長53.8%至23.61億元。
不過與電商件類似,缺少商流的順豐,和美團、達達、蜂鳥相比,其在同城業務上也缺少天然的流量支撐。這也導致順豐同城成本居高不下,2023年上半年,勞務外包成本高達53.05億元。
過往三十年,順豐伴隨著快遞市場的崛起塑造了獨有的護城河,但到了外界市場形勢變化的今天,它面臨的挑戰更多,也更難。
獨大于時效件市場的順豐正在迎來更多的對手,而面向海外市場,盡管赴港上市是順豐打開國際化的關鍵一步,但在這之前,它還需要從曾經電商戰略錯配的失誤中爬出來。
順豐成立第三十周年那天,王衛曾自掏腰包感謝幾十萬員工的付出和努力,這是上市和20周年時曾經發生過的一幕,但不同于以往滿屏的感謝,這一次順豐的員工們在社交平臺上發出了諸多埋怨和吐槽。
這就像順豐當下處境的一個縮影,當外部環境和內部壓力同時襲來時,找到重回巔峰的路徑會變得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