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韓宇航
近日,各大社交平臺上對銀行理財凈值波動的討論又引起大眾關注。不少投資者表示,八月下旬以來,自己買的銀行理財產品跌到“沒眼看”,即使是R2(中低風險)等級的產品也“跌跌不休”。有位投資者更是向大家分享了自己“三天(虧)掉了一個月凈值”的銀行理財產品。
該投資者持有的理財產品是平安理財旗下的“平安理財靈活策略固收類(90天持有)A”,wind數據顯示,該理財產品發行于2022年8月30日,為混合債券型產品,風險等級為R2。
正如投資者所說,該產品的凈值一路平穩上升,但卻從9月5日開始突然下跌,甚至在9月7日當天下跌了7bps。

不止是平安理財,近期多家銀行理財的旗下產品都出現了凈值波動,根據廣發證券的統計,全部理財子產品破凈率在8月第2周起,連續三周加速上行,并于8月25日當周環比上升0.9pct至4.1%,達到4月以來峰值。這一波理財產品破凈率的攀升,讓很多投資者想起了去年年底的“破凈贖回潮”。
去年11月中旬,受到資金面偏緊、防疫政策調整和地產政策放松等多重因素影響,債市開啟大幅調整,引發銀行理財破凈潮起,投資者在恐慌下贖回理財份額,導致理財拋售資產并進一步引發債市連鎖反應,形成“負反饋”。
今年8月下旬以來,資金面收緊,疊加穩增長政策陸續出臺,尤其是一線城市地產放松政策落地,債市又開始回調。截至9月7日,10年國債利率從8月21日的階段性最低點短期內上行了9bps。債市調整加上理財產品凈值的波動都“似曾相識”,去年負向循環反饋是否會重演引發了投資者擔憂。
天風證券研報指出,形成去年年底這種負反饋一方面需要強有力的宏觀信號,另一方面需要結合市場機構的行為。
從宏觀信號上看,天風證券首席分析師孫彬彬認為,當前的政策行為和力度與去年四季度存在顯著宏觀差異。8月中旬至今地產政策和其他領域政策密集出臺,市場預期有所提振,但是與去年年底相比,現有政策沒有涉及預算調增的財政增量,也沒有相同規模的增量信用支持。
在經歷了去年的大規模破凈贖回及引發的負向反饋后,現階段機構行為相對于去年年底也采取了更為穩健的策略。
一位國有行理財經理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銀行理財在去年經歷了債市調整引發的破凈贖回潮之后,對理財產品的資產配置比例進行了調整,出于風險防御意識,提高了低波資產的份額。
根據中信證券明明團隊的統計,截至2023年6月底,理財對債券及同業存單的投資比例較2022年底降低5.38pcts至58.32%,現金及銀行存款的占比達到23.7%,同比增長9.6pcts。
在明明看來,理財的抗風險能力顯著加強,短期內或有一定擾動,但中長期并不會形成大規模的負向循環反饋,市場無需過于擔憂。
廣發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劉郁也指出,9月由于債市快速調整,使得理財規模變化的不確定性加大。但當前調整大概率不會重演去年11-12月份的極端狀況。
對于現階段理財市場的具體贖回情況,上述理財經理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目前情況正常,規模上來看沒有出現去年年底那種(贖回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