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賈強
9月11日,在西安高新區絲路科學城集中簽約儀式上,華潤萬象生活、中國供銷集團、蘭桂坊、楊氏集團、空天動力未來產業科技園等總投資超382億的31個項目落地絲路科學城,本次簽約項目涵蓋總部經濟、科技創新、新消費、制造業等多個領域。

作為高新區“三次創業”的主陣地、“四個高新”建設的樣板區,絲路科學城的城市肌理再次延展,區域價值加速兌現。西安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齊海兵介紹說,本次項目的集中簽約將進一步推動絲路科學城產業根基持續鞏固、科創活力不斷釋放、總部經濟加速聚集、功能配套更趨完善。
規劃面積220平方公里的絲路科學城,依托生態廊道和產業基礎,絲路科學城建設規劃建設中央創新區、生態文創區、硬科技產業區,聚集“十個產業組團”。其中,中央創新區以“總部+研發+居住”為主要承載功能,而分散在中央創新區周邊的“十個產業組團”則布局各類產業項目,著力推動高新區“55611”產業集聚化發展。隨著“雙中心”的獲批,更是加速了這座未來科技城的崛起。

產業體系在升級中日臻完善
絲路科學城作為引領和推動高新區“聚變”升級、邁向新征程的核心動力,產業發展自然是重中之中。
在科學中心組團,中科院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先進阿秒激光設施等大科學裝置,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全國重點實驗室以及陜西空天動力研究院、陜西光子創新中心共性技術研發平臺等各類創新平臺加速推進;在汽車產業組團,比亞迪20GWh、12GWh動力電池、新能源零部件產業園項目等多個重點項目相繼投產,新能源汽車產能持續釋放,比亞迪草堂工廠也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之一;在光電子產業組團,三星二期、奕斯偉硅產業基地等項目先后投產達效,使西安高新區成為全球最大的閃存芯片生產基地,推動光電子產業進一步向產業鏈前端邁進。
隨著本次簽約的西安交通大學生物3D打印技術發展產業基地、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空天動力未來產業科技園、普源精電西部研發總部、華騰微波西安研發生產總部、普賽斯西北研發總部、知象光電芯片研發生產中心、西安國際醫學質子中心、圣德生物凱兒庫干細胞研究院、動物源膠原材料及醫美產品研發生產基地等一批項目正式簽約落地,將進一步加速區域產業聚集,推動區域產業鏈向高端邁進。
作為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總部經濟通過吸引企業將總部集聚在特定區域,同時在周邊地區布局生產、研發基地,通過不同區域間的協作和合作,實現企業、產業與城市、區域的共贏。
本次簽約中,隨著楊氏集團、陜西僑商國際大廈、西安市政設計研究院設計大廈、匯特嘉西安項目、中田集團暨榆林商會大廈、中融星河陜西總部大廈等一批項目總部經濟項目簽約落地,將進一步加速中央商務區總部辦公、科研中心、孵化基地、城市綜合體、高品質酒店的落地;在此之前,區域已經有未來創元中心、云拓商務中心、天宇長安總部大廈等一大批總部項目落地開工。
這些項目的落地實施,進一步加速了科創、金融、研發相互賦能,持續為絲路科學城加快打造“雙中心”核心承載區域賦能。
商業生活配套在互補中逐漸豐富
醇熟的商業配套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物質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精神世界的琴棋書畫詩酒花……都因商業而美好。一個良好的商業環境,不僅可以帶來物質與精神的富足,還可以通過凝聚人氣,增加片區活力,帶動周邊區域共同發展。
本次集中簽約中,品牌商業的集中落地也為絲路科學城的城市能級再次加持。

華潤萬象生活將入駐永安濱薈中心、未來廣場A,蘭桂坊將與永安格韻坊深度合作打造特色濱水商業街,中國供銷集團將打造萬匯廣場高品質農商綜合體、西安高新城市綠心農業示范區,共同推動區域內以文旅科創為內涵的商業多元化發展。
隨著這些頂級商服企業的加盟,絲路科學城的商業引擎發展將更加動力十足,為高新區的商業版圖注入新活力,開啟城市商業發展新篇章。
目前,絲路科學城中央商務區正在加緊建設的永安渠商旅文化街區,將是絲路科學城最大的商業配套引擎,成為高新區乃至整個西安市目的性消費地和活力中心,為西安商業帶來全新想象,對提升區域開發投資環境、創造就業、改善城市形象、優化人居生活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以“高新速度”創造“科學城奇跡”
隨著西安市第一醫院(高新院區)、國際醫學中心醫院建成投用;高新三十一小、十一初等一批學校落成招生;交通骨架等園區基礎配套愈加完善;永安渠海綿城市生態公園、大仁遺址公園等實現了“三分鐘見綠、五分鐘進園”,區域生態底色更加靚麗......
如今的絲路科學城已成為高新區乃至西安市規劃起點最高,配套水平最好,生態環境最優,發展潛力最大的區域。后續,絲路科學城將建設一批戰略科技基礎設施,匯聚一批頂尖創新人才,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涌現一批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孵化培育一批未來產業項目,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硬科技創新策源地。
錨定“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規模、十年立新城”的建設目標,絲路科學城將進一步堅定信心、錨定藍圖、乘勢而上,以更高站位、更高標準、更大力度完成建設任務,以“高新速度”創造“科學城奇跡”。

來源: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