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馬悅然
光伏企業“出海”動作加速。
9月12日,天合光能(688599.SH)宣布,將斥資2億美元(約合14.58億元人民幣),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威爾默建造太陽能光伏生產廠。該廠將使用在美國和歐洲采購的多晶硅年產約5 GW組件,預計2024年投產。建成后,預計將為當地提供1500個工作崗位。
至此,全球前五大組件龍頭均已宣布在美國設廠。
2023年初,晶澳科技(002459.SZ)宣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投資6000萬美元,建設2 GW的光伏組件產能,預計2023年四季投入運營,可創造600多個新崗位。
晶澳科技在今年半年報中提到,正在積極布局東南亞、澳洲、拉美及中東非地區等新興市場,并在東南亞擁有產業鏈垂直一體化生產工廠。
美國組件工廠是晶澳科技邁出在歐美市場布局供應鏈的第一步。該公司稱,其已制訂了在主要光伏市場建設產能和完善供應鏈的長遠規劃,穩步推進全球化戰略布局。
晶澳科技美國設廠消息釋出兩個月后,隆基綠能(601012.SH)也宣布與美國清潔能源開發商Invenergy合作,在美國俄亥俄州建設5 GW光伏組件廠。
這一工廠計劃今年4月開建,年底投入運營,將成為美國最大的光伏組件制造廠之一,預計將創造850個就業機會。
晶科能源(688223.SH)布局更早,2018年就曾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投資建設400 MW組件廠。
今年3月,晶科能源再投入8137萬美元,在佛羅里達州杰克遜維爾市投資新建年產1 GW太陽能組件生產線,對其原有光伏組件工廠進一步升級擴產。
全球第五大組件廠商阿特斯(688472.SH)也于今年6月表示,將在德克薩斯州梅斯基特建立太陽能光伏組件廠,年產量為5 GW組件。
該工廠投資超過2.5億美元,全面投產后將創造約1500個熟練工崗位,預計2023年底左右開始生產。
阿特斯半年報顯示,其在海外銷售收入占比長期超過70%;除美國外,還在泰國、越南等國家設有或規劃生產基地。
在全球氣候變暖和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各國近年來對于清潔能源的需求大幅提升,美國也不例外。
國內光伏企業一直占據美國市場份額的前列。此前,東吳證券研報援引Berkeley Lab數據稱,2021年美國組件行業前三大公司所在份額(CR3)約為45%,其中First Solar、隆基綠能、晶科能源位列前三,占比分別為23%、11%、11%。
2022年,美國光伏組件行業CR3達48%,主要系政策壁壘加持下頭部企業優勢凸顯,其中First Solar、阿特斯、晶澳科技位列前三。
在此背景下,美國正在考慮扶持光伏本土制造。
2022年,美國頒布的《通脹削減法案》(IRA政策)提及,光伏等產品獲得本土制造10%額外獎勵的計算細則。
彭博新能源財經此前數據顯示,受限于貿易壁壘和進出口限制,美國本土組件市場價格比國際市場約每瓦高10美分,更高的售價及豐厚的補貼,使得在美國生產光伏組件較有吸引力。
該機構年初的數據顯示,美國現有組件產能約6 GW,規劃產能超過30 GW。
中國擁有全世界范圍內最為成熟的光伏技術和產業鏈。出于保護本國光伏產業等目的,2012年起,美國政府對中國光伏產品開始征收“雙反”關稅。
2018年,特朗普政府通過“201條款”,對進口光伏產品征收30%關稅;同年,美國還開始對華正式征收301關稅。
高稅率下,中國光伏組件企業選擇到東南亞設廠。2021年6月,美國又開始對中國光伏產品實行“暫扣令”,即使是東南亞產品也需海關查驗,按“雙反”政策收稅。
但在美國對太陽能需求攀升的背景下,去年6月,美國總統拜登提出對東南亞四國(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和柬埔寨)的光伏組件給予關稅豁免,豁免時長為24個月,直至2024年6月。

界面新聞記者注意到,上市光伏企業的財報中,大多將貿易壁壘、貿易摩擦等作為重要的行業風險列舉。
天風電新此前指出,國內光伏企業在美國建廠,有望在破解對美出口障礙的同時,享受到美國IRA政策給予的高額補貼。
除美國外,近年來沙特也成為國內光伏制造企業出海的熱門選擇地。
5月,硅片龍頭TCL中環(002129.SZ)公告稱,已與Vision Industries Company簽署合作條款清單,擬共同成立合資公司,并在沙特投資建設光伏晶體晶片工廠項目,產品將主要銷往中東及非洲地區。
硅料巨頭協鑫科技(03800.HK)近日也對外表示,正在考慮在沙特設廠。
隆基綠能曾在財報中表示,全球貿易壁壘將導致行業制造產能分散化,企業的全球化經營能力將成為競爭的焦點。